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互联网•IT > 互联网+ > 互联网化 > 正文
颜阳:互联网+金融要把握数据,扎根实体
来源: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ENI 2015-10-10 16:12:00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一直是业内人士所关注的焦点,众望所归,央行在7月份正式公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以及各种监管的业态,并圈定了互联网金融的范围。对此,日前中国互联网金融智库专家颜阳在受访时表示,在新的时代,金融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数据,企业想要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把握好数据,并着重扎根实体。

大家好,我以前在传统的金融机构做了很多年,主要做IT的管理和一些新的业务创新。现在更多的精力就是在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方面,这几年也做一些尝试。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如何?

事实上在欧美国家还没有这个“互联网金融”这个提法,而在我们国家真正去推这个概念或者说产业应该是在2013年,其中的推动者主要是来自于民间的互联网公司,还有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要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的过程中间,实际上跟传统的金融企业有一些正面的交锋,尤其是像P2P这样一些平台。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因为不管是传统金融也好或者互联网金融也好,都是在我们同样的环境里面交互作用,然后才能共同发展。如果说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态,它对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好处的。特别是现在国家也推出了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一些指引,这对于规范这个市场、形成良好的生态特别有帮助。

互联网金融在过去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泡沫?

从P2P这个领域来讲,它的出现实际上是说明市场有着极大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中小微企业,它通过正常的渠道很难从银行等这样一些金融机构里面去获得相关的融资服务。在这样的情景下,通过互联网的手段为这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就变得非常必要了。

但是在推动的过程中,由于很多企业忘记了金融服务做的是风险收益,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风险的控制,如果风险控制做不好,做P2P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从前年开始,有大量统计数据出每个月差不多60家以上的P2P企业跑路,有些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它通过P2P平台给自己的企业融资,有些通过这个来提高收益。导致它本来到达刚性兑付的时候不能履约,这个时候问题就出来了。这个现象的出现我觉得是必然的,其中还存在可操作的问题。当然,我们虽然看到P2P领域里面问题很多,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哪怕是刚出来的做P2P的这种企业,它有比较好的商业模式,而且这种商业模式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一定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它才能有这个“根”。通过把握住这个“根”,从而把风险控制做好,企业就可以稳步的增长。其实,在金融企业的金融产品或者新晋项目中,不是任何点都可以做成标准化的东西放在互联网上面的,有些产品甚至只能在线下做,比如要做一些竞标,都是要通过递推去做的。如果说因为企业自己没有这样的队伍,或者说考虑到成本,把一些该在线下要完成的事省掉了以后,可想而知,完全依赖线上是做不到的。

所以你刚才说的O2O线上线下要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可能是因为它线上做到一定程度,发觉需要在线下弥补,它就从线上来到线下。更多的传统金融很多是做线下的,它想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做一些传播,做一些网上数据的获取,它可能也通过互联网线上做一些弥补,这个过程我觉得也是一个交融的过程。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我个人觉得《指导意见》的出台,这个时间点还是选择的比较好,因为通过2013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确实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同时在监管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的来讲《指导意见》还是在强调并保护新生事物的发展,在这个前提下再规范市场,如果说这个市场乱了,谁也别想做,大前提就是这样。所以说,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大家才可能依据自己的创新能力,稳步的推进和发展。同时,在《指导意见》中,实际上有几个根本点,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哪些是可以去做的,哪些做的过程中间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有比较好的描述,当然这还只是个指导意见,后续它会出台更多的细节,比如说像支付限额的一些规定,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间具体细化的。

《指导意见》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发挥的作用能有多大?

因为前几年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有些红线是必须要遵守的,比如说不能非法集资、吸储。创新的过程中,在不触及红线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但是,现在从《指导意见》来看,我们对创新过程中间的容忍度应该是比以前提高了。

未来的监管模式是什么样的?

现在我们国家的金融还是分类监管,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混业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前提下,国家的监管方面也推出了“联席制度”,使得企业之间能够得到一些相互的协同、管理甚至是控制。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不能违背红线的,这是一个前提。企业在推进的过程中,产业的发展一定是要让老百姓获得好处,就是所说的“普惠金融”。通过这种创新,才能真正的得到发展。虽然互联网是无孔不入的,什么都能做,但是在做的过程中,政府在监管方面不一定能跟得上,因此企业还要做一些综合考虑,避免出现违背红线或者影响“普惠金融”的情况。

在新的监管模式下,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怎么做?

这个也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特别有意思的事,我此前说过一段话,金融企业具有IT的天然属性,而互联网企业的IT水平到达了一定程度就具有了金融的特质。也就是说本来做金融是一个特许化的经营方向,由于互联网的穿透,使得用互联网的手段可以渗透到这些需要特许经营的领域里面去。这个时候,它就对我们现有的金融监管、金融管理和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是让它做,还是不让它做,到底让它做到什么程度?这都是监管部门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我们也曾经给监管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说以柔性的监管来鼓励创新,当然前提还是不能违背监管的红线。在这个前提下,一个是要靠互联网金融的自律,民间的一些协会组织共同去做这个事情。另外,企业自身要维护好这个体系,并且和政府的监管部门,尤其是区域监管协同起来,达到一个健康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传统的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它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做一些金融方面的业务。

如果说互联网企业只是单纯的通过互联网把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连在一起,那么它还是比较单薄的,这个时候把一些产业引进去,实际上就把资产就夯实了。在这个过程中,它对风险的抗击力也提升了。整个行业里面,不管是互联网金融还是实体的企业,都是在一个融合的过程中。在互联网金融渗透到企业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相比2013年之前,现在互联网与实体的紧密度是越来越高了。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下,传统的IT架构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冲击?

因为我们传统的架构支撑,都是在现有的组织体系或者是创新体系下做的。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证券里面做交易,基本上很少有这样一个工具是像电商一样做成开放性的。比如说我买了多少股票,我马上就可以分享到网上去。其实,本身这是很有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分享会带来很多数据,比如说对买卖的评价,和他到底有多少粉丝,这些数据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从监管上来讲,有可能会造成一些影响,这个就是属于另一方面问题。比如说我们去存取款,取了一百块钱并把它分享出来,这样是不是会有一些小偷跟上你了,这是安全方面的考虑。但是我说的交易环节开放性,实际上是在保证安全性的情况下进行的社交化。

回到这个话题上来,我们谈制造业,为什么制造业现在都要向德国学习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制造业在生产部分实际上是很封闭的,我们把它列入“自动控制”,这使得它不能跟前端的营销或者后端的销售进行联通。而德国整个都是工业4.0,全线数据都是能够共享的。

所以说金融企业的整个系统本身是不是已经做到了开放性,这是一个前提,至于前面说的由于监管或者安全性不能开放的部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个时候我们的架构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管理层上来看,我们把以前管理的职能从中后台要前移,为业务的创新发展服务。

以前的系统是管哪些情况不能做,现在前移到业务前端,是管业务有风险的情况下,我怎么排除风险,然后去做。所以在金融行业就衍生出了小风控和大风控,小风控是嵌入到业务系统里面的,大风控是属于后台的风控。其次,就是我们的系统对于创新要柔性地支持,刚才说了一个例子叫交易,还有就是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挖据和分析不是IT人的专利,你要把这个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很方便地提供给业务部门,如果他自己有简单的平台就能做了,那么放款的进度和效率就会提高。当然如果是很复杂的支撑,可能就要有IT背景的支持。所以,现在很多传统金融机构也成立了一些大数据部门,支持新的需求体系,使得整个服务比较到位。

另外一方面,云计算对于大家来说也不是很陌生了,很多金融企业都在用。当然了金融领域应用云计算作为支撑,可能更多地考虑到安全性。对于企业来说,安全性我认为是相对的,同时也是多层次的。打个比喻就像最初钱庄没出来之前,大家都把钱放到地窖里。后来钱庄出来之后,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要放到钱庄。当云计算出来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它的安全是相对的。可以这样说,专业负责IT系统运行保障和安全控制的,肯定是比没有技术支撑的队伍来得好。所以不管是中小金融机构还是大型金融机构,都存在着观念转变的过程。但是这个转变肯定也会有一些代价,毕竟对于新技术的把控每个企业、每个行业要求都不一样,支撑能力也不一样。

所以,现在对用户的服务和数据的支撑,市场都出现了许多适合于金融企业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混合型的模式可能更适用于金融机构。企业可以把一些敏感的数据放到私有云,而对于一些运行效率比较高的、需要高性能计算的数据,就可以放到本地,关键是看金融创新和企业创新,看大家对业务的理解和如何采用技术手段来做支撑。技术上来讲还是那句话,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你提不出来的需求。

对于频发的云安全问题您怎么看?

像刚才说的,所谓的安全和不安全是相对的,作为黑客来说,他渗透到互联网里去,也要看自己的成本。就像“老虎理论”一样,以前说在互联网里面走,不见得要绝对的第一,只要相对领先就可以了。当老虎来了,其中一个人说我先穿上跑鞋,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所以说安全方面它还是有一个度,有的可能它投入了很多,但是对效益却没有太多显性的作用,这就需要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法。同时,在企业里面安全也是多层次的,你觉得哪一部分很重要,那就侧重去做。当然,可能在一些业务上面投入和产出它不见得是成正比的,这个时候可能还要重新规划一下自己的目标点。从互联网的角度上来讲,是没有攻破不了的“防线”的,只是说他攻破的代价有多高,时间有多长,这一点茅和盾是同步在发展的。因此,针对这一点,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做统一的部署和安排。

“互联网+金融”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

我是觉得不管是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现在做数据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软件定义世界,数据决定未来”。怎么来理解这句话呢?就是我们通过软件来描述现在的经济环境或者企业的场景,如果说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就谈不上后面的获得需要业务支撑的数据。这个实际上跟我们很多年前提的,买一堆服务器来做硬件支撑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回到这句话上来,它更重要的就是获取数据,互联网对业务支撑的一个目的实际上就是去获得数据,而获得数据有很多方式,现在很多企业本身的生产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数据,营销过程、管理产生也会产生很多数据,但是它觉得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可能会用一些不正当的方式去获取数据,比如通过混杂在市场里面去购买数据,这个事实上我们国家也在推,包括很多地方也在做大数据的交易所和交易中心,使大家有更多的渠道来获取需要的数据,这都是在互联网环境里面形成的生态。

同时我们在获得数据的过程中,一定要跟自己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结合起来,要有一个量的积累,在量的积累过程中它可以说是一个物理反应,而当量到达了一定程度之后一定会产生裂变,这就是化学反应。譬如我们看到BAT这些互联网公司,最初它并不是做金融的,当它把电商做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一个商业的闭环,这个时候把金融服务引进去,就产生了裂变,感觉跟它以前自己做的产业,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软件经营世界,数据决定未来”,就是这样来理解的。

互联网金融的关键在于数据?

对,尤其是金融它是一个服务业,它是无形的资产,因此很多服务都是来源于数据,比如说对个人的贷款需要个人的征信,对企业的贷款要做企业的征信,这些征信都是体现在各个维度的数据上面,掌握到这些数据,风控就跟得上。如果别人不能做的你能够去做,那么支撑获得风险收益的优势就出来了,关键是你怎么去获得数据。所以,企业的数据得有一个生命周期,怎么去采集、怎么去存储、怎么去把它处理优化,形成模型然后以后再展现出来进行服务。这个过程中,每个企业都会有很多人力物力的投入,包括整个体系结构的支撑,使得数据服务能够满足新的需求。

如何合理挖掘数据的价值?

就像有些家里面摆了一堆书,但是他没有去看,这些书对于他来说实际上是不能掌握也是没有价值的。有好多企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它本身通过业务的发展储存了很多数据,如果这些数据放在那里不去挖掘它也起不到什么太多的作用和价值。数据有两个价值,一个叫使用价值,还有一个叫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对于每个企业都不一样,因此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在提数据的交换价值,也就是说数据一定要流动起来,它的价值才能提高,流动的频率越高,它的价值就越大。而且数据不像石油,石油挖得越多它的层级就越少,数据越挖越有价值。

“湿经济”概念如何应用于金融领域?

我说的“湿经济”,主要强调的就是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有一个比喻,就是在做创新的过程中,把传统企业比作面粉,把互联网企业或者新的技术比作水,而创新就是在做一个和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水加得越多越好,或者是面粉加得越多越好,关键是看做什么。做出来的东西,只要是消费者或者说客户他们都满意,那么你水和面粉就加的合适了,而且其中和面的技术也就到位了。所以说这种体验经济,在互联网时代是特别重要的。

拿金融来说,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年的“以客户为中心”,在互联网企业里面做产品大家都用C2B的方式去做,而金融企业做金融产品有多少是按照这种方式去做的?只有真正把客户喜欢的产品体现出来,或者说让客户参与到金融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去,这个才是属于“湿经济”,才能真正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所以,传统金融企业在这一点上应该更多的向互联网公司学习,因为金融企业它还有一些特殊性,比如刚才说的安全或者监管方面,使得它社交化的程度不那么深,互联网化的节奏也比较慢。

在互联网金融2.0时代,金融行业的发展还有哪些空间和问题?

我觉得互联网金融涉及的面比较广,前几年可能P2P比较热,现在包括众筹、更大范围的网贷也比较多。如果单纯从空间上来讲,我认为只要是跟金融相关的,它就是一种服务业,这一原始定义决定了它本身不单单是一个中介,而是另外一个产业了,在这个过程中,它一定会产生增值,这叫做生产性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不完全是要产生新的价值。所以说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和实业结合起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呢,是因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增值,而金融服务的价值得到体现之后,风控才能得到保障。同时,传统的金融企业也不能仗着自己做特许化金融就当一个坐商等着业务上门。这两者都是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可能它既不是第一产业也不是第二产业,也不是现有的第三产业,而是一个新兴的业态。只要坚持这样一个观点,那么在做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时候,才能找到我们前面讲的所谓的“根”,为实体经济产生增值。如果像互联网金融刚开始推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个领域好像能赚钱,就马上搭一个网站,开始去放款,这就叫野蛮生长。

现在,我特别看好众筹这个模式,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监管方面力度还是比较大,但是我认为它在针对多层次金融发展方面是非常有利的。股权众筹是一个模式,还有很多方式,比如项目众筹、回报性众筹、奖励性众筹等等,它实际上是一个体系,有些方面开始去做的话,可能会对于其他众筹模式起到辅助的作用。比如说像现在大的网站上发布新的产品,它就可以用众筹的模式去做,这种方式还是得到了大家很好的反响,所以,互联网金融在未来还有很多可以创新的空间。

编辑:珊珊
关键字:     金融  互联网  大数据  监管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