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张亚勤们频跳槽映射下的中国经济:去IOE,融合创新加速
来源:  作者: IT时代周刊 2014-09-12 09:52:49
张亚勤说3年前就想离开微软,他为什么放弃微软这样的跨过大公司,转身加盟百度?本文的作者认为,张亚勤们的跳槽,更多是打破职业、创新与转化天花板,他们的经验,能填补中国企业当下之需。

【IT时代周刊编者按】张亚勤说3年前就想离开微软,他为什么放弃微软这样的跨过大公司,转身加盟百度?想想当年的离开惠普的孙振耀,离开微软的唐骏和李开复,时代正在改变!本文的作者认为,随着中国去IOE化浪潮来临,跨过公司在中国的生意经,已经也不能像10多年前是一等公民身份那么简单了!张亚勤们的跳槽,更多是打破职业、创新与转化天花板,他们的经验,能填补中国企业当下之需。

\

张亚勤说他3年前就想离开微软,我觉得是个普通的心态。你知道,中国人在微软这类跨国公司的天花板其实很厚。微软可以让印度人去做CEO,绝不可能让一个中国面孔出现在这个位置。

当年,孙振耀离开惠普,唐骏离开微软,炒作了那么长时间。李开复离开微软、谷歌更是如此。

按照他们的年龄段,直接创业的可能性很小。李开复创立的创新工场,是以平台形式出台,并非具体的产品,兜售的更多是个人品牌、经验、理念。他们习惯被称为导师。

但于张亚勤来说,这次离开,恐怕跟中国去IOE化浪潮有关,微软中国目前处境不明。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意经,再也不能像10多年前、20多年前那么粗暴、简单了。那时,它们的外资身份,换来本地丰厚优惠,尤其税收。它们被称为一等公民,享受超国民待遇。这类公司高管地位显耀,更多在于平台。当然,许多细分领域,需要本地人脉与裙带资源,一度流行的跨国企业商战小说,曾经揭露了幕后的灰色,也映衬出垄断竞争的畸形,它们同样学会了庸俗方式。

这为跨国企业累积下巨大的商业风险。伴随着反垄断,过去几年,它们一再被曝光。IBM与当年张恩照的关系,就被视为典型。

反垄断与去IOE化,口吻不同,实属一币两面。在更大范围,包括中国本地大型国企、地方企业,也开始持续面临反垄断的压力。失衡多年的中国市场,开始寻求一种平衡,以便让更多民族视野的中小企业获得成长。

将张亚勤等人放在这个背景下,你会觉得,高大上形象,其实也不过是一种被动选择。过去半年,跨国公司员工离职潮呈现。前段时间,IBM一帮人去了浪潮。

他们的来临,看去很神奇。阿里今年7月拉来甲骨文高管俞思成,声量拉得很高,阿里云的技术与服务的输出眼花缭乱。百度5月拉来吴恩达,短短三个月,直达号炫目,尽管有不确定性,同样给人一种冲刺印象。

是他们很神奇吗?我认为不是。常识告诉人们,纯粹的技术驱动,不会有如此之快的局面。

接下来几个月,张亚勤能给百度带来神奇吗?同样不会。如果百度接下来在视频新媒体、人工智能方面又有动作,那会是张亚勤们的系统整合能力,而不是神奇的技术本身。

百度们有短期追求所谓技术创新有成的形象诉求。吴恩达、张亚勤的来临,它当然要包装出高大上的影响。但是,在我看来,短期,声量拉升与产品破局,主要是内部技术、产品、业务到了一个整合契机,高大上们的来临,不过起了快速催化作用。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它们念的往往是方法论的经、系统整合的经。指望他们短期在核心技术上带来重大突破,是一种功利心态。而且,他们都已经人到中年,更多是管理与运营的系统经验,不可能像10多年那样彻夜不息搞技术。

中国从不缺工程师,也不缺骑士一样的技术大拿。但是中国缺少这样的人才:

1、国际化的视野。

2、研发体系、技术创新与转化的体系化经验

3、复杂的管理与运营

4、更为规范的制度

5、综合性人才的梯队培养体系

像张亚勤等人,虽然身为跨国公司全球高管,他们也常常苦恼于巨头技术转化的周期太长。(美)吴修铭《总开关——信息帝国的兴衰变迁》一书曾揭示出,技术创新受制于资本与逐利诉求,它们的转化、商业化,往往大幅滞后于诞生,这也是美国科技巨头的创新困境。

再加上文化因素、国家博弈因素等,技术创新与技术落地商用的割裂就更严重了。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其实也大大延误了美国科技的商业化进程。

在我眼中,若就技术的落地与商业化速度来说,放眼全球,可以说没有比中国更好的市场了。中国深圳华强北,就是全球通讯业的衍生市场。它备受争议,但却是一种 商业化效率的象征。这里面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有丰富、活跃、庞大的实体经济做支撑。而且,一定也不能忽视这样一种条件:中国还是一个统一的市场。想覆盖同 样数量的人口,在海外,跨国企业的交易成本会更高。

张亚勤们的跳槽,除了个人其他诉求外,更多是打破职业、创新与转化天花板的反应。他们的经验,能填补中国当下之需。同时,也要看到,张亚勤们的价值,也是全球化时代的智力资本的价值,他们本身是桥梁。而中国的创新,在受到美欧日等发达市场的 技术封锁、贸易保护主义的阻抑后,开始寻求构建更为扎实的桥梁通道。

写到这里,是可以了结的了。不过我还想补充几句。

张亚勤们跳槽中国本地企业,没有必要炒作他们的牛逼,搞成百度宣传吴恩达一样的病毒营销,反而应该重估中国本地产业的牛逼。

我的观点是,这是中国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融合时代的竞争力。中国实体经济正处于关键升级、转型、结构调整期。所谓升级、转型、结构调整,就是一个技术、智力资本要素与其他多种要素融合的空间。

这是一个融合时代,它为全球ICT业带来了远比过去多年更为巨大、丰富的机会,给了技术无限落地的可能性。当然,也给了张亚勤们一种从高处参与的人生机会,我再度强调说,他们的价值,就在于视野、洞察、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包括管理、技术创新、当然也包括人才。

为什么是BAT们能吸纳这类高管,而不是更多创新的中小企业?

除了薪水外,那是因为,BAT为他们提供了施展优势部分的舞台。过去3年,BAT经历了疯狂的收购。虽然我常常批评它们过度整合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导致 出现大树之下,寸草不生的局面,但我也不否认,这种整合过程,也是一种自然选择。它诞生的背景,正是中国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加速融合,市场确实需要技术方案的整合,更深层次当然是知识的融合。

BAT的疯狂整合,为它们带来了难题,就是说,未来几年,它们面临着的不是简单的内部整合,比如组织架构调整,而是一种涉及智力资本尤其是技术、方案的整合,驱动它们前行的不是张亚勤们,而是上述融合经济模式的需求,它们要的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涉及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层面的信息化需求。

比如说,一个细分领域,纵使你搭建起云计算模式,甚至延伸到物联网的服务。如果没有更大范围的网络连接,只不过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而已。

所以,我要说,张亚勤们跳槽,不是高大上的技术驱动,也不是跨国公司光环的辐射,而是这种加速融合时代的反映。

【IT 时代周刊编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是除了BAT们,很多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堪忧,一方面,市场日益加剧的竞争,让本来就没有多少资金技术的资源的小公司困难重重;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巨头的虎视眈眈,不是被BAT们收购,就是被微创新了,顺应融合式的创新时代的潮流,中小企业才能更长久的发展。

编辑:phpcms
关键词: 张亚勤  微软  百度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