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互联网•IT > 互联网+ > 互联网化 > 正文
RBIF青年学术论坛热议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佚名 2019-12-02 10:20:07
11月30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RBIF)主办、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协办单位的“RBIF青年学术论坛第一期: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顺利在北京召开。

11月30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RBIF)主办、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协办单位的“RBIF青年学术论坛第一期: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顺利在北京召开。在该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为部分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方面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青年专家颁发基地特约研究员证书。同时,青年专家共同深入交流了商业银行如何全面拥抱数字科技,把握好创新与安全的“跷跷板”。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副主任董昀主持。

基地主任杨涛做了开场致辞。他认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对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基本保障等要素的基本把握,从而实现理性、健康、高效、可持续的探索。杨涛强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都在深刻改变着金融业态。银行数字化转型意味着需要更好地把握这些新兴技术,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基地副主任钱学宁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智库,为青年学者及从业专家提供研究和交流的平台,从而形成了特聘研究员机制。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以及金融科技的发展都面临众多挑战,需要智库专家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去伪存真,使得行业发展走向正轨。

在随后进行的主旨演讲环节中,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副主任董昀表示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而且,金融科技的聚焦点在金融,而不在科技。金融科技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本质上是金融企业家利用新的技术发明,进入金融市场,实现新组合,获取利润的经济过程。我们应当综合运用创新经济学和金融学提供的分析工具,刻画作为一种创新活动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机理和经济效应。

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研究员郑联盛表示:金融科技带来时空约束、成本收益、市场格局以及部分资源配置范式的改变,但是,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且带来复杂化风险。银行需要在金融科技浪潮中进行战略再定位,在新旧、轻重和BC进行再定位。最大的不确定性在B端。需要强化银行信用、提升对外开放、促进内外合作,着力发展对公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和金融科技创新“三支柱”。

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金巍表示:文化金融是服务于文化产业的一种产业金融类型。它的发展紧紧围绕着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各个环节而展开,形成了独特的金融生态。金融科技在赋能银行业服务文化产业方面能够发挥变革性作用,尤其能够重构文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基地新聘特约研究员也发表了演讲。中国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周永林博士认为货币是国家和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产物,很大程度上提现了主权意志,Libra作为一种小额跨境支付工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金融服务生态是可能的,但绝不可能成为一种货币,更不可能成为超主权货币。

中国农业银行处长杨哲谈到了破除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场景焦虑。他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场景金融服务,应该积极从传统分业经营向跨界混业经营转变,从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人工业务流程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线上化自动化业务流程转变,从泾渭分明的公私营销向公私一体化营销转变,科技部门从后台保障部门向前台部门转变。

阳光金科首席战略官王硕谈到了金融科技助力中小银行科技创新与转型。王硕认为我国中小银行必须加快应用金融科技的步伐,促进创新转型。特别需要从结构、机制、文化等三方面入手对现有组织进行敏捷化改造,走自主开放创新之路。

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黄迈提出了关于数字农贷的风险点与防控的思考。其中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监管风险和数据真实性风险特别值得关注。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金融与科技融合程度更加紧密,互动态势更加明显。新型技术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工具。商业银行如何运用数字科技支撑,开发和拓展新型业务场景,是值得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张颖
关键字:       数字化金融  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