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中国零售业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客流量减少、销售额下降、利润锐减等。同时哥本哈根会议掀起的低碳经济之风,吹遍了世界各地,也吹到了零售业,低碳零售背后的商业逻辑非常清晰:零售商的使命就是为顾客省钱。
金融危机和低碳经济给了零售商一个实践的机会,推动零售商的经营管理向精细化方面迈进,行业发展将由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向追求效率和效益转变。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绿色模式,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升级,令零售商的本地化进一步升级。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部分外资零售商应对金融危机和低碳经济的措施:
沃尔玛采取的策略是降低成本,大幅度缩减能源、物流等方面消耗,并正在实施 低碳超市, 重要一环就是在全国推广农超对接;麦德龙也正在实行农超对接缩短供应链;家乐福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新建或改造了数百家零碳未来超市,并加大农超对接力度。
我们再看一看华中重镇武汉的零售商的应对举措:
武汉零售商多措并举并努力提升供应链效率,包括提高物流能力、加强总部功能、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等。武商量贩与上海百联等企业携手,探索出区域农产品远程对接的新路径。他们并成立武汉城市圈名优农产品营销协会,组织超市进行联合采购,在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恩施猕猴桃等名优农产品生产源头进行联采,一改过去单个超市采购的传统模式,整合了多个超市资源,大大降低了企业营运成本。
由此可见,整合资源、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已成为中外零售商当前形势下的共同选择。
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在2009年11月的第十一届中国连锁业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优化供应链管理是连锁企业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措施。
房爱卿在讲话中指出:随着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这种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谁就掌握了主动。现代供应链应该是打破环节、区域、企业的限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比较效益原则,通过契约关系,构建稳定的、多元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中国零售供应链的问题一直很严重。譬如在某特定时间,始终有9.9%的缺货率,而这对于一个年销售额为1.5亿元的门店而言,就等同于840万人民币的销售损失。
所谓供应链,是指商品从加工原料开始直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参与了该商品价值形成活动的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而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及控制。
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确实可有效提高零售商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当前特定的形势下,具体体现有六:利于零售商有机衔接供需,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利于实现精确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利于加快资金周转,增加利润;利于改进交付可靠性,缩短交付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利于成为供应商受欢迎的合作伙伴。
但是,企业具体如何运用供应链管理来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缩短链条,应对危机呢?
为此,捷卒登商业顾问机构联合国际知名供应链解决方案厂商—曼哈特和IBM,拟定于2010年5月下旬在武汉为零售及相关企业举办2010零售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武汉)研讨会。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有针对性地探讨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解决方案,共同推动零售及相关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