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产经•城市 > 产经 > 工业4.0 > 正文
生产现场数据不准,KPI和ERP哪个是解药?
来源: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作者:Jastin 2018-06-26 10:43:59
“如果每个月有管理会议的话,把它们列入KPI”、“这个只能通过KPI来考核了”。好几位CIO这样说,他们认为,这个仪表数据目前还没有形成长期考核指标,需要完善考核指标,通过KPI的杠杆来强化一线人员的责任心,确保数据质量。

某天,“ENI制造行业交流群”,突然热闹起来。一位CIO朋友发出求助信息:

请教各位专家,生产厂的在线测量数据怎么能管理好呢?例如我们公司在进行ISO检查时,有些厂的关键数据的上下限乱七八糟,有的和承诺完全不相符。还有的仪表和中控看到的数都不一样。每次ISO检查的时候就是整改的时候。可是下一次依然如此。请问有没有长期有效的管理模式呢?

这可是许多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程度不同而已,具体怎么处理呢?马上有人支招,又有人完善,继续有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先后二十多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ENI(经济信息化网)编辑对讨论内容进行了整理,真是干货满满。考虑讨论内容的商业敏感,在编辑时,隐去了分享者的姓名。

KPI途径

“如果每个月有管理会议的话,把它们列入KPI”、“这个只能通过KPI来考核了”。好几位CIO这样说,他们认为,这个仪表数据目前还没有形成长期考核指标,需要完善考核指标,通过KPI的杠杆来强化一线人员的责任心,确保数据质量。

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系统来给予支持,确保测量工作的有序。有人提出“在数据上传的时候做一些检查,确保上传的数据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或者你们做个系统,在系统中设定标准值,让他们每天/每周/每月将数据录入进去,针对标准值和实际值产生的差异产生报表”。

提问人说“业务系统自动统计数据,设置上下线警告值,报警值,考核可以统计时间段内的超标次数,时长等等”。

根据这个情况,不少人赞同这个建议:“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入手。或者定期检查数据的合理性,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报告。”

完善ERP的路径

一位系统思考能力特强的CIO,估计思考良久,写了这样的六条,重点是围绕改善优化ERP的,具体是:

(1)ERP自动读取仪表数据

(2)ERP自动读取控制数据

(3)ERP自动或半自动获取相关方面的数据

(4)ERP自动比对分析,给出班组级、中层级、企业级警戒信号

(5)班组例行会议,科室例行会议,经理例行办公会,问题导向落实整改

(6)循环监督,整改不力者,撤换职务岗位.

并提出“导入标准化,与实时数据结合,定时产出分析报告。技术上减少人工工作量,尽量自动收集数据。如此管理上稍加要求即可见效。仪表如果是指针型,换成数字型,方便采集。

因为大家对这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少很熟悉,这样的六条建议以ERP优化为前提,辅以制度方面的升级与配合,深得大家的赞同。

在大家表示,情况本应该不这么糟的时候,提问人又补充了一些信息:

我们都有中控系统,中控系统里面的关键数据和上下限设置都是工厂内设置的。他们没有重视这个。因为上下限是有可能随着工艺改造有变化,他们忽略了变化,也忽略了数据。

很快,大家似乎找到了症结所在,所提的建议更有针对性,比如有这样的两条具体建议:

(1)这个情况就是作业指导书的指标如何用现场数据去支持支撑,如果修改了上下限,就要回收之前的作业指导书,并且系统相应的做出改变才可以。体系的认证的核心就是:你怎么样写,就需要怎么样做

(2)那就从制度梳理,每次改造要完成数字化同步,并形成制度文档,配合考核,你改了工艺,但没改数据,不好意思,我只看数据考核,罚两次,就知道同步数据了。

提问人无比高兴,马上形成行动方案:在你们的指点下,我想的笨办法。就是有个专人管理,让每个厂做个数据明细列表,每个季度由各工厂专人及管理者对现场仪器仪表进行全过程校核,以及上下限值的审核。

有人总结道:“就是将校核结果和ISO审计结果作为年终基本管理质量KPI。”

数据权限到底是谁的?

正在大家感觉谈的差不多的时候,突然,一位大神出来“补刀”,这非常类似总结陈词:

我觉得你的整改没有抓住关键点,你之前的问题是各生产厂有权限设置数据,而你现在的想法仍然赋予了他们这个权利,最后的结果和你现在是一样的。你的系统和制度里应该这样规定:厂里有设定数据的权力,但系统里必须留下更改的痕迹,什么时候什么人根据什么工艺设定的。

ISO审核一是看有没有体系文件,一是看现场记录是否符合制度文件要求,你的问题要在这两处信息流进行统一,现场有没有控制要求作业指导书,然后考虑变更过程的一致性和便捷性,这块考虑简单的系统就可以控制,即标准变更可以第一时间同步显示在现场,另外一点考虑记录的有效性,上策是系统自动采集记录,中策是专人定时现场用系统记录并展示,下策是人工记录追踪分析,最重要考虑闭环管理,每个环节透明,监督,反馈。

标准变更第一时间同步在现场,作业指导书上有控制标准的,当你制度文件变更,肯定需要更新现场作业指导书,如果是纸质的,就会有时差,丢失,版本差异等等问题,最好电子化,并和变更流程关联,当变更生效,现场就只能看到最新的标准。

这样保证你的标准可以和现场实时一致,有了标准再看数据采集问题就比较好着手了,结合管理绩效和IT手段,保证记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讨论并没有结束,也给我们留下了悬念。如前面所说,这个情况实际上企业的常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耦合性往往存在差异,只有严重影响业务的时候才会被重视。如何因地制宜,主动干预呢?

ENI(经济与信息化网)编辑希望大家可以进一步展开讨论。

编辑:张洁
关键字:     制造业  ERP  数据分析  CIO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