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智造在路上系列访谈第6期 第23期

大连光洋科技集团CIO赵宇乾:挣快钱的年代,保留工匠精神

作者:晋珊珊
摘要:不管是制造2025还是工业4.0,只能说是一个思维的引导和发散,而不应当成行动纲要,当成企业发展的“万能药”。
大连光洋科技集团CIO赵宇乾:挣快钱的年代,保留工匠精神

赵宇乾

关于赵宇乾

赵宇乾,现任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IO,负责整体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助力民营企业的发展。信息化出身,早期投身于航空制造领域,通过对一线车间的接触,积累了大量制造相关业务知识,为之后对制造业的深度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负责两化融合方面工作,致力于数字化车间、知识工程、三维工艺、设计协同、车间管控等方向;同时,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参与了863项目,04专项、智能制造专项等国家课题、重大专项,熟悉了国家对于制造业创新转型的政策和规划,对于智能制造、互联网+等行动纲要有着更为深入、更接地气的理解,为国家方向与企业发展之间的桥梁增砖添瓦。

制造业要耐得住寂寞

现在非常流行一个官方的说法,叫去产能、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赵宇乾认为根本问题还是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像半导体领域、机床的导轨丝杠、机器人减速器、甚至是圆珠笔圆珠,我们几乎是空白,眼睁睁看着大部分市场被国外占有。装备升级、工艺改进、材料换代都是制造业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这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严重不足的。

从2013年开始,国家工程院会同工信部等出台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到后来的《中国制造2025》,国家提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就已经能看出,国家下了决心要提升国内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国产自主品牌。我们有我们的优势,当前国内产业配套多,作为人口大国,我们又不缺消费者市场。但是我们很多领域的基础工艺水平不强。赵宇乾认为现阶段,就是要从装备、工艺、材料这三方面大力提升制造业的相关水平。在这个挣快钱的年代,对于制造业来讲,要保留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从制造本身出发,专注于产品,而不是去关注太多的所谓的新经济模式。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的用户要对民族工业有耐心,要敢于、乐于去支持国产品牌。高端的产品向来都是在高端用户的使用中迭代形成的,我们要给予民族企业机会。而且也不该一味地追求性价比,要鼓励品质的提升,不断压榨的利润空间,让本来就落后的制造企业举步维艰。

思想盛宴落地为行动纲领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

赵宇乾介绍说,工信部苗圩部长在辽宁省智能制造座谈会上在谈到如何振兴东北,如何推进产业升级,如何做好中国制造转型准备等问题时,客观地提到:“智能制造内容复杂而庞大,目前国内外均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路径和经验模式可循,就像德国工业4.0也仅仅是数字化、网络化层面,智能化还只是一个愿景”。所以到底如何落地,这是一个需要一边思考,一边发展,一边实践,一边检验,一边反思,然后改进的过程。

不管是2025或者工业4.0,赵宇乾的观点是:现阶段的概念和技术盛宴,只能说是一个思维的引导和发散,而不应当成行动纲要,当成企业发展的“万能药”。借此可以让从事制造业的人把思维打开,借助新兴的模式、技术,重新审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从条条框框中脱离出来,推进可提升制造水平的务实创新。比如通过大数据,我们知道原来企业管理、制造过程也可以通过一些可量化的数据,把一些产能瓶颈或者企业管理体系里出现的问题分析出来得以解决,其实这是一个思维的转变,让我们懂得如何从粗放式的管理向精益管理迈进。再比如通过学习西门子产品的模块化,反思我们的各类产品可不可以模块化,更好的应对变化的个性化市场,但是这种种思维拓展,是不是会成为中国制造业的行动纲要,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从内到外迎接新技术的挑战

提及中国企业在智能化数字化的推进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赵宇乾认为不仅是数字化、智能化,任何改变企业传统习惯和体系的新技术,在刚提出来的时候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包括一开始的自动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等,每一个阶段都是很艰难的阶段。这是一个对上到决策层、,中到管理层,下到执行层的认知水平的挑战。各层各岗各职能的人员要跟着新时代的发展,也要把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水平做相应的调整和改善。

在新技术探索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自己的认知水平内在和外在能力也都需要提升,这种提升需要贯穿到每一个阶段。企业是以人为本的,“人”不提升,企业也不可能提升。大家谈到企业人力资源,粗浅的理解,可能会是负责招聘、薪资发放、福利待遇……但是人力资源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领导及员工的职业规划、职业能力培养及提升,要根据现阶段的水平和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下一步管理层、执行层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并提供配套的职业培训。接受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是属于外在的提升。身处创新密集的时代,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挑战,个人在企业承担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任何时候都要有紧迫感,要去主动去做一些改变。要正视自己、认识自己现在处于什么阶段,还需要做什么提升,提前做出改变,多接触一些新的知识,而不是自恃旧功,这是内在的提升。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有没有准备好,各级的管理层、执行层有没有准备好。如果没有准备好,再好的技术都难以适应企业、改善企业现状。赵宇乾着重强调到,最好的准备是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到相应的程度,达到先进的管理水平,能够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企业整个团队的认知水平达到相应的程度之后,就可以按照企业的规划,逐步去实施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等创新实践。当然这里的准备并不是“等靠要“,要相辅相成,并行开展。

对症下药,逐步实施

企业做任何一个重大决策的时候,都不能很简单的盲目跟风,更不能草率。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赵宇乾总结了八个字:对症下药,逐步实施。三个阶段和三步走。首先要了解企业现在面临的痛点是什么,是产能不足、产能过剩、管理水平低下?还是属于工艺不稳定、研发阶段、批产阶段?包括市场占有率是大还是小,这些对应的企业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同一个行业不同的企业,加工的产品种类不一样,对策也会不一样。同样是离散制造行业,虽然都是多品种小批量,但产品不同涉及的具体管理流程就会不同。所以说企业发展阶段不一样,痛点就不一样,要搞清楚企业当下阶段最急缺的是什么,去产能还是扩产能,重质量还是重响应速度,需求不同,实践的路径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赵宇乾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要了解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痛点和关键点,接着要看哪些手段是能够给现阶段企业提供一些推进和实际的帮助;接下来需要从长计议,制定顶层规划。具体到实施的阶段,则要逐步实施、分步实施,而且每一步的实施都形成一个闭环,实施过程、实施结果要及时总结反馈。

走自己的智造之路

智能制造没有确切的定义,现在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对此有各自的理念体系,国家从2014年开始有了专项课题和经费的投入,也建了很多的试点。在落地过程中大家发现有很多概念是比较虚的,发现很多都结合不了。究竟是不是要模仿德国和美国的步调?赵宇乾认为还是止于相互借鉴,应该找适合自己国家、企业的路子,就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有很多自身的特点,作为人口大国,当下产业环境比较恶劣,尤其东三省。另外国内人才流失严重,缺乏跟先进制造相关的基础教育,产学研用做的效果不是特别好,这些对于产业的发展创新都是相对不利的。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点,配套齐全,产业链完整,消费市场足够大,中产阶级队伍庞大,有很大的用户群,消费市场很大,足以带动不管是低端还是中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所以应该去找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去做,但是千万不要偏离制造本身。我们面对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不管是国家、行业、还是企业,都应该有独立的思维和判断,应该针对自己的现有的特点和背景去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一条路。而且要时刻反问自己,这些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到底如何提高制造水平,在应用的过程中究竟有没有发生作用。

要坚持从工艺、装备、材料等方向提升,探索一条属于中国现阶段的智造之路,这样才能真正地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而不能简单、感性的去认识一个事情,盲目的跟风,不管是新的概念炒作,还是盲目地跟着其他国家去做。经过一系列的示范试点,在国家层面,无论是规划还是政策引导都逐步趋于理性,而往往是一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有可能会受到风向标的影响。

CIO要做复合型人才

信息化是一种思维,而不仅仅是软件。信息化应该贯穿企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新经济时代,信息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基因,贯穿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整个过程。CIO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首先要了解企业的管理,从企业经营角度出发,考虑可以从哪些方面提供提升和优化的方法途径,并推进优化的落地,实现信息化的价值,赵宇乾认为这是CIO最主要的职责。

这个观点现在看起来貌似不那么华丽,但却是赵宇乾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果。刚到大连光洋科技集团的时候,赵宇乾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网行为管理,把某一阶段员工对电脑的本地操作,包括上互联网的行为做了统计和分析,形成多张报表后发现其中30%多的时间都是在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而且还不包括之前准备的时间和做完以后的缓冲时间,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工作时间是给了跟工作无关的事情,企业领导看到数据以后非常震惊。

作为CIO,通过这件事情是要给企业一个信号一个启示:精益管理就要用数据说话,用科学手段去解决。不管是生产的管理,绩效考核,人才选拔,运营决策,都要以数据作为支撑,我认为这就是CIO的职能缩影。站在企业运营和企业管理的角度,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保证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能以低成本造出更优质的产品。此外,还需要在企业营造更科学合理规范的环境氛围,而不是说仅仅依赖信息化技术,信息化只是提升的一个手段。

 

 

更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