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产经•城市 > 城市 > 智慧城市 > 正文
长江告急!防大汛,信息化能干点什么?
来源:道普网  :张淑丽 2016-07-07 17:45:28
昨天,朋友圈被这张照片刷屏了,这是一双安徽抗洪战士在洪水中浸泡19小时失去肉色的双脚,网友们被感动了,只能用两个字“谢谢”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

昨天,朋友圈被这张照片刷屏了,这是一双安徽抗洪战士在洪水中浸泡19小时失去肉色的双脚,网友们被感动了,只能用两个字“谢谢”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

李克强总理视察灾情

6月30日以来,持续强降雨导致的长江中下游等地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全线超警,据统计,今年以来降水量仅次于1998年。截至5日9时,灾害造成11省(自治区、直辖市)67市(自治州)331个县(市、区)2333.5万人受灾,128人死亡,4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81.6亿元。李克强总理昨天飞赴安徽、湖南察看淮河、长江防汛情况。在王家坝水文站,总理察看实时监测数据,要求对可能出现的强降雨和超警戒水位做好万全准备。

\

王家坝水文站

王家坝水文站设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淮河干流第一大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水流特性,决定了该站在淮河、尤其在豫皖两省防汛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建成的新闸设计为全电脑自动化封闭式机房,高处达28米,遥看大闸如巨龙横卧蓄洪库上游,有拒水于千里之势。闸上装有闭路电视,利用现代化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传输视听图像,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国家防总可以通过闭路电视直接观察到淮河水位的变化情况。此次,总理查看的实时监测数据就是水利信息化的一个成果。近年来,我国防汛信息化的基础软硬件及网络建设初具规模,那么,面对此次大洪灾,信息化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水利信息化 告别野外生存

水利信息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说白了水利信息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了工作强度,尤其是减少了长期驻扎野外的时间。众所周知,水利行业的外业是非常辛苦的,如下图所示。俗话说:“山边一站,水边一蹲,浪费青春。”(这是赤果果黑水力专业节奏)。尤其是在出现大汛情的时候,水利工作者越要奋战在前线,2012年陕西汉中水利局一把手都被洪水卷走了。而现在通过水利自动化,再也不用工作人员蹲守测数据了。

\

水利工作人员在野外测试水位

以盐城的"智慧防汛系统"为例,我们来看看信息化的手段在抗洪防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盐城"智慧防汛系统"是借力移动通信、卫星遥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的智能防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套电子监测系统,市防指电脑显示屏上,清晰地呈现着全市各地的水情、雨情实时数据。从市防指发出的调度指令,都可以通过这间值班室的电脑,准确操作"千里之外"的水利设施开闸泄洪。

据盐城移动信息化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防汛信息化滞后的问题,通过建立防汛水利工程信息数据库,让水利工作人员对水利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次,也改善防汛水利工程管理和防汛指挥调度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现状,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管理和调度。同时,可以整合已建的信息系统功能,实现结构开放,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当一旦当重大突发险情发生时,工作人员可利用"灾情险情移动上报系统",将现场照片,险情描述和具体地点的坐标发送到一体化平台。收到险情上报信息,平台立即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报警,提醒工作人员了解险情状况,启动会商流程。会商过程中,专家、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实时数据和预测信息进行综合会商,做出科学决策。会商结束后,工作人员通过系统直接给相关防汛队伍责任人下达命令。防汛队伍责任人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获取抢险指令,抢险指令除必要文字描述外,还包括险患现场照片和地图资料、防汛物资分布表等资料。防汛队伍行进和抢险过程中,指挥人员通过平台实时了解队伍行进的路线、速度和现场视频,根据需要进行调度进行增援,实现可视化指挥。在防汛指挥车、防汛物资调度车上,安装GPS定位系统,将防汛车辆的位置信息发送至防汛平台,并可由防汛决策领导发布调度命令。由此可见,该系统有效贯穿了水利汛前、汛中及汛后防汛全过程。而且其中的数据传输网络、OTA(PDA)系统、三维GIS显现系统、车辆物资定位导航系统、监控中心建设五大部分都是紧紧围绕防汛防台应急指挥这个主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效协助党政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将科学决策运用到防汛工作的全局中来。

盐城"智慧防汛系统"是成功将物联网、OTA(PDA)系统、三维显现系统等技术应用于智能灾害防控的一个典型范例,是水利系统中的一个重大创新。由此可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在洪水的检测、预测、消息的传播、救援方案的制定等方面,不仅解放了人力,而且数据更为精准,也使得方案的制定更加的科学,无论在灾前、灾中还是灾后,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此次大洪水,根据各类前端传感器信息,结合地形、排水系统、水文水力等数据分析受灾地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社会经济和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洪水规律,评价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的现状防洪能力,划分不同等级危险区,科学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安全转移人员提供基础支撑;同时实时确定各个区域淹没程度和淹没趋势来,来确定救援力量的分布。

建立共享机制 实现“水联网”建设

现代水利信息化开始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水利领域,“物”的概念具有明显的特征,一般是指水文测站,大坝闸门等水利工程设施,泵站河道等水利传输设备,以及家庭水表等终端用水设施。把这些设施连在一起,套用物联网的概念,形成了水利领域中的“水联网”。相比于水利自动化局部的自动监测和控制,“水联网”,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数量和质量上的飞跃。“实时感知、水信互联、过程跟踪、智能处理”是“水联网”的技术标志在构建“水联网”平台之后,地方政府可以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中规划以城市水安全为中心的创新建设,比如水质管理、城市防洪、居民供水、排水等规划。

要实现“水联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水利数据。然而,有水利行业的人员表示水利互联网化最大的阻碍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数据,水利部门的数据一般很难获得,这也一直是制约水利事业发展的瓶颈。水利行业作为传统行业,整个系统相对闭塞,具有地域垄断性,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基础信息数据透明度不高,归根到底还是政策壁垒没有突破,与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互助的精神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同时,中国水利、气象、环保等多个部门都有建设大量的IT系统,但是,各个部门数据自成一体。在水利管理中,水利部门可以根据区域水量、水位、潮位、气象、水质、蒸发量等信息进行分析,为水资源调度、农业灌溉等提供决策支持,从而实现区域内各类水利设施按需自动控制,提高效率。此外,防汛工程、山洪预警、城市排水等工程,也均可以借助来自多个部门的数据提高效率,这成了一个难题。

而在美国,水文资料向全社会公开。美国地质调查局已将历史水文数据建立了数据库,这些数据也是开放的,需要水文资料的用户只要通过网络访问网址,即可免费查询到所需的各种水文数据和提取必要的水文信息。美国通过国家广域计算机网,已将全国水资源办公室的计算机联网,全国各地的水文数据、水文成果也可通过此网得到。美国地质调查局有专门的水文数据网服务队,除负责水文数据的更新、添加、维护外,还通过 E-mail及时解答用户的各种问题。

此外,水利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事业,他的推动者一般来说是政府,这种“基因”决定了水利信息化的道路中市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优胜劣汰的现象并不明显。所以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加快建设国家水文数据中心,尽快实现对水文基础信息的统一管理。强调全国水文信息应用开发的相对统一,组织或联合有关单位集中力量,研制开发具有一定通用性能的水文专业应用系统十分必要。

\

\

\

无论信息化的手段如何发达, 当出现重大洪涝灾害时,冲在前面的还是我们可敬可爱的武警官兵和消防战士,对此我们真要诚挚的说一声“谢谢”!

编辑:杨麟
关键字:     信息化  水利  防汛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