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产经•城市 > 产经 > 中小企业 > 正文
台商激辩大陆台企三条路:转型 转移 获利了结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2012-07-06 11:21:56
“台企转型升级何其困难,如果不能生存,不如获利了结。”昨日,在沪台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研讨会上,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副秘书长邱创盛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台企转型升级何其困难,如果不能生存,不如获利了结。昨日,在沪台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研讨会上,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副秘书长邱创盛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去年以来,受美国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中国放缓了经济增长步伐。与此同时,加工制造业人工成本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却不增长,多重危机之下,很多台资企业外贸部分经营困难。

台资企业外贸部分接不到单,即便是有订单,价格也在成本边缘徘徊;如果企业自身管理不好,就更没有竞争力。邱创盛表示。

同时,人工成本却成倍增加。2008年至今,制造业工人基本工资从900多元涨到了1400多元,增长50%多,再加上加班费、社保等就更多了。 邱创盛说,另外,台商生产的产品很多大陆企业也能生产,这对台企是非常大的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在陆台企转型迫在眉睫。

厦门新凯复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大陆办厂已有23年,主要生产复合材料产品。该公司董事长沈文振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公司通过涉足高科技领域,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行转型。

目前,该公司传统产品,如铝制网球拍、羽毛球拍等,仅占三成;较高端产品,如安全帽、自行车架等占四成。沈文振说,一顶安全帽售价约为1000欧元,附加值大大提高。最近几年,公司还涉足航天领域,主要加工飞机用座椅等。

不过,邱创盛认为:做外销的企业转做内销很难,在产品上做比较大的升级也不容易。

沈文振也认为,转型升级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完成的。以复合材料生产行业为例,大部分企业还是在做传统的网球拍和羽毛球拍。

震旦集团教育中心总监蔡庆嘉建议,传统制造业可以转型到服务业。

外销成本高,请工人也不容易,台湾企业做服务业还是比较在行的。蔡庆嘉说。

但服务业也存在一些障碍,一方面服务业有自己的规范,甚至比制造业更复杂。制造业比较单纯,做好之后卖出去;而服务业是处理人的问题;另一方面,做服务业需要对当地市场有充分了解,这需要时间的积累。

台企发展的问题最终还是归结于资金问题。蔡庆嘉称。

在蔡庆嘉看来,台企未来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转型,在当地重新积累;要么转移,到境外去。

邱创盛则持另外观点。他认为,如果不能生存,不如获利了结。

如果不在七大新兴产业之内,不如关掉。邱创盛说,如果还有订单,可以将产业转移至印尼、柬埔寨、缅甸等其他国家。

去哪里都没用。 沈文振接着反驳,逐草而居,哪里便宜去哪里不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企业。

沈文振透露,台商大都是家族企业,目前很多台湾企业的第二代都已经不做传统的生产,开始自创品牌。多元的、外销转内需的经营模式肯定是正确的方向。

但他强调,也不能一味否认外销模式,地方计算GDP是内销加外销,政府还是比较注重外销。因此,即便是经济放缓,外销还是会有订单。

大陆空间还是很大的,沿海城市人工成本高,可以转去内陆或东南亚的其他国家。沈文振对本报记者说。

另外,一位上海沪台经贸研究方面的专家告诉本报记者,预计未来5~10年,大部分台企依旧不会离开大陆。

他认为,工资以及各种福利的增加是客观事实,但大陆有两大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首先市场规模大,转内销的话,这里肯定是最好的。与此同时,大陆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印度、柬埔寨等国无法相媲美的。

编辑:phpcms
关键字: 台企转型升级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