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产经•城市 > 产经 > 工业4.0 > 正文
王仲民:智能制造本质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来源: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赵贤慧 2017-07-04 14:23:03
智能制造是一个发展趋势,就目前来看,各专家学者包括不同领域对智能制造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所以,在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我认为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厂或者智能单元为主。

记者:尊敬的各位ENI会员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EN访谈,今天做客我们ENI访谈的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津南研究院副院长王仲民,有请他给大家打个招呼。

王仲民:大家好,我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设计系主任、津南研究院副院长王仲民博士。

记者:王教授,先介绍下您的个人经历吧

王仲民:本人是学机械的,具体研究方向是机器人。简单介绍下我的经历,1997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学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工作于天津大明电机股份限有限公司;2001年与2006年在河北工业大学分别获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09-2008.09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研修。2011.08-2012.01 在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机电装备故障诊断中心访问学习。2001年至今,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机械工程、智能制造系统研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管理等方面。

记者:机器人现在确实是特别火的一个话题。王院,在互联网+和制造强国的推进下,您认为目前制造业处在怎样的一个发展阶段?

王仲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实体经济。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例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高速轨道交通、新支线飞机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制造业企业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开展了一些针对性研发。但是我国从事制造业的企虽然非常多,但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发展智能制造,企业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由于当前实体经济下滑,中小企业目前在投入上还是有很大困难,基本正处于观望阶段,而国有大中型制造类企业由于资金及人力资源雄厚,正在进行着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工程及智能制造示范化工程,所以当前制造业企业的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即“大企业在登台唱戏,中小企业在台下看戏”。

记者:提到智能制造,您是如何定义智能制造的?怎样就算是实现了“智能制造”?

王仲民:智能制造是一个发展趋势,就目前来看,各专家学者包括不同领域对智能制造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我认为当前智能制造主要以智能工厂或者智能单元为主,因为真正的智能制造涉及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设计、制造、销售、消费、直至消失等一个完整的链条,而在这其中,又包含许多方面关键技术因素,如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等。目前,智能制造在我国被许多专家学者提的比较多,真正做到的还是很少。我认为当前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产品被制造出来,制造过程是智能的,涉及服务也是智能的,包括产品全生命周期也是可追溯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出的“智能制造”这个概念。但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智造”仅仅是加工环节的智能化。

记者:之前有人说西门子已经实现了智能工厂,您怎么看?您又是如何定义“智能工厂”的?

王仲民:智能工厂就是以信息化技术为主导,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紧密的结合,实现工厂的生产操作、管理、决策等全部业务流程的规范管理,进而实现整个工厂全部业务流程的决策与执行的一体化,这是本人对智能工厂的一些认识。有专家学者说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工业2.0”与“工业3.0”并行发展阶段,也有学者说中国制造业正向工业3.0过渡阶段,因此,我国的制造业在实现智能制造之前,企业首先要根据发展现状,实现智能工厂。对于不同的企业,智能工厂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当下制造企业主要实现的还是生产的智能化,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和在设计过程中的技术含量,距离实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意思智能工厂只是智能制造的一个环节吗?

王仲民:对。我认为“智能工厂”仅仅是“智能制造”的一个组成部分。

记者:不管是推进智能制造还是智能工厂,企业要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而换设备,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意味着大笔的投入,您认为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

王仲民: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企业要想实现智能化,首先要做到数字化,而要实现数字化,对设备的改造就是必经环节。对于大型企业,有资本、有实力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或引进国内外生产线来实现设备的升级。中、小企业必然也是这样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在进行设备的智能化改造过程中涉及的资金和人力成本很高,所以发展比较缓慢。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首先政府应该发挥主角作用,如在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过程中,政府可以提供减税政策,在两化融合过程中,进行专项补贴。其次,发挥行业协会或联盟的作用,加大宣传,充分发现中小企业的诉求,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并提供人力资源的帮扶,进而帮助中、小企业克服难关,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最后强调一点,中小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要找准切实需求和关键点,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这是我的几点见解。

记者:王院,据了解您曾承担并且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具体是哪一方面?在参与或者指导项目的过程当中,您个人有怎样的一些体会?

王仲民:说到这个话题,要先为大家介绍下我校的特色。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一所培养职教师资及应用型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我们不是国家级团队,科研实力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发展方向上,我校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与中小企业融合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在生产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在进行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在与中小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利用教师自己或与企业联合开发的装备、工艺等,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问题。在我十五年多时间从事科研的经历来看,虽然主持并参与的项目很多项,完成了科研指标,也满足了企业需求,但是对于成果的推广以及后续的研究方向,重视不够。干科研的思路还是“只要企业给钱,我们就干”,不注重每次项目的总结,很多项目都只是昙花一现,做完了就没有了,没有进行过系列的、深度的开发,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也有欠缺,产业化方面做得不太好,如我们为企业研发了一台新设备或开发了一条生产线,后续生产完成后,第二代、第三代能不能稳定的研究下去,以及如何进行产业化开发等,没有考虑。要想和和企业一起真正通过项目合作而实现做大做强,还是要做到产业化层面,并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进行利润的分红,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记者:明白了,王院,再问您两个开放性的问题:企业在顺应时代进行创新转型的过程当中,传统工业该如何进行规划应对?制造企业如何从自身去推进深度的两化融合?

王仲民:中国制造2.5和“互联网+”战略,为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对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强化品牌意识、降低成本以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都是非常好的。但区别于大型企业,民营、私营甚至个体企业,自动化水平差异大,信息化水平也低,产品种类也很多,尤其在车间发展上,信息化、智能化,包括数字化都属于初级阶段。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以及日本的智能制造振兴计划,本质上与“两化融合”是一致的。企业要推进两化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实现数字化,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商务等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制造企业要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应用水平,从而达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记者:王院,那最后您能从老师的角度,对当下“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的局面,您能提供一些建议吗?

王仲民:对于学校,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而且要提前做好准备。以智能制造为例,现在我国很多高校成立了智能制造学院,所以高校要从理念上、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并且从知识结构上,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智能制造等基本概念及其内涵,这样对学生走入社会是非常有好处的。

那么学校如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培养出智能制造产业所需的高级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在这方面,对学校来讲,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对于企业来讲,则是要与学校结合,让学生有所针对的接触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要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学校课题,与学校联合开发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智能概念、了解技术如何作用于企业,“真刀真枪”的培养学生。同时,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接触企业、行业,在培养知识的过程中积累一些职业素养,我认为企业应该也非常愿意的,这样也不会形成社会上所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即学生毕业找不到合适工作,企业也不到合适的人才。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全过程培养人才是缓解这一局面的唯一途径。

记者:好的,明白了,谢谢王院。那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先到这里吧。

王仲民:好。

记者:尊敬的ENI会员,本期访谈到这里就先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谢谢王仲民院长。

编辑:赵贤慧
关键字:     王仲民  制造业  智能制造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