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设计符合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首先要想清楚的就是哪些业务管理流程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管理。一般的制造企业在设备数字化管理流程的设计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有关设备的生命周期的业务管理流程,包括需求、采购、安装、验收、使用直到报废,这方面大家可以参照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设计与实施。二是设备的日常运行管理的业务流程的设计与实施,这可能是很多制造企业对设备管理的重点关注点,今天,主要分享设备的日常运行管理的业务流程设计。
设备日常运行管理业务流程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预防性的设备维护管理,二是设备的故障维修管理,三是设备性能改进管理。
1--预防性的设备维护业务流程设计与应用--
在制造业中,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设备管理从维修转向预防。在实际的管理中预防性维护管理主要包括设备运维管理与日常点检管理两方面。
一、设备运维管理
设备运维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预防性和预测性措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一系列活动。预防性维护的核心在于“预防”,即在设备出现故障前,通过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解决,以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和经济损失。就像大家对待自己的汽车一样,一般都会按一定的规则定期去维修厂做保养。
设备运维管理的业务流程一般包括:运维标准的制定、运维计划的制定、运维派工、运维实施与数据采集、运维效果验证几个主要流程:
1、运维标准的制定
运维标准是设备运维工作的基准,它规定了设备运维的各项操作规范、维护周期、检查内容和技术要求。运维标准是确保运维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
2、运维计划的制定
运维计划是根据设备的特点、生产计划和运维标准,制定的一套详细的运维时间表和任务安排。运维计划是运维工作有序开展的指导文件。
3、运维派工
运维派工是将运维计划中的任务分配给具体的运维人员或团队的过程。派工是确保任务执行到位的关键环节。运维派工也包括委外运维的发起。
4、运维实施与数据采集
运维实施是根据运维计划和派工要求,执行具体的维护操作。这是运维流程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设备运行的效果。过程中还涉及到相关运维信息的采集,如更换配件、检测的异常信息、运维所用时间等。
5、运维效果验收
运维验收是对运维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确认设备是否恢复正常状态,维护任务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最终让运维管理形成闭环。
二、日常点检管理
设备日常点检作为预防性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异常,能够有效避免设备故障,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维护成本。设备日常点检的流程主要包括点检标准的制定、日常点检及异常问题的处理三个关键环节。
1、点检标准的制定
点检标准是日常点检工作的依据,它规定了点检的具体内容、方法和标准,确保点检工作规范化。主要内容包括:
l点检项目:根据设备的特点,列出需要检查的关键部位和项目,如电机、齿轮、润滑系统、紧固件等。
l点检方法:明确每项点检内容的具体操作方法,如目视检查、听觉检查、仪器测量等。
l点检周期:规定点检的频率,如每日、每周、每月等,确保覆盖设备的各个运行阶段。
l技术标准:制定设备运行参数的允许范围,如温度、振动、压力等,作为判断设备状态的依据。
2、日常点检数据采集
日常点检是根据点检标准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的异常问题。主要活动包括:
l点检准备:准备点检所需的工具、记录表和检查标准。
l现场检查:按照点检标准,对设备的关键部位进行逐一检查,记录设备的状态和发现的问题。
l数据采集:将检查结果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采集,如PDA、手机等,包括设备的运行参数、异常情况等。
l问题标记:对发现的异常问题进行标记,明确问题所在,并判断是否需要立即处理。
3、异常问题的处理
异常问题的处理是点检工作的关键环节,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可以避免设备故障扩大,确保生产顺利进行。主要活动包括:
l问题分析:对点检中发现的异常进行初步分析,判断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原因。
l紧急处理:对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问题,如设备漏油、异常振动等,采取临时措施,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l问题上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或运维团队,启动正式的维护流程。
l处理数据采集:将异常问题的处理过程和结果数据进行采集,为后续的维护工作提供参考。
l持续跟踪:对处理后的设备进行跟踪检查,确保问题彻底解决,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虽然企业有了预防性的设备管理措施,但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出现一些设备运行中的故障,这就涉及到设备的故障管2--设备的故障管理业务流程设计与应用--理业务流程。故障管理的业务流程需要的是响应迅速、操作方便。数字化的设备故障管理业务流程就非常适合这方面的特性。
在数字化的设备故障管理的业务流程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活动:
1、设备故障报修
设备故障报修是指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操作人员或维护人员通过数字化系统报告故障,启动维修流程的过程。报修是设备故障管理的第一步,直接影响维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主要内容包括:
l故障发现:操作人员或维护人员在设备日常运行或点检过程中发现故障。
l信息记录:记录故障发生的设备编号、故障时间、故障现象、初步判断等信息。
l报修申请: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提交故障报修申请,系统自动生成报修工单。
2、设备维修派工
设备故障派工是指根据报修信息,将维修任务分配给合适的维修人员或团队的过程。派工是确保维修任务高效执行的关键环节。主要内容包括:
l任务分配:根据报修工单中的故障描述和设备类型,系统自动或手动将维修任务分配给合适的维修人员或团队。
l资源准备:为维修人员提供所需的工具、备件和技术文档等资源。
l信息沟通:向维修人员传达任务要求、时间节点和注意事项,确保信息传递无误。
l派工确认:维修人员确认任务接收,并反馈可能的问题或困难。
3、维修实施与数据采集
设备故障维修与数据采集是指维修人员根据派工任务,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并记录维修过程中的关键数据。数据采集是维修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分析故障原因,优化维修策略。主要活动包括:
l现场检查:维修人员到达现场,对故障设备进行全面检查,记录设备状态和故障现象。
l故障处理:根据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如更换损坏部件、调整设备参数等。
l数据记录:详细记录维修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如故障原因、维修方法、使用备件、维修时间等。
l数据上传: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将维修数据实时上传,形成维修档案。
4、故障维修验收
故障维修验收是指对维修后的设备进行评估,确认设备是否恢复正常状态,维修任务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验收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重要环节。主要活动包括:
l验收标准:根据维修标准和报修信息,制定验收的具体标准和指标。
l现场验收:对维修后的设备进行现场检查,确认设备运行状态是否符合要求。
l数据对比:将维修前后的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对比,评估维修效果。
l验收报告:编写详细的验收报告,记录验收结果和改进建议。
l问题反馈: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处理。
数字化设备管理的设备故障业务流程设计与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设备的维修效率和维修质量。通过设备故障报修、设备故障派工、设备故障维修与数据采集、故障维修验收四个关键环节的规范化管理,企业可以实现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设备寿命,最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3--数字化在设备性能改进管理中的应用--
除了以上设备管理过程在数字化方面的应用,企业更关键的是可以通过数字化管理工具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发现设备性能的潜在问题,持续改进设备运行效能。
一、数据监控
数据监控是通过数字化工具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如温度、压力、振动、电流等参数,构建设备运行的“数字画像”,帮助企业全面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主要活动包括:
l传感器部署:在设备的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参数。
l数据采集:通过物联网(IoT)技术,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l实时监控:在数字化管理平台上实时显示设备的运行数据,帮助操作人员及时发现异常。
二、性能分析
性能分析是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深度分析,识别设备运行中的瓶颈和潜在问题,为性能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主要活动包括:
l数据分析模型:建立设备运行数据分析模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异常数据。
l性能评估: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评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健康状态,计算设备的运行效能指标如OEE(设备综合效率)。
l趋势预测: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未来的性能变化趋势,提前制定改进措施。
三、优化建议
优化建议是通过数字化系统自动生成的设备改进方案,帮助企业优化设备运行参数和维护策略,提升设备效能。主要活动包括:
l参数优化:根据设备运行数据和性能分析结果,提出设备运行参数的优化建议,如调整设备的运行速度、压力等。
l维护建议:通过分析设备的故障模式和维护记录,提出针对性的维护建议,如定期更换易损件、调整维护周期等。
l操作提示:为操作人员提供设备运行中的操作建议,帮助减少人为操作失误。
四、实施改进
实施改进是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将优化建议转化为具体的改进措施,并持续跟踪改进效果的过程。实施改进是数字化性能改进管理的最终目标。主要活动包括:
l改进方案制定:根据优化建议,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如调整设备参数、改进设备结构等。
l改进实施:组织相关人员实施改进方案,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记录和跟踪。
l效果评估:通过数据监控和性能分析,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确保设备性能得到提升。
l持续优化:根据改进效果和最新数据,不断优化改进方案,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总之,数字化技术为设备性能改进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通过实时数据监控、性能分析、优化建议和实施改进,企业可以全面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性能瓶颈,持续提升设备效能。数字化在设备性能改进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够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