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互联网•IT > 互联网+ > 互联网化 > 正文
阿里转向:马云的技术观念与云蓝图
来源:云栖  作者:佚名 2017-10-13 10:17:55
胡晓明自信地说“阿里云在国内没有对手”,在国外与AWS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快速变化的企业级云市场中,阿里云面对的真正挑战应该是客户本身,而非同行。

本周,阿里巴巴的市值一度超越亚马逊,两家公司的市值排名目前处于交替状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华尔街对亚马逊的“偏爱”让中国人看不懂,为什么一家多数时间内处在盈亏平衡点的公司能被持续看涨?

这两天,马云在杭州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阿里达摩院(全球科研机构)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这背后暗含着一种逻辑,如果说前10年中国电商的利润是靠规模增长,未来10年将让位于技术进步。这也是亚马逊凭借前沿技术布局赢得华尔街青睐的原因,它在2016年全球科技公司技术研发投入中排名第一。

马云承诺将为阿里达摩院投入1000亿元启动资金,用于招募人才与研究前沿科技。表明这位本身不懂技术、也不会写代码的创始人已经前瞻性地将目光从领跑了十年的消费级互联网转向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与企业级市场。这也应了他喜欢说的一句话,“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

作为达摩院科研技术成果的商业出口的阿里云,已经接过阿里电商业务在消费级互联网时代的接力棒,正以履带式的战略渗透到产业互联网中。

马云的技术观

让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感到欣喜的是,据权威垂直分析机构Gatner统计,目前阿里云的全球份额已经超过谷歌,与AWS和微软Azure位列前三。在外资云厂商云集的香港市场,阿里云已经取得领先位置,这个趋势正在向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渗透。

实际上,在这种业务拓展背后隐藏着一条人才流动的曲线。如果你连续三年观察阿里云的HR动态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从Oracle、微软、亚马逊等传统IT厂商与外资互联网巨头“回流”到杭州,加盟阿里。他们不是普通工程师,大多数在前东家担任重要岗位,最近一位有代表性的是亚马逊前华人科学家任晓枫。对于行业竞争主要取决于技术储备与先发优势的云计算领域,顶尖技术人才的积聚至关重要。

10月10日云栖大会开幕前一天,马云在阿里西溪园区古香古色的小楼里与13名全球顶级科学家交流谈心。他们中间有中国唯一的图灵获奖者姚期智及其爱人储枫、中国量子力学第一人潘建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周以真等。他们中的一些人参与了阿里达摩院的筹办。

不懂技术的马云能以学习者的心态邀请这些人,实际反映出阿里巴巴这些年对技术布局紧迫性的认知。用马云的话说,阿里巴巴是技术与商业结合得最好的互联网公司,以往人们认为阿里是BAT中技术最弱的公司,很大程度是被它商业上的成功所掩盖。

另一个来自CEO的细节也反映出阿里未来的技术转向。阿里在几年前已确立了未来十年的方向是全球化、农村市场和云计算人工智能,张勇在近段时间的演讲中多次在这三项之外加入了“新技术”,这是张勇看重的新零售转型的基础,也是马云关于“五新战略”的一部分。

今天马云能阔绰地给阿里达摩院(5年内)1000亿元资金,背后撑腰的是集团CFO武卫给投资人的那个数字,即2018财年阿里巴巴近50%的营收增速。在阿里巴巴成立后的前十年,重心一直放在盈利与生存上,类似的研究院是一个奢侈的想法,马云也不许内部提。尽管现在公司资金充足,马云也希望达摩院能在未来自负盈亏,拥有商业化与自盈利能力。

但现在确定达摩院的盈利模式还太早,能够确定的是达摩院与阿里云的关系。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张建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达摩院专注于长期的基础技术研究,阿里云是达摩院研究成果的商业出口,本身关注中短期技术突破,由此形成技术的商业转化。

“阿里不缺场景。”这是不止一位阿里高管对外表达过的观点。相比于竞争对手,阿里在技术研究上的一个优势是场景丰富度,就像正因为有了“双11”,才产生了阿里云每秒钟处理12万笔在线交易的能力,并积累了大量的“企业级互联网架构”能力。现在阿里在电商之外广泛布局物流、支付、文娱、新零售等,这些都是科研的具体场景,而非像传统的科研那样,先实现技术突破,再寻找应用场景与商业化。

从消费到产业互联网

马云不久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现阶段阿里的全球化布局会主要放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新技术将带给相对欠发达区域更大的赶超价值。联系到阿里云近期连续在印尼、印度、马来西亚三地落地数据中心,全球布局的阿里云明显将注意力放在了东南亚。

在解释这一现象时,阿里云副总裁李津在云栖大会上称,中国的智能硬件(比如小米手机在印度)和软件服务(比如UC浏览器在东南亚)现在已经覆盖到广泛的东南亚用户,这些企业很多是阿里云的客户,客户的海外布局方向也是阿里云的方向,云计算应该做更前瞻性的市场开拓。

据阿里巴巴2017年二季度财报数据,阿里云目前的付费用户数为100万,上一季度是87万,环比增长15%。按照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的说法,中国500强企业已有三分之一在用阿里云的服务,他认为随着互联网渗透到各个产业,成为企业转型绕不开的基础工具,未来不存在哪类企业与云计算是隔绝的。也就是说,未来所有企业都可能“上云”。

阿里云的发展过程也在顺应这个趋势,从8年前刚成立时主要服务于中小开发者市场,后逐渐拓展到企业级市场、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等,这个转型方向已经十分清晰。这也直接带动了阿里云营收的快速增长,与很多行业类似,阿里云的营收也符合“二八定律”,即占少数的政府、大企业等大客户贡献了多数营收。

在这一过程中,阿里云也在由最初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向更全面的软硬件服务商转型。与AWS类似,阿里云官网上的“云市场”正在形成像苹果AppStore的生态效应,企业可以在上面找到覆盖IaaS、SaaS以及中间层的多元服务项目,并在线完成交付。

结合此前西门子的数字化工厂的工控软件,以及为企业提供ERP等软件的SAP等SaaS厂商纷纷入驻阿里的云市场,表明一个趋势,当传统IT厂商所服务的客户纷纷上云后,传统IT厂商也随着客户的脚步推出云版本的服务。

从这次云栖大会连续发布多个新产品与服务看,阿里云正在加速完善这个云市场的丰富度,就像苹果商店对用户的吸附效应。从大会前夕发布新一代关系型数据库PolarDB,到大会上亮相的神龙云服务器等,这背后反映出的一个明显趋势是,阿里云在加大从端到端、软硬件一体化的自研能力。

原因仍要从最本质的客户需求出发。自研产品与服务相互之间更容易解决兼容性和延展性等问题,由于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客户对云的需求五花八门,自研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会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这就像最早摒弃传统IT架构的谷歌、Facebook等美国西海岸的科技公司一样,自己定制X86通用服务器和自研各类开源数据库,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要追求更个性化地满足不同业务的需求。从以前单纯去买计算机、服务器,到后来的买“计算”,硬件载体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

胡晓明现在可以自信地说“阿里云在国内没有对手”,在国外与AWS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快速变化的企业级云市场中,阿里云面对的真正挑战应该是客户本身,而非同行。拓展到整个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角度看,那些越是提供整齐划一的产品与服务的公司,面前的路一般会越来越窄;相反,强调个性化、看重定制的公司将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编辑:赵贤慧
关键字:     云栖大会  阿里  云计算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