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互联网•IT > 存储 > 存储系统 > 正文
华为、宏杉、曙光、浪潮……你们还在等什么
来源: chinastor  作者:阿明 2015-10-14 09:46:52
这些天看到戴尔可能收购成功EMC的新闻不断发酵,怎么突然勾起我对国产存储厂商的极度关注。

这些天看到戴尔可能收购成功EMC的新闻不断发酵,怎么突然勾起我对国产存储厂商的极度关注。

为甚呢?

原因有几个。

高端存储,还有机会

高端存储领域,最先是国外存储厂商的天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推动下,国产存储厂商也相继推出了高端存储产品,先不论国产高端存储的技术含量如何、是否原创、是否经得起如EMC、HDS那样高端存储大佬一样的时间考验,有一点值得肯定:用户多了几种选择,未必不是好事。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高端存储领域的技术积累当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用户实际应用的长期检验,虽然国产高端存储还是存在让用户不放心的地方,但是国产存储厂商的服务还是越来越接地气。出了问题,我马上候着你帮你搞定,积极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有一点还需要指出:态度虽好,技术达标不是理论值,而是需要实际应用跑起来才能算是真的。

好吧,如果还有谁怀疑国产高端存储的技术,不妨让国产存储厂商坐在一起来答疑如何?从用户实际案例到解决方案,再到存储架构,再到研发体系建设,再到专业服务支持队伍,看看有哪些方面国产存储厂商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觉得如何呢?

用户最关心的是什么?两个字:安全。一是数据本身的安全,高端存储必须保证我的数据存储安全不丢失,可用性、可靠性、稳定性都得高标准;二是设备应用安全,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实际应用数据压力的考验。因此: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对于高端存储用户来说,都是考虑的核心命题。

不管业界怎么说计算与存储的融合,但对于金融等用户来说,一个安全的高端存储在很多年内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高端存储会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存储创新而死翘翘了呢?不可否认存储创新技术层出不穷,但高端存储长期存在的价值真实存在,没有哪个企业级用户敢给自己的核心数据开玩笑,做实验也只能从非关键应用数据出发,这点相信很多人都认同。

基于高端存储本身的成熟性、基于用户本身需求的状态,高端存储还有很长一段路可以走。再基于中国IT建设的国情考虑,国产高端存储的未来空间依然有,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技术服务方面和存储应用方面需要找到更多的创新点,纯粹的技术创新可能对于高端存储来说似乎还不如拿来主义更有效。

不管是什么样的模式,国产高端存储还大有文章可以做。不怕万难,勇往直前,高端存储绝对不会高处不胜寒,而是终有国产高端存储话语权出现的时候。

闪存,不仅仅只是闪存

也许因为诸多厂商看到闪存的技术与市场机会,不管是什么存储厂商,都相继推出闪存产品和方案,抑或是阵列产品,抑或是闪存卡产品,抑或是闪存盘产品,等等一切产品也衍生出若干针对用户应用环境的解决方案。

但随着用户IT环境的发展与变迁,其实用户对于闪存的需求绝对不是单一的闪存,而是一个综合的需求态势。

如何理解?

用户对于计算、存储、网络的需求,早已趋向融合思维,虽然也有独立的存储形态大量存在,但用户心目中的那杆秤还是很明确的,如果谁能提供更适合的方案,并且可以经得起应用检验,自然就会成为历史的胜者。

决策最终是用户说了算,说来说去,用户还是重视应用,不管你采用什么架构什么存储新技术,拿出来溜溜,跑跑应用到底如何?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以后还会那样可靠么?安全么?稳定么?

假如我们从用户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那问题就更容易明了一些。无论如何,闪存不能只从技术出发了,当我们看到3D Point\TLC 3D NAND\SCM……一系列新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们国产存储厂商是否已经开始自卑了呢?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体系、研发策略……统统PK不了国外那些大佬的时候,如何办?当然我们看到国内不少初创存储厂商的努力,不断优化基于闪存的行业解决方案,从互联网到企业级用户领域,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所有这一切,我们需要从用户出发,不能被技术创新所吓倒,需要从用户出发不只是口号,需要从实际的应用出发,从用户具体的行业特点出发,从用户最直接的业务去考虑闪存应用的价值与优化。那么,国产存储厂商还没有输,可能和国际大佬在一个起跑线上,只是我们包袱还轻一些,放手去干,或许还能第一个抢跑到终点。

不要谈太多软件定义

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闪存……软件定义实在太多了,在重视用户应用的当下,当然需要从软件出发去考虑用户硬件的堆栈问题。然而,软件真的可以替代硬件么?可以控制硬件的一切么?

纠结一下,发现软件最终就成了一个服务,基础的还是硬件在那里支撑。如果你不看好这个观点,当然会赞同软件与硬件的融合才是硬道理。如果连这个也不赞同,那么你势必会认为软件可以控制一切硬件,可以让用户从软件上享受到硬件的性能、价值、好处。

然而,当我们回到问题的中心,如何应对用户的业务变化,如何应对用户应用的变化,只是软件定义就可以搞定了么?其实,更好的词汇却是融合,融合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和谐相处,软硬兼施,用户最喜欢的最希望的应该是这个状态。

基于这样的考虑,国产存储厂商能否以应用定义存储、应用定义网络、应用定义服务器、应用定义数据中心、应用定义闪存……这样的思路去考虑,或许我们发现前面的路还是比较宽的。

摩尔定律在不停地拉动技术革新,唯一不变的是适合适应用户的应用。说到底,把软件做得再软一点,软成一个服务。把硬件做得更贴心一点,紧随用户的应用。软硬融合的用户应用之道或许才是真的王道,看到了它OK,但只有相信它的存储厂商才能看见春天,只是跟随大佬的定义终究只能活在大佬的影子里面,见不到阳光,你说还有什么希望?

超融合不是你想象的Nutanix!

现在,只要提到超融合,业内都会提到Nutanix,因为Nutanix做得最为成功,提到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像Nutanix那样去做产品、做市场、做用户,迟早会做死自己。这个世界,越是存在风险有挑战的地方,往往越是聚集了许多人。

可能,这就可以解释,为甚人类都喜欢看笔直的悬崖峭壁、看巍峨入云天的山峰,无限风光在险峰,好奇心成就每一个不怕死的人!

为此,国内出现了不下于10家在做超融合或者类似融合产品的厂商,今天我还和朋友讨论超融合的市场到底在哪里?真的处处可以超融合吗?潜力真的大得装得下一个地球吗?

如此天真无邪的问题,到目前还是得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之前有业内普及常识说:融合架构包括了一切与融合相关的产品和方案,超融合只是融合架构的一个方面。从概念和发展思路来考虑,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在中国市场上,大家可以好好掂量一下,有多少用户已经使用或者考虑采购超融合产品了?可以占到总体存储用户数量的多少比例?

超融合的实际案例大部分还是在虚拟化环境下的用户群体里,Nutanix核心竞争力也是在那里。但对于国产存储厂商拉说,真要玩票一把超融合,却不能继续走Nutanix的老路了。不走这条路,那走什么路?

向融合架构看齐,发挥出计算、存储、网络的灵活性,目标设定的面不要那么广泛好不好,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大佬,EMC只有一个,即使被拆被卖了,EMC还是大佬,“一日做带头大哥,永远是带头大哥。”如果你反对,那也无效,因为历史不会重演。

我们要有雄心壮志,但创新都是从一点开始,一开始就从一个大面出发,那只是理想。但做融合架构创新,真正看到了成功希望的还真的是从一个应用点出发,做成功了之后,再扩展,再到融合架构的某一方面去看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就看到了成功实例越来越多。

记住,超融合要从应用点出发,全面开花的那是大佬们玩的游戏,实事求是,路从脚下起,就得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稳定的发展也是一种快速发展,相比超速发展带来的内里不足而崩盘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编辑:闫春春
关键字:     华为  曙光  浪潮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