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商业社群是否是企业的必选项
来源:ENI  作者: ENI 2021-03-09 12:15:58
目前很多商业组织都有自己的会员,并通过社群的方式来运营,但受众感觉并不好,那真正的社群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商业组织想做社群,应该怎么做比较合适?

目前很多商业组织都有自己的会员,并通过社群的方式来运营,但受众感觉并不好,那真正的社群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商业组织想做社群,应该怎么做比较合适?

商业社群运营是企业的首要必选题

萧秋水:首先,“正宗的社群”这个说法,我个人不是特别的认同。因为社群本身是在不断的发展,很难说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就是说只有这样做才是最好的,如果用正宗来说的话,就容易僵化,社群就像一个多面体,随着互联网、人群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化。如果把现在的社群与早期的互联网社群做对比,其实有了非常多的变化。就像以前没有微信群,虽然没有现在方便,我们也还是在交流。

我们在不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里,通过这样一个聚合模式在瞩目来交流,就是一个社群的探索,但我相信类似的探索还是在不断的发生。所以我认为,我们始终都是在一个探索的道路上。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要做自己的商业化社群,我个人觉得是必须的,这不是想不想做的事情,而是必须要去做的。

当然,还有形式上的差异,对于企业来讲分To B和To C两种,对于To B企业而言,社群模式就与To C的模式不相同。现在做的比较好的社群是企业社群,例如小米,我也是小米的用户,通过这样一种社群的联系,可以及时的获取企业最新的动态、福利,当我需要获取帮助的时候,就知道应该去找谁,相对而言这种方式更方便。拉锯式的沟通可能很久才能解决问题,但在社群中可能我所遇到的问题,别人也曾经遇到过,三言两语的点播就立刻能明白,对于小米来讲,也是一种减轻压力的方式。

之前在软件集团的时候,我们也有大大小小的专业社群,分层式的,例如针对经销商、代理商、员工,对于企业来讲,因为不管To B还是To C,员工的全体参与还是很重要的,现在经常看到有企业曝出公关危机,如果有社群的话,这种问题可能就可以在群里面解决掉。我们也会安排专人在社群中去浏览,比如遇到问题以后及时的去解决,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一种处理内部矛盾的方式。

做企业,绝对不可能说人人都满意,比如当时我们的内部社群经常讨论的是关于员工自身的问题,真的必须内部论坛上解决。如果公司看到这方面的意见,就会积极的采取措施,包括经销商的矛盾,就可以直接的处理。如果没有这样的出口,就非常有可能爆发大的争端。

所以,在社群这方面,我们应该说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能解决内外各种问题,包括客户的问题,给员工带来了非常大的益处。我认为对于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必选题,关键是要不要行动的问题。

社区or社群取决于其存在的价值

王丛洲:嗯,我很认可秋水老师对社群的表达,同时认为您刚才表达的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相当于线性的表达,就是从社群开始到现在一个发展的回顾。虽然现实很多人用了社群的概念,但在实际中,就跟100个人的读者眼中有100个哈利波特一样,每个人对社群的认知上也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我理解社群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只是这几年大家觉得社群成为一个热词,觉得社群有价值才言必称社群的的。

其实,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那个年代也曾提出来社群这个概念,对社群的理解跟现在我们对社群的理解几乎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要从颗粒度的大小来看待社群的发展,刚刚萧秋水老师提到的企业内部的社群发展,其实更多是线上社区的本质,当年的社群运营确实因为没有微信这样的工具,也没有现在社群的这么多表现方式,但也是社群。所以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待秋水老师说的案例,可以理解区分为社区和社群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面对自己的员工、经销商沟通时,他们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一个时间空间里面,用社群的方式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交流,就是为了解决交流沟通的问题,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社区概念。

而社群这个概念里,更多的是强调要链接共创,是一个N对N的关系,社群更多的是大家因为某一些机缘和认知碰到一起,更多的激发并创造一些原先没有的东西。如果非得用概念区分两者的话,会把社群赋予给后者,它是链接、共创,而社区偏重1对N的连接解决问题。或者社区更多的是在现有的纬度里让已有的元素更加有效有序的状态。社群是跨纬度形成碰撞,让不同的元素随机组合,也有可能出现很多原来没有的东西。

编辑:yunyun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