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第10期

DaoCloudCEO陈齐彦:数字化重塑企业IT建设逻辑

作者:Xanthe
摘要:数字化本质上的问题其实还是IT技术的延伸,但是它对IT技术本身要求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IT已经不是站在一个后台的服务决策里,而是正在慢慢走向前台。

DaoCloud创始人兼CEO 陈齐彦

  • DaoCloudCEO陈齐彦:数字化VS信息化,不一样的逻辑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商业世界,新的商业模式和颠覆式创新不断涌现,产业边界日渐模糊,内外部环境的数字化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速度与效果。预计到2021年,40%的IT人员将成为多面手,担任多种角色,其中大多数与商业而非技术相关。在企业层面,技术与商业模式、业务能力的结合是现阶段的重要突破点,而如何利用创新技术驭变商业革新,突围数字阵地是以企业CIO为代表的企业管理人员需要重点投入的解决思路。

    日前,ENI记者采访了上海道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DaoCloud”)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齐彦,他谈到“数字化本质上的问题其实还是IT技术的延伸,但是它对IT技术本身要求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IT已经不是站在一个后台的服务决策里,而是正在慢慢走向前台。”

    上海道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4 年底,公司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云计算、人工智能为底座构建数字化操作系统,为实体经济赋能,推动传统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成立迄今,公司已在金融科技、先进制造、智能汽车、零售网点、城市大脑等多个领域深耕,标杆客户包括上汽集团、浦发银行、东风汽车、海尔集团、金拱门(麦当劳)等。目前,公司已完成了 B 轮超亿元融资,被誉为科技领域准独角兽企业。

    数字化VS信息化,不一样的逻辑

    ”大概在一年前,我们发现企业CIO等管理者关于‘信息化’内容的讨论越来越少,关注‘数字化’、‘互联网化’等理论的内容越来越多。业内似乎普遍感到比较焦虑,信息化和数字化、互联网化的区别是什么?究竟该如何去做?数字化对企业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谈及这些内容,陈齐彦表示,无论是数字化还是互联网化都需要跟产业结合落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意识到数字化与信息化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那么,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逻辑到底有什么区别?陈齐彦表示,信息化是求稳、求安全、求规划治理,而数字化最高优先级别是迭代能力。迭代是一种创新的载体,关乎企业能不能很快把想象中的业务场景实现并交付到应用端。其中的迭代能力不是指开发人员的迭代,而是整个业务交付的迭代。

    另外,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我们潜意识中是接受设备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停机的,维护保养等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数字化的场景中,没有一个系统是可以停机的,即企业对业务系统的要求突然出现了一个感觉在理论上不会实现的可能性,叫做“永远可用”,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原来我们会认为IT系统的成长都是可以规划设计出来的,即提前预估大概会有多少用户,提前买好服务器,找软件开发商做性能压测。当然大部分企业的增长速度不会超过摩尔定律的,所以只要摩尔定律始终奏效,IT系统总归是可以支持的。但今天企业碰到的很多业务形态是几倍于摩尔定律,甚至是指数级的摩尔定律,那该怎么办呢?”陈齐彦说,“所以这就是被大家广为认同的未来趋势:横向扩展能力。也就是说,摩尔定律已经帮不了我们的前提下。我们无法在纵向空间上找能力,而是要从横向空间上找能力。”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传统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建设的逻辑不同,传统信息化建设的逻辑是烟囱式的,数字化的逻辑是扁平式的、平台式的,二者截然不同。陈齐彦说:“DaoCloud在深耕行业的过程中,发现解决企业数字化问题其实就是解决企业的核心逻辑问题。对于企业来讲,“互联网+”或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梳理清楚传统信息化和数字化两个概念的区别。原来很多企业会认为数字化、互联网化和信息化是一个概念,但其实二者在本质逻辑上就不一样,导致其科技落地形态也会不一样。”

    当下,工业互联网迅速发展,为制造业的智能转型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但陈齐彦认为其中涉及到的某些技术依旧是落后的技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应该是互联网架构、平台架构,而不是传统的信息化架构。而工业属性的应用形态如果不是基于数字化的逻辑,不是按照平台架构来做的,那后续企业想实现的数字化工厂、C2M、物联网等场景其实做不下去的。另外,企业以往对信息化的关注多集中于应用侧,或显性的基础创新,并没有在系统侧上进行积累或创新。所以在工业互联网起步发展的阶段,企业关注的本质还是在一些简单的应用侧需求上,没有真正的从平台架构逻辑去梳理工业互联网跟互联网之间的嫁接关系。

  • DaoCloudCEO陈齐彦:数字化重塑企业IT建设逻辑

    据陈齐彦介绍,DaoCloud的核心技术逻辑,就是IT建设的核心——以应用和数据为中心。但此处的以应用和数据为中心,是把应用和数据放在一个平台上,这个平台就叫云。“云被很多人给扩大化、泛化了,其实核心的云价值就是应用、数据要放在一个平台架构上。在这个平台上,应用和数据可以充分碎片化,实时共享与替换。这完全区别于传统信息化逻辑中,应用与数据与其对应的硬件是一体的!这是二者核心逻辑的区别所在。”陈齐彦如是说道。

    伴随着互联网模式的迭代,具有数字化核心逻辑的企业,凭借科技立足的模式,取代了许多传统行业。而我们也会发现,在中国,尤其在行业壁垒高的领域,虽然某些技术会延展至其他领域或行业,但行业壁垒越高就越难逾越。所以,在迭代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很强的碰撞。陈齐彦表示很多传统企业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而选择了“嫁接”。未来真正可以逾越过行业积累的企业一定是行业互联网的公司。这类公司有两个显现特征:具备很强行业属性和本身就嫁接的是互联网逻辑。所以,以京东为例,它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商超,京东实际上就是嫁接了互联网,当然它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公司。包括特斯拉,业内认为它是下一代制造业的典范,但实际上特斯拉的核心逻辑并不是制造业,而是交通运输服务公司,制造只是其配套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一个环节。所以,企业的思维理念不同,导致了它所需要的技术基底不同。

    近几年大家都在讨论平台、生态等话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平台该如何去做?陈齐彦表示,“其中涉及到一个逻辑,所有要转型的企业,平台本身就是一个IT架构,但这个IT架构一定不是传统的IT架构,而是一个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我们把它叫做底层。除此之外,在第二层应该是数字化的操作系统。即平台化的操作系统,是支撑特斯拉、京东类似企业跨行业跨领域发展的共性的数字化操作系统,这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套系统软件。

    陈齐彦认为未来企业的IT架构已经不是传统的盖楼模式,而应该是由多个环构成的,就像是一幅北京地图,分为一环、二环、三环。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企业要在新的数字化转型逻辑上看明白,企业核心的东西,一定是它的应用和数据。所以一定是要有一个核心的技术平台,能够把企业的内容、应用和数据整合起来,这就是地图上的1环。这个环节整合完毕后,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通过我们常说的云、大数据等构建其互联网能力,即中台。这是2环。基于中台向外扩张的就是其生态应用,我们可以将其视为3环。整个逻辑建设的过程本质上并不复杂,因为互联网本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行业的趋势变化,无论是受到挤压或寻求创新,看似是产业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重构。陈齐彦认为新的技术和老的技术,虽然都叫IT,但从本质上区分的话,二者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传统的IT技术服务于人,致力于解放人力;而时下的新IT新技术,核心上是为数据和机器服务的。所以,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还是金融科技的平台,大部分都是为了让机器更好地协作,让机器更好地去操作数据,这个过程区别于传统的IT建设逻辑,这就是变革的意义。

  • DaoCloudCEO陈齐彦:因陋就简·化繁为简的DaoCloud

    IT 技术的大变革是基于「因陋就简 · 化繁为简 · 大道至简」,而道家的学说很好的诠释了 IT 世界的规律,道生一,一为「平台」;一生二,二为「应用」和「数据」;二生三,三为「用户生态」;三生万物。在这个逻辑里缺的就是科技的进入,并与整个商业模式进行融合,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的 IT 架构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架构,具备了两个典型特点:分布式系统和典型的云化三层架构。DaoCloud 在做的事情便遵循了以上两个原则:所有的产品都是一个分布式系统设计;解决数字化转型的三层架构中每个层面上的不同问题。第一个层面是系统层面创新,除了在现有 IT 技术架构的创新,还要实现云化的企业数据和应用资产的管理。第二个层面,是要满足架构之上的两个核心需求,一是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进行数字化应用的加工、生产、装配和发布过程;二是生产出来的数字化应用,按互联网架构来讲是一个统一平台,行业说法叫做大中台,这个大中台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架构。

    DaoCloud 一方面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输出一套应用架构的核心管理平台,类似于向企业输出了一个数字化的大插座。另外两个服务是往数字化大插座上装插头的流水线,以及制作插头标准化零部件的过程。这三样东西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数字化 IT 的三大要件。

    采访最后,陈齐彦表示,在企业的商业转型上看,任何一个数字化商业模式的企业,其基因中科技都占了绝大多数比重,面对今天的行业趋势,以企业 CIO 为代表的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将精力投入到让科技融合到业务之中,而新的应用架构、新的交付标准、新的数据中心和新的运维标准化就是世界一流的互联网公司标配的架构,为创造连续的用户体验的应用,切入点一定是从构建平台开始。

1 2 3

更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