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乃至对于百姓个人生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即便当今信息化铺天盖地,发展制造业仍然是时代大势所趋,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意识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可以加快产品的制造周期、提高产品的制造效率、提升产品的科技应用。
2019年,杭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8%;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875亿元,增长5.0%;规上工业增加值3531亿元,增长5.1%;工业投资增长5.6%。工业的这些数字,说明了差距的存在。
近日举行的全市“战疫情促发展”工作推进会上提出,持续做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今年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路子阔步前进,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持续推进“新制造业计划”,努力把长板拉得更长、把短板补齐,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城市。
如何发展制造业?这既是一个已经在相当时期进行战略思考的问题,又是一个正在实践探索的问题。中共杭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坚持做大做强本地企业和引进“大好高”制造业企业相结合,谋划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十百千亿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总量、新引进项目投资额“六倍增”计划,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大企业大集团。
当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怎样实施好“新制造业计划”?至少有这样几个难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是如何扩大工业投资?
说到底是一个投资回报的问题。搞制造业投资回报期长,上一个项目两三年时间很平常,开发一个产品的周期也不短。搞制造业投资回报率低,如果加上融资成本,再加上售后服务的费用,投资回报率就更低。天然逐利的本性使得资本的流向总是寻求高回报、快回报,所以,尽管有金融政策名义上指向扶持制造业,而资本往往曲线流向了其他高回报、快回报的行业。因此,应该建立一种相对公平的行业投资回报调节机制,有利于扩大制造业投资、持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样可以从根本上保护投资发展制造业的积极性。
二是如何扩大发展空间?
发展制造业受土地等要素制约,要突破瓶颈,只有推进区域合作,发挥协同效应。一方面,杭州要主动接轨上海,要研究上海经济的溢出效应,寻找杭州制造业能够与上海制造业对接、互补、融合之处,使上海的经济辐射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新动力(310328)。另一方面,杭州要主动推进长三角,尤其是杭州都市圈产业融合,整合生产要素,发挥协同效应。要充分认识到,这既是杭州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周边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产业辐射,杭州获得了发展空间,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分工,增强经济互补性,增加发展的机会。在产业布局上注重形成产业链。招商引资不仅注重大项目、新项目、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要看到独木不成林,一家企业不可能包揽所有的零部件生产,没有就近方便的产业协作,即使有了大项目好项目也存在高成本的风险。因此,在产业布局上要同时注重上下游配套,形成产业链,以企业集群联手面向市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如何寻求产业突破?
杭州已经重点在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量子通信、增材制造、商业航天、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七大未来产业发力。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小镇、西溪谷区块链小镇、大江东商业航天小镇、萧山未来制造小镇等一批未来产业发展平台落地,科大讯飞(002230,股吧)、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杭州已经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先行一步,通过创新AI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形成杭州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是我们要冷静客观地看到,杭州与国内主要城市在产业发展上同质化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要重点研究如何在产业发展中错开城市间竞争层面,要与国内经济规模相同的城市,特别要与“万亿俱乐部”城市错开竞争层面,尤其要与长三角区域内的主要城市错开竞争层面,避免同质化竞争抬高发展成本降低发展效率。对已经成型而有同质化竞争倾向的产业,要细分领域,明确突破重点,争取做“隐形冠军”。同时,把握市场需求,前瞻性研发新型材料。制造业的发展,材料是基础,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材料决定成败。要梳理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材料,包括工业、民用,甚至军用的领域,依托浙大和国家科研院所在杭的分支机构,前瞻性研发新型材料,不求一时之功,但求日后发力,为未来产业发展“埋下伏笔”。
四是如何集聚专业人才?
实施“新制造业计划”,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包括优秀工匠。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一头是科研人员的设计,还有一头是工匠们的制作,两者不能缺一。尤其是在智能制造中,设备不断更新、流程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升级,肯定是常态,这就需要在一线实际操作的工匠们不断学习新技术、快速适应新流程、快速应用新设备,跟上创新的步伐,不然,转型升级也好,智能制造也好,都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不仅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一大批优秀工匠做技术带头人,还需要绝大多数企业一线操作者成为合格的工匠。政府部门、企业都要建立培养合格工匠的机制,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对企业一线操作者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同时,要为专业人才包括优秀工匠以及广大一线员工制度化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使他们能够在杭州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