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工程建设应绿色化、智能化和长寿命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孙晶 杭莹 2021-03-08 13:18:39
全国两会上,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成为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带着以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发...

全国两会上,“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成为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带着“以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发展大湾区交通新基建”的提案,持续攻坚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和数字化建设。他建议,成立“大湾区生命线通道工程结构安全监测和运维技术中心”,用好粤港澳科技合作协同创新手段,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做好交通基础设施新基建。

基础设施要发展长寿命战略

《纲要草案》提出,要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使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其中多处涉及深圳,比如5G网络规模化部署、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长深高速(8.700, -0.01, -0.11%)公路拥堵段扩容改造、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等工程等。

苏权科表示,交通基础设施的“十四五”规划重心应当是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和长寿命。

“韧性化指的是有抗灾抗变及功能扩展的能力。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建的一些工程因为质量低、寿命短,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现在应该要发展长寿命战略,举个例子,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桥梁隧道可以朝着200年去发展,道路路面寿命可以从现在的十几年发展成三十几年。这都是战略性的策划与发展。”苏权科称,应当多发展高性能材料和新型结构,建设高品质长寿命工程,遭遇结构损伤时,也能得到快速修复。

苏权科指出,当前中国不同交通方式的工程建设各自独立进行,未来要建立综合、立体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自主式交通技术体系。“围绕这个体系,我们可以把整个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技术协同发展起来,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能够融合,人们以需求为主导自主制定出行路线和方式。”

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

长期奋战在基建一线,苏权科深知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要性,和背后所包含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智能化运维,建立基础设施数字化标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也是保证基础设施发挥更好作用的必要手段和重中之重。

“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材料和经验,很难实现对结构数据的有效监测,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苏权科表示,“采用数字化大桥的概念和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在模型上,在虚拟的大桥上进行检测、处理、评估和展开维修方案,包括交通事件的应急处置演练。这样就可以把我们过去的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做好,保障交通设施的安全和服务水平”。

“智能化大数据需要大量的样本,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单独研究肯定是不行的,需要把大量的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起来,挖掘规律、解决问题。”苏权科提到,只有这样,才能集中资源解决重大问题,产生聚集效应,也便于进行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推广。而这,需要政府出面组织,推动共同完成。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宋含怡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