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专访中国建设银行林磊明:以平台化数字化经营赋能社会生态
来源:CIO时代  作者: CIO时代 2021-07-05 13:53:34
中国CIO百人会采访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集团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林磊明,就中国建设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系列对话。

\

受访嘉宾 |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

集团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主任 林磊明

主持人 | CIO时代联合创始人兼COO 刘晶

采访地点 | 中国建设银行总部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国领先的大型商业银行。在2020年末的市值排行中,居全球上市银行第四位。按一级资本排序,在全球银行中位列第二。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金融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中国建设银行以技术与数据双轮驱动,锻造金融科技核心能力,建设智慧金融、打造智慧生态,以数字化手段重构信用体系、风控体系,下沉金融重心,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农村金融,解决社会发展的痛点问题,引金融活水滋润实体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CIO百人会采访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集团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林磊明,就中国建设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系列对话。

刘晶:建行数字化转型有无时间节点?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林磊明: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一些数据上、技术上的铺垫与积累,没有思维方式上的转变,那么谈转型就会等同于纸上谈兵,因此数字化转型也不好说确切的时间节点。

我们目前的阶段,还不能叫做数字化转型,而叫做数字化经营。我们在每年底到下一年的年初有相应的节点,如年末理财季,年初兴建旺行,通过活动来激励C端客户,但是我们并非采取传统手段,而是凭借数字化技术对客户进行精准识别和精准匹配,做好端到端的工作。

刘晶:如何理解数字化经营,其背后大逻辑是什么?

林磊明:数字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要分析客户行为,洞察客户,靠的是数字驱动。是否提数字化转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级管理人员对数字化的认识,能利用数据模型分析客户、做客户营销和客户维护。

客户存在于社会万千场景之中,我们建平台、搭场景、扩用户,是希望建起一个个市场生态、智慧政务、住房租赁,尤其在社会民生领域,我们建了几十个数字化服务平台,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各方的痛点。

数字化经营背后的大逻辑,主要是两大能力:一是依靠科技搭建平台生态,更好解决社会痛点,实现金融科技赋能;二是在具备相应交易、流量后要洞察用户需求,并依托模型和算法,在数据支撑下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逐步实现金融变现。

刘晶:相比其他国有大行,建行数字化有哪些鲜明特色?

林磊明:建设银行数字化建设,首要是先做好分析,认清我们所具备的基础能力和平台能力。银行业本质上就在做数字化的工作, 我们在2010年启动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历经7年实现了全部的主体功能,完成了在全行37家分行、15000个网点及全部电子渠道的部署推广,是展现建设银行数字化转型成就的核心平台。“新一代”,为实现数字化转型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新一代”系统从根本上颠覆了过去“部门级”IT系统建设模式,打通了底层架构,实现了向“企业级”研发模式的全面转型。一是业务与IT融合,IT架构与业务架构紧密衔接,严格继承企业级业务建模的成果;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以面向服务的架构实现对客户的深刻洞察及灵活应变,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三是支持快速产品创新,通过组件的共享,达到灵活响应和快速创新的目标。

我们通过分析建行所有业务流程、数据、产品及技术基础,解构并重做了一套完整的企业级架构,最终依靠标准的IT方法将之变成建行的一套企业级IT系统,贯通了全部的业务流程及数据,为产品创新、业务交互和协同提供了可能。

“新一代”为我们数字化经营奠定了基础。此前我们主要围绕金融服务开展工作,这几年我们搭建了生态平台,建构在企业级基础之上,整合了诸多的服务,并且延伸至生态平台。我们总结了一整套技术方法,促使技术和业务协同,而且正在逐步深入推进。

要实施数字化经营,如果没有企业级协同,而是仅局限于几个部门做几个系统,是做不成的。与其他企业相比,建行最大不同之处,是在于我们有一定的基础。同时,我们通过企业级架构做输出,也为其他银行提供了台阶。另外,我们要对整套企业级架构有相当强的控制力和维护力,不断提升对业务的敏捷响应的能力。

刘晶:建信金科与集团科技部门如何分工协同?

林磊明:建信金科是建行集团IT服务的建设团队,主要为建行集团进行项目的研发交付。集团的金融科技部门是为集团IT的最终交付负责的,科技部门负责提出需求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金科也是要参与的,而非纯粹地就只接需求,项目确认后,就由其来负责后续的开发实施。

刘晶:建信金科在服务母行和以外客户占比如何?

林磊明:我们对外服务的人员占比不多。我们强调产品化、标准化对外服务。我们并不是IT外包供应商,做的是科技服务的产品化和金融数据风控能力的产品化。现在我们服务了八百家中小机构,以金融类为主,不直接提供数据,而是向他们输出风控产品。目前这部分工作的人力占20%左右,人员相对稳定,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同时也不会影响对母行的服务,我们会坚持这个原则。

刘晶:建行如何进行技术输出,有哪些典型案例?

林磊明:建设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功能优势为行业所认可,同业委托我行承担其核心系统开发,目前为承担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核心系统建设。利用技术积累助力解决社会痛点问题,针对住房难等,打造住房租赁等平台,为政府监管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向同业输出风险能力。我们在生态建设方面做的比较彻底,走的也比较远,尤其是全面实施的“三大战略”——普惠金融、住房租赁和金融科技。截止目前我们已向八百多家中小机构输出风控产品,提升了行业的风险管控能力,有力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刘晶:除三大战略外,建行还有哪些延伸?

林磊明:智慧政务就是其一,我们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协同关系。乡村振兴也是金融发力点,利用金融科技,打造“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面向“涉农、扶贫”重点客群,解决乡村地区金融产品服务供给不充分等痛点,以互联网思维、轻资产新模式快速延伸县域乡村地区服务触角,提升建行县域乡村服务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沉金融服务,助力农村产业再上台阶。

我们和各地政府合作,做当地的智慧政务、数字政府及纵深领域,有些垂直领域以形成全国性的服务平台。

我们打造的“创业者港湾”,是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平台,以支持科技型创业为重点,服务多层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主体。我们发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源连接优势,用市场化、专业化方式为港湾内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孵化+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创业创新相关服务。此外还有建行的“劳动者港湾”,打通了线上线下环节,也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

刘晶:建信金科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优势何在?

林磊明:互联网企业C端运营能力是最突出的,也是银行借鉴的地方。银行系的科技公司对于企业客户,特别是对一些大行业、大企业有较深的理解,这方面优势还是比较突出的。另外,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对风险管控有着传统的优势,打造的产品和服务安全性是突出的,客户对建信金科的信任感是充分,有的信任就有了深入合作的希望。

刘晶:您对于云服务有何考量?

林磊明:我们的云服务并非公有云服务形态,建行云也可称之为混合云。我们不直接对公众提供云基础设施服务,而是主要服务于行业,包括大B端、生态合作伙伴以及政府。这种服务能力来源于“共享”,“新一代”企业级架构核心是共享,包括服务共享、技术共享、设计研发共享等。

刘晶:建行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林磊明:从人数来说,建行科技部的人数、规模较稳定,建信金科随着能力不断提升,人数会逐步扩展。此外,我们在金科成立基础技术中心,做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基础能力及平台建设,建设中也培养了一批数字化人才。

刘晶:未来3-5年,对于数字化转型,您如何展望?

林磊明:未来3-5年,B端有很大的数字化转型空间。我们做数字化转型,要与B端衔接,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以平台化服务的方式协同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我们也将发力供应链基础平台,服务不同行业。

此外,整个组织内部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行为也要协同一致,把IT架构和业务架构控制好。我们将继续提升IT开发团队的专业能力,打造技术精品,实现技术能力的新跃升。

未来,我们将持续提升数据驱动力、技术驱动力。这是一个长期任务。我们同时也将持续加强业务赋能,做好业务协同、总分行协同,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打好社会数字治理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史晨宇
关键字:   数字化  智慧金融  数字化转型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