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通信行业研究及2022下半年策略:数字底座,吟啸疾行
来源:未来智库  作者: 雒雅梅 2022-05-07 11:11:55
伴随国外市场需求加快,国内双千兆网政策逐步落地,我们预计下半年接入网侧还是以 10G PON 增量为主。同时,CWDM DWDM 模块也有望稳步提升。

一、需求+政策双驱动,看好数字经济+物联网发展

1.1、2022年主要投资趋势:需求拉动+政策推动双轮驱动

1Q22“开门红”,我们认为 2022 全年该趋势将有望延续。根据工信部发布的 1Q22 通信 行业数据,我国 2022 年一季度电信收入同增 9.3%,电信业务总量同增 23.9%,基建方 面,1Q22 我国 5G 基站总量近 156 万,固定宽带在已实现光纤接入全面覆盖的基础上, 3.2 亿户家庭光纤接入能力升级到千兆。能力更强,算力规模持续增长,1Q22 在用数据 中心机架总规模超 500 万架。

2021 年 11 月 21 日,工信部正式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通信行业 “十四五”期间年投资额复合增速将达 10%;对通信行业总体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节 能、应用普及、发展创新等方面做出量化要求;结合此前工信部联合九部委联合出台的《5G 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可得:

(1)5G 应用方面,国家对我国 5G 应用的落地是有非常清晰的规划,2020-2022 年政府 工作报告中对通信行业共同的一点规划就是拓展 5G 应用,方向越来越明确:2021 年是 丰富应用场景+广覆盖,在 2021 年提出了《5G 应用杨帆计划(2021-2023 年)》以及《“十 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22 年则是推动 5G 的规模化应用,至此我们可以明确: 国家对于 5G 的应用发展是有明确连贯的要求,5G 应用的快速、规模化落地也是政策的 主导方向,我们认为车联网及泛在物联网将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5G应用相关投资主线;

工业互联网。首提“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使用现代化 ICT 基数帮助中国制造 业完成产业升级,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也可以拓展数字经济空间,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实 现产业上下游、跨领域的互联互通,拓展网络经济的发展空间。根据《“十四五”信息通信 行业发展规划》我们也可以看到,2020-2025 年工业互联网标识的注册量 CAGR 预计将 达到 40%以上,5G 虚拟专网的数量 CAGR 也预计将达到 44%左右,未来几年内都会有 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遇。

(2)东数西算催生关联投资加速,光模块、交换机/服务器确定性加大:2022 年以来, 全国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带动各方面投资超过1900亿元,IDC规模达54万标准机架, 投资总体呈现出由东向西转移的良好趋势。预计“十四五”期间,大数据中心投资 CAGR 将 超 20%,累计带动投资将超 3 万亿元。我们判断“东数西算”将以运营商为主导,光模块, 交换机/服务器侧相关公司业绩增长确定性加大。

数字经济规模将从 2020 年 230 艾字节/月升至 2026 年的 780 艾字节/月(CAGR=22.57%)。 视频、直播、监控贡献为主,IoT 市场增长将会较快:IoT 市场:2025 年总连接数据将达 到 73.1zb(2019 年为 18.3zb,CAGR=25.96%),视频监控和安防为主,工业物联网连 接数到 2025 年占全球 IoT 的一半以上(2017-2025 年 CAGR=21%),主要用于用户偏好 研究及生产优化、成本管控。

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比较高,我国目前仍有一定差距。发达国家占全球数字经济总量 74.7%,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为 54.3%;发展中国家占比约 25.3%,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为 27.6%;收入结构分布方面,高收入国家数字经济占比约 50.7%,中高收入国家占 比约31.7%,中低国家约17.8%,我国数字经济规模39.18万亿元,占GDP比重约38.56%;

数字经济结构方面,我国较发达国家仍有追赶空间。产业数字化贡献度较高,数字产业化 贡献度较低,我国产业数字化占比约为 31.2%,同发达国家 44%-45%规模仍有一定差距, 高于发展中国家 18-22%水平;数字产业化占比约为 7.36%,高于世界平均 6.8%水平, 较全球领先水平(美、欧约为 9%)仍有较大空间,“十四五”期间预计将达到 10%。

需求端应用拉动流量增长,数据中心市场空间不断扩张

随着“东数西算”政策不断推动,云服务商加码数据中心及云计算能力建设,本质上可以归 结为 5G 三大特性对数据流量的不断催化,由两部分构成:

(1)来自于目前现有的 5G 行业需求及 4G 相关 ToB/ToC 端需求带来的数据流量增长: 短视频及行业应用端的实时监控等新兴应用不断兴起,数据流量维持较高增速,IDC 需求 量逐步提升;

(2)来自于未来确定性的 5G 行业应用端需求带来的数据流量增长:5G 相关应用如车联 网、物联网、元宇宙等落地可能性亦随之增加,预计到 2025 年每年将产生超过 175ZB 的 数据,5G 将承载全球 62%数据流量,即不论未来 5G 应用形态如何,数据流量增长具备 较强的确定性,致使国内外云服务商及运营商相关资本开支持续维持高位。

国家对于数字经济的诉求也在不断加码。我们可以看到 2021 年国家加大东数西算及千兆 光网的建设力度,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 市、数字乡村。我们认为首先数字经济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明确方向,上述产业只是我国数 字经济转型的一小部分行业示范,但涵盖的范围较广,基本都是对我国的全域覆盖和结构 性提升,比如 2025 年行政村 5G 覆盖率要达到 80%,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行,以及“东数西 算”等等,我国对于算力基础设施、算力网络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所以数字经济也是未 来我国 5G 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

综合 2021 年及 2022Q1 的需求拉动,叠加政策推动情况,我们 2022 年看好物联网、工 业互联网、数字经济三个高景气发展方向。政策端方面,我国工业互联网重要性在政府工 作报告中逐步深化,2022 年作为“十四五”第二年预计投资将逐步加码;同时随着我国 “东数西算”工程的提出,我们认为 2022 年接下来的时间段内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将逐步 加码,年增速按照国家发改委发展指引,约为 20%以上,其中西部数据中心建设预计将成 为主要方向。需求端方面,物联网需求 2022 年处于模组更新换代节点中;“万物上云”已 成趋势,工业通信网关及小基站作为边缘计算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在 2022 年工业物联 网连接数规模逐步提升的过程中需求端持续受益;数据中心方面,由于数据流量高速增长, 以及海外市场光模块更新换代,2022 年传输速度及时延要求有较大提升空间,看好数通 侧产业链投资机遇。

1.2、基建投资推动:5G建设由“广”入“深”,运营商资本开支向云转移

目前我国正处于 5G 网络覆盖“广度”向“深度”转化进程中,千兆光网提升连接质量。 1Q22 我国 5G 基站总规模达 156 万,5G 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一级和所有县城城区, 87%的乡镇镇区,但室内覆盖率约 60%,且大型工业应用场景无人化需求较高,小基站可 以解决危险场景下的无人值守通信连接问题,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存在较广阔的应用场景,放量可期。

运营商资本开支结构向云转变。云计算主体投资方面,三大运营商 2022 年资本开支结构 分配中,中国移动主要向传输网及业务支撑网倾斜,占比从此前的 24.6%、14.0%提升至 2022 年的 25.6%、16.6%,且算力网络资本开支将达 480 亿元;中国电信资本开支中, 产业数字化项目持续增长,预计 2022 年全年 IDC 投入将达 45 亿元,机架数+4.5 万架, 算力(云资源)投入将达 140 亿元,云服务器+16 万架。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移动“4+3+X” 数据中心集群加速建设,中国电信“2+4+31+X+O”云改数转战略不断推动,中国联通 “5+4+31+X”持续布局,三大运营商有望凭借规模优势开拓云相关增值业务的第二增长 曲线,提振整体盈利水平。

1.3、需求拉动:2022年泛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持续向好

5G 对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的成本降低,销量提升是空前的:首先基础速率方面,5G 网 络平均速率约为 50Mbps,基本是 4G 平均速率的 5 倍,峰值速率更是接近 100 倍,对于 工业互联网的提升是革命性的;低时延特性使得 5G 网络的传输时延速率从 4G 时代的 20-30 毫秒延迟降低至最低 1 毫秒;广连接特性使得 5G 连接数较 4G 连接数呈 10 倍以上 增长,赋能物联网行业长期发展。2021 年我国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 150 个, 接入设备总量超过 7600 万台套,全国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 2000 个,进程在不断 加快。

我国工业互联网参与热情较高,需求端单件融资金额逐步提升。需求端方面,根据艾瑞咨 询数据,我国成立一年以内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占领域全部数量的 26.82%,成立时间五年 之内的企业占比约为 71.4%,代表我国需求端工业互联网热情逐步高涨;融资金额方面, 我国工业互联网融资金额持续提升,且单件融资金额价值量从 2019 年的 0.98 亿元增至 2021 年的 1.79 亿元,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代表我国工业互联网需求由小转大。

ToC 端方面,截至 2022 年一季度,我国 5G 套餐用户总量超 8 亿,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 持续增长,筑应用发展基础。根据三大运营商数据,我国运营商 5G 用户总数首次突破 8 亿户,总计 8.49 亿户(环比+7.13%),环比增长率逐月向好,5G 应用具备 ToC 端放量基 础;蜂窝物联网方面,截至 1Q22,用户总数已达 15.2 亿户(YoY+27.4%),代表我国物 联网具备较大市场规模及需求空间。

物联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为全球发展趋势,ToC 端车/物联网受需求拉动空间持续增长, ToB 端经过政府工作报告五年连续强调,截至 1Q22 规模已超万亿,根据 1Q22 工信部对 全年通信业指引,预计 2022 年接下来的时间段仍将以新基建、工业物联网+细分行业融 合应用拓展为主;

5G 时代我国变为“引领者”。我国 2/3/4G 网络建设周期较短;由于 5G 应用场景的多样 化、覆盖范围的精细化及下游产业应用进度不同,5G 投资相比 3/4G 会是一个更为长期的 过程,主要可分为两阶段:

(1)2019-2025 年是运营商完成 5G ToC 端网络广覆盖,ToB 端行业应用拓展阶段。我 们认为该阶段内,5G 将形成覆盖全国的高容量深穿透网络,叠加“千兆光网”、“东数西 算”等政策利好不断催化,ToB/G 端工业物联网预计将成为 5G 应用发展投资主线;

(2)2025 年之后,5G 在垂直行业的应用成为网络建设的主推动力,2B 端网络的成功部 署将引领行业向 ToC 端发展,ToC 端有望成为投资主要方向,同时小基站热点扩容将长 期持续,建设模式将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1.4、1Q22基金逐步提升配置,估值仍处历史低位,行业高增速具备反转基础

通信行业整体 PE(TTM)处于 4G 初期水平,有望反转:

逻辑 1:参照 4G 时代相关走势,目前通信行业仍处于相对低估水平,预计随着 5G 应用 及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通信行业整体 PE 有望反转;

逻辑 2:通信行业周期性为建网低 PE-应用期 PE 提升,由于 5G 时代我国具备先发优势,未来想象空间加大。

4Q21 基金公司持股通信市值占比低于通信行业在全部 A 股市值占比,较 4G 巅峰比,未 来仓位提升空间明显。1Q22 基金公司持仓通信比例为 1.22%,环比 4Q21 的 0.94%略有 增长,但整体仍然较小,较通信在全部 A 股市值占比 3.25%低配 2.03pct。我们认为低配 主要理由为 2021 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回 A 后对通信行业整体市值提升较高,若剔除该 因素,1Q22 通信行业在低配幅度将减小至 0.1pct,反应市场对于通信行业的认可度正逐 步提升。

回顾 4G 巅峰时期+1.71%的超额配置,基金公司重仓通信行业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我国 三大运营商网络建设速度和规模超预期,5G 基站共建共享初见成效。随着中国移动和中 国广电共建共享 700MHz 5G 基站启动集采,5G 应用端发展步伐加快,5G 应用将更快落 地,使得通信行业底部反转确定性提升。

细分子行业 PE 方面,1Q22 通信行业子行业 PE 水平环比皆有下跌,其中北斗导航板块 及物联网板块 1Q22 单季 PE 环比回调较大,服务器/交换机、物联网、光模块细分领域同 比及环比皆有下调。结合疫情影响下,1Q22 通信行业相关公司营收同增 16.46%,毛利 率稳中有升,展望 2022 年接下来的时间段,我们认为通信行业相关公司在下半年疫情影 响逐步减弱,同时出海高景气态势下,或将实现营收质量的提升。

基金公司对通信行业具备头部集中现象,2022 年持续关注高成长性板块。

(1)基金公司逐步加码通信行业:整体来看,2021 年全年公募基金对通信行业绝对金额 配置正逐步增加;

(2)运营商/光纤光缆配比提升:前十大重仓股中,运营商回 A 后带动板块配比从 2.66% 升至 8.05%,看好运营商云业务开拓二次发展曲线;光纤光缆板块因相关公司布局储能业 务,配比从 16.75%升至 22.32%。

(3)基金公司更关注通信行业具备成长性行业。基金公司前五大个股持仓占总体比重从 70.94%降至 57.22%,前十大个股持仓占总体比重从 84.98%降至 79.49%大背景下;具 备成长逻辑的 IDC、智能卡、光纤光缆及服务器/交换机等板块涨势较好。

结合此前我们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 2022 年下半年通信行业细分子版块中,具备行业高 景气度及成长性的行业为:数据中心产业链、光模块、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

(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东数西算”带动IDC全产业链价值提升

2.1、PUE管控具备趋严态势,西部地区具备承接东部算力潜力

我国一线及超一线地区数据流量占比较高,头部集中态势明显。我国大数据市场呈现头部 集中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数据,我国一线及超一线地区(北京、 上海、广东)占比约为 69%,数据中心机架方面,根据 CDCC 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 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规划新增机柜总数约 99.15 万架,存量机柜总数达到约 415.06 万架, 仅 2021 年,75%的新增机柜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东部一线城市及其周边地 区,整体分布同大数据市场流量分布相似。

我国数据中心市场份额主要以三大运营商为主,占比超过 60%,民营 IDC 持续发展。2020 年三大运营商市占率超 60%,第三方 IDC 服务商的万国数据和秦淮数据居次席,市占率 为 12.4%、5.6%。

云厂商已在“东数西算”规定区域内实现批量布局。对于云厂商,东数西算已经进行 3-4 年;阿里、腾讯已经在卫星城市布局数据中心。主要处理两部分数据:一是存量客户、存 量数据的转移;二是増量数据。核心、高要求、高盈利的业务会放在原来的数据中心;一 些对延时要求低的业务会迀移至比较偏远的机房。

第三方运营商主要商业模式分为一口价模式、租电分离,电费过账模式以及大客户基地项目三种模式。其中一口价模式及租电分离,电费过账均有电费包含在营收中,大客户基地 项目则不含电费,故前两类 EBITDAMargin 较低,最后一类 EBITDAMargin 较高。海外 上市的 IDC 相关公司被归类为重资产行业,主要公司衡量公司成长性,EBITDA 相对较重 要。

供给高于需求,现阶段零售型 IDC 市场价格下降。由于 2020 年供给端新增产能较多,2021 年数据中心落地节奏快于需求增加节奏,且部分海外上市厂商对 EBITDA 指标较敏感,第 三方龙头厂商数据中心价格下降。产业进入整合及存量消化期,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小数据 中心拓展市场份额将常态化,使得头部集中现象显现。

核心地区需求较高,偏远地区上架率较低。2021 年我国华东、华北、华南上架率约 60%-70%,其他地区约 30%-40%,主因数据中心运营商此前蓬勃建设,但随着互联网厂 商逐步自建,第三方运营商获客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用户找不到适合自身需求的机柜,两方 面存在供需不对等、需求不匹配、信息不通畅的矛盾。

八大枢纽、十大集群落地,东数西算正式布局。2022 年 2 月 6 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 联合下发通知,布局:8 个国家算力网络骨干连接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 主要负责有低时延要求的数据处理,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这 4 个西部节点将负责承 接非实时算力需求。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和林格尔、中卫、庆阳、天府、重庆、贵安、韶关、芜湖、张家口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主要目的:推动算力资源 向西转移,促进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问题,推动数据中心合理布局及互联互通。带动 投资:2022 年以来带动各方面投资超过 1900 亿元,“十四五”期间,大数据中心投资 CAGR 将超 20%,累计带动投资将超 3 万亿元。

一线城市 PUE 政策趋紧。数据中心 PUE 降低节点主要为 2023 年及 2025 年,目前新建 超大型数据中心 PUE<1.3,最终目标为 2025 年全国数据中心 PUE 将降至 1.3 以下。大型 及超大型城市对 IDC 能耗规定亦较为严格,新建均要求 1.25 以下。

数据中心电费高企。随着发改委 1439 号燃煤发电上网电价改革文件的下达,电价有所提 升,对核心地区数据中心价格有较大影响,其它地区由于基数较小整体影响可控,西部地 区具备成本优势,具备大型数据中心转移基础。

2.2、短期内趋势不改,2022年看好IDC产业链投资机会

随着东数西算的提出,以及 1Q22 西部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我们认为 2022 年接下来的 时间段内,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将会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不论 IDC 区位建设及 布局如何,IDC 相关产业链收益确定性较大。

数据中心建设有望带动 IDC 产业链发展。按照我们流量增长带动 IDC 扩容逻辑,数据中 心不论建设方是运营商还是第三方,产业链皆会受云计算规模增长的利好带动。

受益方向一-交换机:数据中心骨骼,产业规模同数据中心共增。数据规模大幅增长 (CAGR>16%)对传输和交换方面带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市场需求。

IDC 市场有望成为交换机新增长点:我国企业网交换机市场规模接近美国 65%,而数据中心交换机的市场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 22%。考虑到中国的云计算与美国的差距及当期的高 增速,我们认为交换机未来的增长焦点在于数据中心板块。结合“国产替代”以及我国厂 商价格较低,我国国产交换机有望在国内市占率逐步提升的同时,逐步开拓海外市场。

我国主要厂商具备性价比及快速迭代优势,看好市占率长期增长。对比内外主要交换机厂 商,可以发现,我国交换机主要厂商营收规模相较国外厂商仍有较大追赶空间,但营收增 速高于海外可比公司;因 Cisco 于 2017 年停止披露交换机收入,Juniper2021 年未披露 交换机收入,若用其历史占比进行现状比较,则我国交换机主要厂商同海外主要厂商差距 将进一步缩小。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厂商相关产品具备性价比优势,同时由于互联 网业务的不断发展,传统 100G 交换机有向 200G/400G 交换机更新换代趋势,在这种背 景下,我们认为我国交换机厂商市占率及利润空间有望持续提升。

受益方向二-服务器:我国市场空间较大,增速明显。2021 年中国服务器市场销售额达到 250.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7%,持续领涨全球,在全球市场占比 25.3%,同比提升 1.4 个百分 点,出货量达到 391.1 万台,同比增长 8.4%。

新冠疫情使线上需求呈现较大增长,推动了互联网厂商、云服务商的采购需求,带动了云 服务器的增长,但政企客户对服务器的采购需求却因新冠疫情而放缓。2021 年上半年, 中国服务器市场出货量为 170.6 万台,市场规模为 108.1 亿美元。受益于新基建的推进, 我国 X86 服务器市场需求未来将持续增长。

受益方向三-温控系统是数据中心产业链必不可少的环节,受益于 IDC 建设,其需求将不 断上升。因为数据中心内放置大多为服务器、交换机等大型大功率企业级 IT 设备,这些 设备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确保数据中心正常运转,需要保证数据中心处 于恒温恒压之中。同时,降 PUE 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而温控系统能耗是除 IT 能耗之外 占比最高的,据 CDCC《数据中心间接蒸发冷却白皮书》,PUE 为 1.98/1.5/1.3 时温控系 统的能耗占比分别为 38%/26%/17.5%,说明提升机房温控效率是降低数据中心 PUE 的有 效手段。对数据中心 PUE 的限制将望推动我国机房温控向高端化发展。因此,温控系统 的能耗是 PUE 是否能降低到合理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温控系统朝高端化、模块化发展, 有助于提高产品价值量。

2022 年下半年交换机、温控设备及服务器:

交换机/服务器方面:受益于“东数西算”及数字经济的不断推动,以及运营商云侧投资 不断加码,2022 年下半年,行业 2021 年供需错配的形式预计将有所改观,西部地区数据 中心建设及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将是大概率事件,我国交换机/服务器龙头厂商有望受益, 同时受益于高端路由器需求逐步提升,200G、400G 交换机更新换代需求增长。

温控设备方面,我们认为随着 2021 年下半年行业 PUE 政策趋紧,2022 年下半年老旧数 据中心改造项目将持续推动,结合“东数西算”相关数据中心新建数量将持续提升,PUE 作为严格考核指标,对温控设备需求有望持续放量,各省市预计将从 2022 年下半年开始 陆续出台数据中心改造政策,具备强技术积累,同时行业深耕时间较长的公司有望优先受 益。(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三、工业互联网:长期上云趋势旺盛,电力物联网先行

3.1、工业设备上云是长期趋势,边缘计算重要性逐步加强

全球工业物联网持续增长,我国政策加持,市场空间逐步扩大

物联网市场中,制造业/工业占比较高。由于目前 5G 覆盖仍停留在广覆盖阶段,4G 无法 达到 5G 低时延广连接特性,故目前工业物联网整体连接数占比居全球智能化产业中最高。

工业物联网设备连接数为物联网所有下游行业中最多,市场空间处于快速增长态势中。根 据 IndustryARC 数据,全球 5G 工业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0 年的 1238.9 亿美元增 长到 2026 年的 4259 亿美元,CAGR 达 22.85%,因 5G 在工业中的规模应用及“智能化 工厂”的大趋势发展,预计 2022 年全球工业物联网市场将有较大增长。

动 5G 工业物联网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制造业中物联网设备数量增加导致的数据 流量增长,制造业对高可靠性和低延迟网络的需求增加,制造业中 M2M 连接数量的增长, 关键设备的预防性维护需求日益增长。大型企业越来越需要部署 5G 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 和服务,以有效管理遍布各地的大量资产。相较于中小企业,大型企业采用 5G 工业物联 网解决方案和服务比例更高。5G 的普及源于大型企业的可承受性和高规模经济,根据工 信部数据,截至 1Q22,我国 5G 工业互联网产值已超万亿,工业物联网作为其中硬件端 支持设施,市场规模有望持续突破。

我国工业企业上云意愿较高,上云趋势明显,电力系统上云情况较乐观。根据前瞻产业研 究院数据,2018 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上云数量逐年增长,工业企业上云比例已经从 2018 年的 43.50%增长到 2021 上半年的 49.40%。2020 年我国工业设备上云率总体为 13.1%。 工业设备上云的前置条件依次是生产设备数字化数字化设备联网与工业协议解析。在我 国工业设备领域,生产设备数字化数字化设备联网已经初具规模,上云率分别为 43.03% 及 35.69%,工业协议解析率偏低,仅为 13.1%。业态方面,设备上云可以总结为两类: 工业设备厂商及集成项目商,其中工业设备厂商为工厂中的各行各业,系统集成商则以 SaaS 为主。

受益于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工业互联网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 动能。根据 HIS Markit 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工业互联网通信设备行业收入为 26.50 亿 美元,2019 年为 30.82 亿美元。同时,2018 年至 2023 年五年间,行业收入将保持快速 增长,到 2023 年将增长至 55.30 亿美元。

我国边缘云规模预计将快速增长。根据信通院数据,截至 1H20 我国企业中使用边缘计算 的数量小于 5%,但计划使用比例高达 442%。边缘云计算未来成长空间广阔。2020 年中 国边缘云计算市场规模为 91 亿元,其中区域、现场、loT 三类边缘云市场规模分别达到 37 亿元、38 亿元及 16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整体边缘云规模将以 4.0%的 CAGR 增至 550 亿元,至 2030 年中国边缘云计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接近 2500 亿元。

3.2、“十四五”期间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高,配电网将成为投资主线

“十四五”期间电网侧基础设施投资近 3 万亿,预计十四五期间内投资额将逐年增长。我 国“十三五”期间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总计 2.51 万亿,较“十二五”期间的 1.94 万 亿投资水平同增 29.18%;根据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相关规划显示,“十四五”期间电网计 划投资总额分别将达 2.23 万亿元、6200 亿元,总投资额接近 3 万亿元。2021 年作为“十 四五”开局之年,全年投资完成额约为 4951 亿元,同增 5.36%,根据国家电网及南方电 网规划,预计 2022 年全年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将超 6000 亿元(YoY+21.2%),其中国家电 网计划投资 5012 亿元,投资额首次突破 5000 亿元;南方电网预计将投入超 1000 亿元。

2021-2022 年投资总额占计划投资额比例约为 38.47%,对比“十三五”期间 2016-2017 年占比的 42.91%及“十二五”期间 2011-2012 年占比的 37.81%,结合南方电网及国家 电网投资结构,可以主观推测我国“十四五”期间电网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将更类似“十二 五”期间的逐年递增态势,而非“十三五”期间的逐年递减态势。

智能化需求提升,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转化。传统电网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 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而智能电网即经过信息化改造的电网,是把最新的 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同传统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 用电等环节的基础设施相结合,形成一个“电力流”和“信息流”相融合的新型的智能化 的电网。

配电网侧占比持续提升。电网投资拆分来看,2009 年国家电网发布《国家电网智能化规 划总报告》,在国家电网三阶段智能电网各环节及投资比例中,配电网(23.33%)及用电 网(30.84%)侧投资占比较高,其中配电网投资占比持续增长,从第一阶段的 16.41%提 升至第三阶段的 26.04%,重要性逐步提升,随着我国电网发展进程加速,配电网重要性 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实际实现比例约 50%。

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皆进行数字化转型。2019 年 3 月 8 日,国网公司“三型两网、世界 一流”战略全面落地实施。其中“三型”指“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两网”指强智 能电网及泛在电力物联网,预计到 2024 年将全面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南方电网 2019年提出“数字南网”要求并将其作为公司战略发展路径之一,加快数字化建设及转型工作。

配电网是能源生产、转换、消费的关键环节,更是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支撑平台、多元海量 信息数据平台、多方市场主体的交易平台。在以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性减碳目标为牵 引的能源革命大背景下,配电网正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的核心。

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十四五规划”将配电网作为重点规划方向。配网建设是新形势下的 新要求,十三五配网中农网改造占比较高,新型电力系统之下将对于配电网提出更高要求. 根据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规划,“十四五”期间内配电网会作为投资主体,占到 60%以上 的投资占比,且方向将会更偏向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故接入电网的设备都要做到可观 可测可控,包括传感器、在线检测、故障诊断、一二次融合等智能终端设备亦将会迎来较 大发展机遇。

综上,2022 年,我们认为工业物联网通信网关龙头企业,以及电力侧相关模组企业:

公司边缘计算网关设备利用自研技术突破我国工业协议解析率偏低问题,同时 具备多协议解析技术,支持多平台使用,具备出海基础;看好 2022 年下半年公司工业物 联网通信产品随着边缘计算的需求增加而不断增长,同时大客户进入导入期,实现产品快 速放量;电网智能化放大公司产品技术优势,公司 IWOS 系统 ADAIA 平台可实现接地故 障检测准确率接近 90%,短路故障定位准确率 100%,远高于同类竞品,使得电网的“被 动报修”变为“主动监测”,筑高安全边际。

威胜信息:1Q22 在手订单充裕,全年业绩具备增长基础,同时 1Q22 国网集采 份额公司居首,大客户粘性较大,随着 2022 年国网及南网招标陆续放出,假设出货节奏 为 2-3 个季度,2022 年电网侧营收有望超预期;长期来看,十四五期间电网投资额近 3 万亿,配电网投资高增,主要作用于配电网智能化方向,公司作为细分行业龙头有望优先 受益。

四、光通信:光模块迭代加快,保障行业传输速率

4.1 数据流量叠加政策推动行业技术发展,行业加速上行

光通信下游应用领域众多,F5G 与 5G 所带来的数据传输速度及低时延造就了各类新兴应 用场景。根据安永光通信白皮书分类,可以将应用领域分为 4 类,泛娱乐场景(如超清视 频、AR/VR、云游戏、直播等场景),商用场景(如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慧矿山、智 慧医疗、智慧农业等场景),智慧办公场景(如企业上云、智慧政务等场景),生活化场景 (如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能安防、智慧教育等场景)。

根据安永光通信白皮书,F5G 千兆光网是指信息在传输和接入过程均以光为介质的通信 网络,是第五代固定网络技术。与前几代相比,F5G 千兆光网具备全光纤连接(FFC)、增 强型固定宽带(eFBB)、可靠体验(GRE)三大关键特征。从网络传输链路看,核心包括千兆 接入网及全光传送网。

预计 2022 年光模块与光芯片增速最快。从规模来看,光纤光缆依旧是光通信产业链中市 场规模最大的;网络运营服务和光网络设备紧随其后,光模块/光器件与光芯片规模最小。 从增速来看,光模块虽然价值最小但是增速最高。从光模块利润水平来看,行业中的主要 利润集中于高端光模块与光芯片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环节中。根据 Lightcounting 2021 年 4 月份的数据,光模块市场增长迅速,将从 2020 年的 80 亿美元,增长到 2026 年的 145 亿美元。其中以太网、CWDM/DWDM 模块与光互连模块是光模块的前三大领域。

国家政策促进接入网侧发展。根据《“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 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城市地区和有条件乡镇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 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在衡量城市“双千兆”网络能力方面。 提出了千兆光网覆盖率、10G-PON 端口占比、重点场所 5G 网络通达率和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数 4 项量化指标,着力推进城市“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能力提升。

4.2 数通市场下游需求强烈,2022年看好光模块领域投资机会

22 年光通信产业链中光模块与光器件确定性最强。伴随数通市场需求持续上升、光模块 迭代加速、海外市场推进顺利等因素,22 年国内光模块与光芯片厂商业绩有望高增。

数据中心内部流量高速增长,带动数通光模块需求。谷歌 2021 年数据中心内部流量是 2011 年的 235 倍,呈现指数级上升,流量提升需要大量高端高速光模块支持,国内光模 块厂家有望持续受益。

全球云厂商资本开支持续上升,数通侧市场高景气。受益于全球流量增长,以 IBM 为首 的海外云计算厂商资本开支加速提升,21Q4 亚马逊资本开支超过 160 亿美元。国内互联 网厂商资本开支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 Dell‘OroGroup 预测,2022 年全球数据中 心资本支出将同比增长 17%。四大云厂商 Meta、谷歌、微软与亚马逊数据中心资本支出 将超过 200 亿美元。大型数据中心驱动高端高速光模块的需求增加。

以太网光模块下游需求旺盛,出货量预计持续提升。根据 LC 报告,21Q4 全球光模块出 货量创新高,受云计算流量增长驱动,22 年全球 200G、400G 产品需求旺盛。同时,因 海外云计算厂商 FLAG 等需求增快,LC 调高对 800G、1.6T 市场增速。总体来看,2021 年以太网销量创下新纪录,达到 46 亿美元,比 2020 年增长 25%,LC 预测 22-27 年以太 网光模块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CAGR 为 14%。到 2027 年,市场将达到 100 亿美元。

高端产品需求强劲,光模块价值量不断提升。21 年与 22Q1,200G 和 400G 产品的需求 非常强劲。谷歌 3 年前开始部署 400G 模块,但亚马逊直到 2020 年才开始部署,并对市 场产生了巨大影响。Meta 将 200G 的部署推迟到 2021 年,但现在正在努力追赶,首次向 谷歌销售 2x400G 产品也为 2021 年的市场增长做出了贡献。2022 年 200G 产品将继续爆 发增长态势,400G 保持高增,我们认为,国内光模块厂商将从产品升级换代中受益,国 内厂商将抓住机会提升市场份额。同时,高端产品需求推动光模块价值量上升,国内厂商 盈利结构有望得到改善。

我国光模块厂商市占率逐渐升高,逐渐往 400G、800G 产品转型。我国光模块厂商全球 市占率逐年升高,中际旭创、海信宽带与光迅科技是国内企业中市占率前三。受益下游需 求增长与升级迭代,我国光模块厂商将未来发展重心放在 400G DR4、FR4 产品与 800G 产品上。

硅光模块渗透加速,有望在 800G 时代迅速切入。根据 21 年 5 月 LC 对光收发器、AOC(有 源光缆)、EOM(嵌入式光模块)和 CPO(共封装光学)的预测显示,从 2016 年开始,基于硅 光的产品所占的份额开始上升,从 2018 年开始,其增长速度加快。硅光花了 10 年多的 时间才获得 25%的市场份额,但 LC 预测到 2026 年它的市场份额将超过 50%,将达到接 近 80 亿美元。400G 和 800G 等高速硅光模块将是未来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目前各大 厂商在 400G 硅光技术方案中积累一定经验。硅光模块有望在 800G 时代迅速切入,在未来持续上量。

国内光模块厂商积极布局,不断增强硅光技术研发。国内光模块厂商从低速光模块领域逐 步拓展至高速光模块领域,市占率提升显著,在传统光模块领域具备一定竞争力。在硅光 模块上,国内厂商积极布局,想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国内企业进入该领域 较晚,与国外头部厂商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内厂商主要通过并购或者与外企合作的模 式,目前在封装技术、波导耦合等技术上取得一定成绩。光迅科技、中际旭创、博创科技、 华工正源、亨通光电等企业近年来陆续发布了基于硅光技术的产品技术方案,2022 年, 国内光模块厂商持续加大对硅光方案的技术研发,部分厂商有望取得一定突破,取得少量 收入。

4.3 接入网市场规模稳中求升,10PON将保持快速增长

接入网市场稳中求升。根据 LC 报告,未来 5 年,接入网络的光学市场累计将突破 75 亿 美元。2021 年 Q1-Q4 电信市场销售额分别达到 4.85、5.47、5.83、7.01 亿美元,分别同 比增长 12%、-14%、-1%、21%。受益于 400ZR 模块规模提升,CWDM/DWDM 模块增 长明显。

10G PON 下游需求旺盛,将保持高速增长。2022-2026 年,全球 PON 光学器件的销售 额将会超过 30 亿美元。国内 10G PON 领域厂家发展较快,目前国内市场以国内厂家为 主。同时,国内厂商正在研发 25G、50G 产品,为市场开始作准备。

伴随国外市场需求加快,国内双千兆网政策逐步落地,我们预计下半年接入网侧还是以 10G PON 增量为主。同时,CWDM/DWDM 模块也有望稳步提升。

展望 2022 全年,随着下游需求不断增加,光模块迭代加速,我们看好光模块头部厂商盈 利高增,上游光器件厂商同享行业红利。

五、智能网联汽车:黄金赛道,强者恒强

5.1 物联网模组:产业链感应基石,下游应用多点开花

物联网模组在产业链中确定性最强,率先出货。物联网通用分类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 台层和应用层,而其中模组作为通讯连接关键元件,为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物 联网模组企业商业模式清晰:即为从上游高通等芯片厂商采购芯片,根据下游不同应用厂 商进行设计开发,按照不同功能有不同模组应用。发展的第一阶段中,一类模组通用性强。 同时,物联网下游多点开花,应用广泛,我们认为模组为物联网产业链中率先放量,优先 受益的确定性环节。

5.2 站在当前:下游应用车联网接棒,国产模组厂商迎重要窗口期

我们认为:1)下游细分场景车联网应用将带来巨大增量;2)2G/3G 退网背景下,NB-IoT 和 4G Cat1 模组正逐渐承接低速率、低功耗需求,量增同时价格提升;3)国产厂商替代 加速,强者恒强:国产厂商过去凭借成本、技术优势实现份额提升。当前龙头企业规模效 应渐起,叠加国产芯片替代加速,模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看好国产厂商在新一轮车联网 浪潮下实现高速成长。

5.2.1 车联网:智能网联化势不可挡,车载模组规模CAGR达30%

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带动无线通信模组需求上升。根据 IoT Analytics 最新预测,预计 2025 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量将达到 271 亿台,CAGR 达 22%。我国 2020 年物联网设 备连接量达 74 亿个,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150 亿个。

物联网产业政策持续加码,推动行业高速发展。我国近年来针对物联网产业推出多项政策 指导,包括 2012 年《“十二五”物联网发展规划》提出 2020 年国内物联网行业规模达到 1 万亿人民币、2021 年《5G 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 年)》,以及今年 4 月工 信部刚发布的《2021 物联网示范项目公示》,明确推进 5G、智能制造、动态感知、云平 台大数据等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并积极支持企业通过金融市场私募、融资上市。国家政策 频出,持续推动物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家运营商为物联网注入强劲动力:中国移动 NB-IoT 物联网专网已建设开通超过 35 万 站、中国电信发布的开放平台 CTWing 5.0。同时国内三大运营商近年来推出相应补贴措 施,助力模组出货量抬升。2017 年 10 月中国电信率先推出 30 元/块的补贴,2018 年中 国移动出台的 20 亿物联网终端补贴政策等。运营商补贴降低模组成本,加速模组出货量 增。

产业链的成熟、以及政策的导入都为车联网模组出货奠定基础。4G/LTE-V2X 已具备商用 条件,并且 2019 年以来多地方也陆续成立了示范级车联网应用。我们认为车联网仍在建 设与示范应用阶段,上游模组将优先受益。据 ICV Tank,我国车联网市场规模有望在 2026 年达到 8000 亿元,2021-2026 年 CAGR 将达到 30.36%。

车载模组将优先加速放量,主要受益于中期电动智能汽车的高成长。车载模组我们可以分 为数传模组与智能模组,当前辅助驾驶升级将带动模组出货。当前智能座舱正处在加速渗 透阶段,比如新发布乘用车中,30-40 万价格带智能座舱渗透率为 55.7%,25-30 万价格 带渗透为 47.4%。持续渗透下,预计车载模组将迎来量价齐升。根据佐思汽研,2021 年 中国车载无线通信模组市场规模合计约 32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将达 91.4 亿元,未来 5 年行业规模 CAGR 高达 30%。

5.2.2 升级换代:NB-IOT、LTE-Cat1齐头并进

在2G/3G退网背景下,NB-IoT和4G Cat1模组正逐渐承接低速率、低功耗需求。2020年5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 移转网,其中NB-IoT符合低功耗广域覆盖类业务需求; LTE Cat.1更适合于对速率要求较高、 数据量大的业务。

我国模组出货结构正朝 NB-IoT、4G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演进。2020 年,NBIoT模组占我国蜂窝模组出货量54%,Cat 1占比12%,替代加速。量上来看:根据华经网最新预测,2016年我国物联网蜂窝通信模组出货量为0.16亿片,到2023年将增长 到2.7亿片。其中4G模组2023年出货量将达到6333万片,预计三年CAGR将高达39.82%。

物联网模组价格复盘:低速率场景下,2G向NB-IoT转换;中速率应用主要由4G Cat 1 承 接2G、3G需求;4G、5G需求上升,制式升级带来ASP提升,毛利率更高。同时,前几 年NB-IoT出货量大幅提升带来价格下降,但我们认为当前时点,NB-IoT模组价格与2G模 组价差并不大,后续ASP不会再有大幅下降。

5.2.3 竞争格局:国产厂商崛起正当时

出货量来看:2021年我国蜂窝M2M出货量占比高达55%,领跑市场。其中移远、广和通 等占比居前,移远通信2021全年出货量份额占比约为39%,美格智能、有方等公司均有上 榜。

收入份额来看:2021Q4我国以移远为首的物联网模组厂商收入占比居前,移远当季收入 占比为26.6%,美格智能2021Q4单季度收入份额亮眼,达6.6%。同时在印度市场,中国模组供应商 Neoway 保持了其在印度市场的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其智能表计制造商和 远程信息处理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关系。我们认为国产物联网模组厂商具备技术服务能力、 渠道能力,份额提升逻辑将持续验证。

当前时点,国内展锐翱捷等芯片公司快速崛起。2020年紫光展锐在芯片厂商份额从第一 季度的11.6%增长到第二季度的12.8%,紫光展锐在NB-IoT和Cat.1领域取得成果显著,抓 住了2020年Cat.1市场爆红的机遇,率先发布了相关产品,成为国内Cat.1出货量最高的厂 商。我们认为伴随上游芯片厂商出货,模组厂商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毛利率提升。

5.3 业绩复盘与展望:云开雾散,继续看好

模组归母净利率情况复盘:2021年物联网模组上游芯片等原材料由于短缺造成一定程度上 涨,而龙头移远通过积极备货、调整定价策略等手段,仍保持较高净利率水平。同时,2021 年模组行业各公司有效控制期间费用,保证归母净利率稳定。我们通过对比19Q1-21Q3 的各公司期间费用情况,发现2021年Q2、Q3,各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率有明显下降。

我们预计下半年上游供应链不利因素将逐步缓解,看好物联网模组龙头厂商净利润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刘灵如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