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互联网•IT > 互联网+ > 互联网化 > 正文
新冠疫情推动“医疗IT新需求”
来源:快资讯-军事佳作社  作者:佚名 2020-02-17 09:59:50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望带来医疗IT新需求我们认为本次新冠疫情对于医疗信息化的影响分两方面,短期看医疗就诊方式的切换,长期看医疗系统短板...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望带来医疗IT新需求

我们认为本次新冠疫情对于医疗信息化的影响分两方面,短期看医疗就诊方式的切换,长期看医疗系统短板的补齐。短期看,院内就诊感染风险的提升造成轻症患者就诊方式的被迫切换,这种切换为互联网医疗远程问诊、药品配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疫情的出现打破医疗系统运行常态,进入一种紧急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往往会暴露常态下不会暴露的短板。中长期看,在紧急状态过去之后,这些短板需要被着力补齐。我们认为,院内信息化互联互通平台和物联网医院的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升级,多是中长期需要着力补足的短板。

医疗IT新需求之一:互联网医疗

疫情或成为互联网医疗刚需落地的助推器。此次疫情具有高传染性的特点,因此医院成为交叉感染的高风险区域。普通感冒等轻微病症患者采用在线问诊,送药上门的方式进行诊断和治疗,减少前往医院进行暴露,能够降低感染风险。另一方面,激增的病患数量使得武汉市大型医院不堪重负,轻微症状患者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进行诊疗,也能够有效缓解医院接诊压力。

医疗IT新需求之二:区域卫生信息化

从历史来看,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激发新一波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热潮。这也是我们前文所说的补短板逻辑。2003年SARS疫情过后,我国启动了第一波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2009年H1N1疫情出现后,2010年,财政部和发改委连续启动了多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卫生信息化项目。这些公共卫生事件促使了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完成从无到有的覆盖。而应急防疫比信息汇总对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要求更高。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望催化新一轮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医疗IT新需求之三:物联网和互联互通

在传统医院场景下,病人在挂号、问诊、缴费、检验、复诊、拿药等环节流动。伴随着这些流动的是各种物流和信息流,一般情况下,这种流动没有问题,但在高传染性疾病的情况下,这种流动就造成了院内传播非常大的风险。物联网和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就是要在保证信息和数据高效流动的前提下,降低人员流动的频率,从而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我们认为,物联网底层技术的成熟也为医疗领域物联网应用的大范围推广打下了基础,政策催化下互联互通评级有望再度升温。

底层上云、分级隔离、急诊ICU系统、异地结算有望加速

新冠疫情期间医疗体系协作和系统扩容需求上升,医疗IT系统底层上云对于防疫的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是协同性,二是扩展性。新冠疫情对于急诊系统、ICU系统、分级隔离、异地结算均产生了相较此前更大的需求,我们认为疫情结束后补短板性质的建设和采购有望加速。

新冠病毒疫情为医疗IT行业带来哪些新需求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国人心弦,也短期内改变了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们认为,新冠疫情对于医疗IT行业的影响同样深远。我们认为本次新冠疫情对于医疗信息化的影响分两方面,短期看医疗就诊方式的切换,长期看医疗系统短板的补齐。

就短期看,医院激增的就诊量和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使得普通感冒和其他轻症患者去医院就医成为一件高风险的事情,这种风险造成轻症患者就诊方式的被迫切换。我们认为,就诊方式的切换为互联网医疗远程问诊、药品配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疫情的出现打破医疗系统运行常态,进入一种紧急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往往会暴露常态下不会暴露的短板。中长期看,在紧急状态过去之后,这些短板需要被着力补齐。我们认为,院内信息化互联互通平台和物联网医院的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升级,多是中长期需要着力补足的短板。

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各省份远程医疗平台作用,鼓励包括省级定点救治医院在内的各大医院提供远程会诊、防治指导等服务,借助信息技术下沉专家资源,提高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处置疫情能力,缓解定点医院诊疗压力,减少人员跨区域传播风险。加强基础和安全保障。加快基础网络升级改造,保障医疗信息系统平稳运行,确保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稳定畅通。有条件的地方可运用5G等信息技术,提高定点救治医院网络稳定性和传输质量,满足患者救治工作需要。我们认为,政策支出下一轮医疗IT建设需求的方向,或促进医疗IT需求景气度提升。

医疗IT新需求之一:互联网医疗

疫情或成为互联网医疗应用落地的助推器。

此次疫情具有高传染性的特点,因此医院成为交叉感染的高风险区域。

普通感冒等轻微病症患者采用在线问诊,送药上门的方式进行诊断和治疗,减少前往医院进行暴露,能够降低感染风险。另一方面,激增的病患数量使得武汉市大型医院不堪重负,轻微症状患者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进行诊疗,也能够有效缓解医院接诊压力。

我们强调,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是医疗资源的去中心化。互联网医疗将原来统一在医院的疾病救治拆成若干可以互联网化的环节,典型的环节包括三个:线上问诊、开电子处方、药品审核配送。

线上问诊:

医生具备网上问诊的资质;初诊患者不能网上问诊;问诊的记录可追溯,可查询。

开电子处方:

医患双方有问诊的过程,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了解;填写电子处方:诊断结果、医嘱、药品用法用量;医生电子签名。

药品审核配送:

药师审核;药房发药。

基于以上三个环节所产生的数据,互联网医院能够在数据脱敏和分析之后探索主动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的对接。而这些新的医院业态,有望将医院信息化发展阶段,由目前的网络化阶段,向更高级的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推动。

从疫情对IT产业趋势影响来看,03年“非典”推动了网络电商的崛起。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有望推动互联网医院向更高层次发展。

医疗IT新需求之二:区域卫生信息化

疫情或开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新一轮高潮。

从历史来看,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激发新一波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热潮。这也是我们前文所说的补短板逻辑。

2003年SARS疫情过后,我国启动了第一波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SARS过后,原卫生部在2004年启动了《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的编制工作,标志着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起点。

2009年H1N1疫情出现后,2010年,财政部和发改委连续启动了多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卫生信息化项目。

要求在省级层面进行试点,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省级平台、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通过试点为国家、省、地市三级平台建设奠定基础。时至今日,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覆盖。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望催化新一轮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后,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对居民来说,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升就医体验。对医务人员来说,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物资使用效率。

图表3: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五类群体需求

医疗IT新需求之三:物联网和互联互通

在传统医院场景下,病人在挂号、问诊、缴费、检验、复诊、拿药等环节流动。伴随着这些流动的是各种物流和信息流,一般情况下,这种流动没有问题,但在高传染性疾病的情况下,这种流动就造成了院内传播非常大的风险。

物联网和互联互通,一个在数据采集层,一个在数据传输层,均致力于院内信息的高效传递。物联网和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就是要在保证信息和数据高效流动的前提下,降低人员流动的频率,从而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图表4:物联网医院系统结构

物联网底层技术的成熟也为医疗领域物联网应用的大范围推广打下了基础。根据2018年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物联网平台技术即将结束期望高峰期,并预计会在未来5至10年内大规模应用到各行各业。Gartner预测2022年,医疗场景需求将占到物联网技术需求的64%,全球医疗物联网或将突破1580亿美元。中国作为绝对人口大国,在物联网医院领域有望释放广阔需求。

政策催化下互联互通评级有望再度升温。2017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区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医院信息互联通测评的项目应用评级分为七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一、二级、三级、四级乙等、四级甲等、五级乙等、五级甲等。每个等级的要求由低到高逐级覆盖累加,即较高等级包含较低等级的全部要求。

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水平的最低门槛为四级乙等,四级乙等的具体要求为:

1)初步建成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

2)建成基于平台的电子病历共享文档库,门诊部分电子病历共享文档符合国家标准;

3)平台实现符合标准要求的注册服务以及与上级平台的基础交互服务;

4)平台上的应用功能数量不少于13个;

5)连通的业务系统数量不少于15个;

6)联通的外部机构数量不少于3个。

此外,卫健委还下发了关于电子病历的建设指导。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电子病历建设更容易,而互联互通评级往往涉及医院原有IT架构的重构,执行起来阻力较大,导致2018年8月以来,医院IT建设的重心在电子病历上,而互联互通评级有所延后。2020年也是电子病历建设的考核年。我们认为经历此次疫情,互联互通评级重要性提升,而电子病历建设也基本完成,互联互通评级工作有望重新成为医院IT支出的重点。

医疗IT新需求之四:底层上云

医疗IT系统底层上云对于防疫的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是协同性,二是扩展性。

防疫工作对于跨医院、跨科室、跨团队的沟通协作要求高,云化的底层系统意味着更便捷的互联互通,对于院内沟通协作,医院与管理部门间疫情数据的实时上报都有促进作用。

另外,云架构更为灵活,可扩展性更强。防疫时期医院短时间内流量和工作量激增,对于IT系统承载力的要求上升,也衍生出对新的功能模块的需求。在云架构下,可以更灵活,更快速地配置新的工作站和流程,方便组建新的团队和业务线,也方便跨院医联体的快速组建。

图表5:云架构下IT功能的扩展性

医疗IT新需求之五:ICU与急诊IT系统

新冠疫情时期定点医院人流激增,压力最大的是ICU和急诊部门。我们认为ICU和急诊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后续存在补短板的空间。

急救体系建设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面临着急救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装备急救信息系统,打通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通路,从而在第一时间内有效快捷地抢救伤患生命、缓解其症状、稳定其病情,以便安全转诊。急救信息系统包括院前急救、预检分诊、急诊抢救、急诊留观、急诊手术室、急诊ICU至患者转归的全流程管理。通过急救信息系统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而且可以提高急救资源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救资源压力。

ICU信息系统具有日常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重症监护工作的效率,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缓解重症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此次新冠疫情从发病的重症时间较短,ICU资源相对紧张,疫情结束后有望催生ICU及相关信息化建设需求。

医疗IT新需求之六:分级隔离

此次新冠肺炎采取了分级隔离的措施。根据央视新闻,2月3日,武汉市开始连夜建设三所“方舱医院”,分别是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国际会展中心,用于专门收治确诊的轻症患者。另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家“方舱医院”正驰援武汉,收治观察病例和轻症疑似病例的诊疗检测工作。

隔离等级分为四种,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无论轻重均进行严密隔离。

1)严密隔离:适用于鼠疫、肺炭疽、霍乱、咽白喉、狂犬病等及一切传播途径不明的传染病。

2)呼吸道隔离:适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支原体肺炎等。

3)消化道隔离:适用于菌痢、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等。

4)接触隔离:适用于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咽炎或肺炎、新生儿淋球菌眼结膜炎、狂犬病、皮肤炭疽病等。

分级隔离,需要健全的医共体作为支撑。2019年5月22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方案》要求:

1)医共体实行药品耗材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目录、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支付货款。

2)医共体实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鼓励以县为单位,建立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等中心,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互认。

3)医共体内诊疗资源共享。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之间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进一步贯通服务链,实现资源共享。

医共体信息互认、资源共享的背后是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和高效传递。此次疫情之后,区域医共体建设有望加码,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带来增量需求。

医疗IT新需求之七:医保异地结算

此次新冠疫情发生适逢传统春节期间,返乡潮叠加潜伏期造成很多病例在非医保所在地发病。我们认为医保异地就医结算系统的建设是未来趋势。截至2019年12月底,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疗机构达到27608家,二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24720家,分别比2018年增加12197家、11917家;累计结算人次424.6万,相比2018年翻倍。

全国统一的医保IT系统是医保异地结算系统的基础。2019年7月国家已明确全国统一的医保IT系统建设标准,疫情结束后,统一医保IT,以及后续异地结算、医保控费、医保监管IT系统的建设有望加速。

卫宁健康:

院内信息化龙头,前瞻布局互联网医疗

根据公司官网,此次疫情中,卫宁健康快速协助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开通新型冠状病毒“快速问诊”功能。快速问诊功能模块可实现最快0.5天部署上线,并协助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专项培训,线下运营,以互联网+医疗模式为民众提供健康咨询,减少不必要的交叉感染,便捷医护。

创业慧康:

区域信息化龙头,一体两翼布局互联网医院和物联网医院

根据公司官网,此次疫情中,创业慧康上线互联网医院信息平台,该平台可让全国范围内的任何医疗机构免费接入。接入医院依托平台功能,为本地乃至全国人民提供专家线上咨询服务。

久远银海:

医保IT领军企业,2020年有望迎来订单大规模释放

2019年是G端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受到压抑的一年,因为国家医保局2019年7月才完成统一医保IT系统标准的制定,由于涉及政府采购,我们预计2020年,这些之前被压抑的需求会开始释放。

思创医惠:

互联互通和物联网医院龙头

公司智能开放平台,采用SDK技术,按照国际主流SOA架构,整合全院信息资源,打通各个业务系统的信息接口。“大平台+微小化应用”为特色的智慧医院架构在互联互通测评、电子病历评审中已发挥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和仁科技:

大型医院服务能力强,杭州城市大脑卫健系统提供者

根据公司官网,此次疫情期间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携手站在病情防控的第一线,克服现场种种困难,仅两天时间,就为发热门诊建设了全新门禁系统。新门禁系统的投入使用,减少同济医院疫情管控的后顾之忧及外传风险。同时,在杭州出现疫情后,和仁科技参建的杭州“城市大脑·卫健系统”发挥了积极作用,杭州市卫健委与公安系统通过城市大脑,快速对接建立了卫健警务-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系统,为防控工作提供更实时更精准的参考与指导。

东华软件:

承担火神山医院IT建设

根据公司官网,东华软件子公司东华医为承接武汉火神山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任务。1月24日除夕夜,公司即成立30人总指挥部协助项目建设工作,随后有200名员工亲赴前线,同时几百名员工远程提供支持。东华医为三甲医院客户众多,疫情爆发后,东华医为主动免费向全国各医院客户提供新的软件功能模块,该模块可按照国家及各地区卫健委要求对发热病人进行信息收集、统计和上报工作。

麦迪科技:

承担疫区定点医院手急诊、ICU信息化建设

根据公司官网,麦迪科技为湖北、江苏、浙江、四川、黑龙江等省市新型肺炎定点收治医院部署急危重症信息系统,其中己为湖北地区157家医院提供急诊急救、手术室和ICU病房信息化系统,这包括为武汉市急救中心实施了全市院前院内一体化区域智慧急救系统,包括智慧急救平台、救护车急救指挥和专家会诊等系统,以及为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协和、武汉市中心、武汉市肺科医院在内的30多家医院和疫情定点医院提供了相关信息化系统服务。

东软集团:

存量市场市占率最高,子公司熙康布云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根据IDC数据,在区域卫生和医院信息化领域,公司曾连续8年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根据公司年报,截至2018年末,累计拓展各级卫健委客户100余家,区域卫生业务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平台,服务医院客户2,500余家,三级医院近500家,基层医疗机构和诊所30,000余家,每年服务全国诊疗人次约4.6亿。区域卫生平台和云HIS全面布局。东软全民健康信息云平台、医联体信息云平台已覆盖全国7个省、29个地级市。东软云HIS、云妇幼产品客户现已覆盖全国,其中中心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1500个,一般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超过3000个,村卫生室5万余个。

风险提示:电子病历评级达标率低于预期,医保IT建设力度低于预期,平台化推广进展慢于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宋含怡
关键字:     医疗  疫情  IT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