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互联网•IT > 互联网+ > 互联网化 > 正文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
来源:中国金融  作者:尹优平 夏博辉 2019-12-12 12:06:41
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是国际产业竞争博弈的焦点,是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点,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是国际产业竞争博弈的焦点,是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点,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以服务制造业、服务实体经济为天职的金融行业,应积极拓宽资金供给渠道,提高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普惠性,为现代制造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已经迈入新时代,从粗放化、外延式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化、内涵式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竞争模式转向质量效益竞争模式。一是规模超大。二是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三是技术创新成效显著。但是,与全球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整体现状可以概括为“五低一少”。“五低”是研发投入明显偏低、增值率很低、利润率与国外相比明显偏低、国际化率低和人均产出率低;“一少”是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知名品牌较少。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外患内忧。从外部环境看,一是从蜂拥投资到产业转移;二是从成本优势到微利时代;三是由粗放式生产到产业升级;四是由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五是受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影响,制造业经营预期和采购量指数下滑,制造业PMI回落,连续4个月低于荣枯线,供需均收缩,新订单回落。从内部环境看,一是成本高涨,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都大幅上涨;二是售价不涨,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中国制造几乎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三是招工难成为常态;四是专业化程度低,许多中小企业几乎无技术可言,很难实现自我突破;五是管理落后,管理水平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时代的要求。

数字化和智能制造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未来制造将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改变产品配置、生产计划和实时决策,从而优化盈利能力。智能制造里使用更多尖端的技术,例如物联网将工厂里所有人、产品和设备连接起来,使得人类和机器能够协同工作,从而创建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业务流程。

金融支持现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制造业仍存在大而不强、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特别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依然是当前众多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共同烦恼。从整体来看,对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升级的中长期金融支持仍然不足,技术密集型、中小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十分有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从需求端来看,制造业企业有效融资需求不足

从税的角度来看,在世界银行联合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缴税2017》中,中国以68%的税收负担排在第12位,比2015年上升一位,远远超过世界平均40.6%的总税率水平。虽然国家近两年在努力降税,但税收征缴覆盖的范围和征缴的力度却空前提升,以致以往纳税不规范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在这一轮税率下调中,不仅没有享受到红利,反而推高了缴纳的实际数字。从费的角度来看,国家在降低养老保险费率的同时,各省份社保缴费基数均在以10%以上的幅度向上调整。以湖南为例,2016年、2017年、2018年省定基数分别为4525元、4941元、5513元,上浮基数增长的比例远远超过了降低费率系数,出现费用不降反增的局面。故此,企业负担重、利润降低,自然丧失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融资需求。从隐性成本来看,近十年以来地价、房价的疯狂上涨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人工成本的飙升,企业被迫成为了房价上涨的终极承担者。所以,在成本、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制造业企业普遍利润率偏低,平均利润仅为2.59%,低于中国500强的4.37%,更远低于世界500强企业的6.57%,缺乏融资后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从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来看,不少属于家族式企业,公司治理水平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这就导致金融机构即使愿意放款,也要抬升成本覆盖风险,而过高的成本自然就抑制了企业的融资需求。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在3年左右,而从成立到首次能拿到贷款的平均时间是4年4个月,这意味着制造业企业很可能在熬过“死亡期”之前都拿不到首次贷款。从大型制造业企业来看,不仅占有了大量的授信资源,还拥有多样的融资途径,可谓“不差钱”。

从供给侧来看,融资结构性严重失衡

银行利率和非银行利率在信贷市场中双轨并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利率双轨制”。对于传统大型商业银行与大型制造业企业来说,大型银行能吸收大量低息活期存款和无息结算存款,所以它们比较规范地执行较低的官方利率;而大型企业,尤其是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常可获得财政支持,有政府做隐性担保,对银行来说具有较高信用资质,银行通常会给予高于其正常需求的信贷资源。而对于非银机构和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来说,中小制造业企业因为规模较小,抵质押不充足,信用资质不高,即使愿意付出较高风险溢价,传统银行出于风控的考虑也基本不愿意提供所需的信贷资源。部分不能直接从银行贷到款的企业,经过中介公司的包装,可以从银行贷到名义利率在8%左右的贷款,加上层层中介费用(手续费、介绍费、咨询费、评估费、担保费等),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在12%左右,个别高达30%。同时,由于企业销售回款与偿债支出错配,中小微企业常需要通过小贷公司、民间融资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进行频繁倒贷,借入搭桥资金的费用较高,据不完全统计为此支付的费用在贷款本金的5%以上甚至更多。

信息不对称导致银企合作难、成本高

中小制造业企业相较于大型制造业企业而言,普遍存在经营不稳健、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信用记录缺失等问题,银行获取和验证相关信息的管理成本较高,就算信贷资金投下去,也很难完全掌控其用途和流向。因此,一方面,风险溢价构成了企业融资贵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常常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双方建立信任的成本较高。

中小企业获取信贷服务落实难度大

银行支持中小制造业企业缺乏动力,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成本高、风险大。一方面,制造业本身风险偏大;另一方面,我国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符合小微企业发展特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有待构建。在传统的业务模式下,小微金融业务的“授信额度小、授信主体多”的特点,大大提升了银行业务开展的成本。风险管理方面,金融机构尚未建立针对小微企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小微贷款经营风险偏大。二是传统思维转变难。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对前期出现的小微不良贷款心存芥蒂,业务拓展难。三是短贷长用,企业转贷难。一些小微企业存在建设厂房、购置设备扩大再生产等中长期融资需求,但银行相应的融资产品相对匮乏,供需矛盾形成短贷长用现象。四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政策落地难。概括为“五多五少”:政策多、技术少;口号多、落实少;文件多、执行少;指标多、事后检查少;要求多,工具少,导致政策法律空置、失灵,缺乏对银行服务下沉的有力推动。

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注重落实减税降费,提高制造业有效金融需求。建议国家出台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有效降低制造型企业的税收成本、用地成本、人工成本和融资成本等,提升制造业信心指数,引导金融资本向制造业转移。特别对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让制造型企业有意愿、有能力申请银行贷款,让金融机构有信心、有动力为制造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注重加快产融结合,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一是要进一步放开商业银行的投贷联动试点,对中小制造型企业特别是科创企业在提供信贷投放的同时,由商业银行采用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对企业提供另一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形成股权投资和商业银行信贷之间的联动融资。二是要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有效满足产业链上制造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降低融资成本。三是要积极推动市场化债转股,一方面降低企业杠杆率,有利于企业轻装上阵,改善经营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商业银行与企业的融合度更深、结合更紧密,更好地助推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四是鼓励创业投资,引导高端和新兴制造业产业基金的发展完善,加大对成长期的新兴制造业和重点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和资金支持。五是创新贷款抵质押方式。金融机构负责推广应收账款(如政府采购项目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相关部门落实推广存贷款、订单和机器设备等抵质押融资以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六是引导优质制造业企业实现上市融资。要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融资,充实中长期资本实力。支持高端制造业企业进行并购重组,调整和优化行业布局调整,实现产业地区转移。

注重推动利率市场化,破解制造业融资难问题。建议监管机构在打击民间高息融资的同时,尽快推动利率市场化,完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增强银行的自主理性定价能力,在合理区间内确定对制造业相关企业的贷款利率。可借鉴粮食价格双轨制改革的经验,按照收益与风险匹配的市场化原则,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在合理区间内浮动,同时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的意愿和能力。

注重支持金融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如试点产业互联网银行,通过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手段,面向整个工业体系提供全面的行业应用,赋予制造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能力,全面推动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运用金融科技,建立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促进各方信息对称,使金融机构充分了解企业需求,企业更全面了解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使制造业企业得到优质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

注重加强金融监管,引导金融服务脱虚向实。一是指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促进经济增长与防控风险的关系,正确理解监管政策意图,充分利用当前流动性充裕、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有利条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对制造业的融资支持。二是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鼓励银行利用拨备较为充足的有利条件,加大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力度,为制造业腾出更多信贷投放空间。三是指导银行健全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优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考核办法,加强对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甄别,落实尽职免责要求,进一步调动基层信贷投放积极性,着力缓解中小制造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是要建立健全部际沟通机制。要根据当地产业实际,研究制定适当的配套金融政策,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同时建立相关金融统计制度,加强对高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融资情况的统计监测和分析,努力拓宽企业融资对接渠道。五是提升各类政策和措施的协同性。完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沟通,建议设立产融信息对接合作平台,共享企业生产经营信息、产业政策信息和金融产品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注重发挥保险作用,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企业财产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科技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等保险业务,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投资制造业企业发行的并购债券和优先股等新型金融工具,为制造业创新、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支持。

编辑:yunyun
关键字:     制造业  数字化  金融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