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产经•城市 > 产经 > 工业4.0 > 正文
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产学研合作不可少
来源: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作者:张路麒 2016-04-10 14:57:58
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而制造业也面临着由传统走向现代化、智能化的局面。

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而制造业也面临着由传统走向现代化、智能化的局面。

日前,ENI记者采访了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策划申宏杰,对于我国的制造业转型情况,他则幽默表示“让甄子丹当泰森,你觉得只是纹个身、戴个拳套就能搞定的吗?”

制造业现状:短期悲观,长期观望

相对于国外制造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我国制造业则面临人口红利减少、成本增加的局面。这是否预示着制造业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此,申宏杰用八个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短期悲观,长期观望,并且从国家、市场、企业本身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发展主要定位于高科技创新,对基础产业的发展不重视,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加工环节仍处于曲线底层,政府没有给予优渥的政策予以帮助与扶持。在税收方面,实业型企业负担(税收、黑色规则等)超重,多数制造业企业没有资金、技术方面的积累来实现自主发展。

在市场方面,实体制造业利润薄,对比房地产、股票、IT等高利润行业缺乏刺激,缺少稳定持续的投入。同时,中国的市场太大,有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很多劣质小企业依托着地方政府的保护,在某些区域内自在地“存活”。

从企业自身来看,国内企业注重短期效益体现,缺乏长期规划,没有经验积累。许多企业材料基础工艺差,得不到重视,导致整体制造能力受限,设备加工能力、高端设备制造能力难以发展,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目前很多企业转型方向不明确,只停留在解决表面问题上,缺乏更深的研究。

总而言之,不论大环境还是企业自身,制造业都存在着不少问题。申宏杰表示:要解决我国制造业转型,即使有国外工业4.0的学习参照,“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支持,但鉴于国内环境以及基础的不同,还需要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科研机构一起探索前行。

中国制造,还在为别人做“嫁衣”?

当国内还处于以“吃饱吃撑”为目标的阶段时,国外已经以“吃好”为追求了。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的塑造,改变员工固有的传统观念。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材料、工艺、设备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需共同发展。而在资金方面,国外多采用大投资、发展中国家买单的方式,国内则多是给别人买单,最后导致自己没钱投入发展。

那么,如何改变制造业以上的现状,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呢?申宏杰认为:其一,国家应该大幅度减税;其二,鼓励产学研合作;其三,除国家命脉行业之外,放开民企进入门槛,只做“裁判”不做“监管“。这样,市场自己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裁判“意思就是只定规则,在有冲突时对事件做裁定。”监管“指的是传统繁琐、陈旧的制度,比如发证、发资质、盖章等。)

传统制造业+互联网是危险?还是机遇?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个风口之上,能否顺势而为?危机之下,往往是危险与机遇并存。自己主动变,就是机遇,比如红领;被动变,就是危险,比如东北三省的老企业。

谈到制造业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申宏杰坦言:“互联网其实就是通信技术,从模式上缩短了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损耗。以往,传统的生产者并不关注使用者信息,只关注产品是否卖出去了。而在互联网模式下,生产者开始了解使用者为什么要买、想买什么样的产品,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创新,从而获取利润。”

“生产者对互联网的应用需求来自于被中间渠道控制信息的无力感。另外,由于事务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组织工作的重要性就慢慢凸显出来。以前全靠集成商人工处理,时间长、成本高,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则能够大幅度降低组织成本”申宏杰说道。

企业的转型,往往能够带来成本下降、话语权提高,产生趋之若鹜的效果。同时,先行者获取了新领域的利益,自然不希望后来者抢占利益,只好设立门槛。这就是后来者的危险,如若不做,成本依然高,话语权丧失更危险。

因此,在未来的企业发展方向上,互联网将成为大势所趋。但就目前来说,企业转型的先行者有可能成为先烈,也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淘金者。工业4.0、厂家主流电商等概念的流行,预示着企业需要学习样版,学习先进的处理办法。转型升级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期待企业去做更深的探索。

要做大,眼光须长远

为什么国外会出现很多制造业的大品牌,而国内更多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说到这个问题,申宏杰认为,制造其实也可以很高端,但是要有研发、维护等的支持。中国有很多大工厂,与其说是制造业,不如说是“来料加工”。理论、研究、设计、试验、中试、试产、批产、维护维修、回收报废,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中,企业只做来料加工,当然只能赚辛苦钱。

“对于所谓的2.0、3.0、4.0,中国绝大多数生产者还没完成前面的阶段,更别提积蓄力量进入下一个环节了。”申宏杰表示。

的确如此,国内大部分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对整个行业来说缺少经验积累。这导致企业材料基础工艺差,得不到重视,整体制造能力受限,设备加工能力、高端设备制造能力难以发展,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可见,企业的薄弱基础依然是转型升级的“绊脚石”。质量管理搞不定,标准化弄不清,协同没有理顺,直接跳到虚拟现实结合的CPS?确实太不现实。企业对自己生产线的产量、质量、进度、环境控制还处在“二把手”阶段,就想要控制供应商和渠道、快速响应使用者的需求变化,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申宏杰指出,要想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让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光靠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国家要对实业企业有实质性的扶持,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比如适当减免优质企业的税收、破除“地方保护伞”的顽疾、加大对劣质、投机企业的打击力度。科研要有明确的方向,杜绝私吞经费、弄虚做假的现象发生。企业首先要转变自身的发展观念、只看重短期效益不可取,要重视基础的培养,做好做精,把眼光放远,不再依靠价格取胜。三者相辅相成,缺任何一环转型都无法完成。

编辑:张路麒
关键字:     产业  产学研  转型  CIO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