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徐斌:CIO的未来-脚踏实地,小步快走
来源: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 ENI 2016-02-04 16:23:00
获取数据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挖掘,找到我们所谓的知识和智慧,能够帮助到我们的企业,帮助我们决策,去分析、去了解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并且对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智慧的引领作用,所以大数据是整个互联网+技术使用的一个最终目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能够产生知识和智慧。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ENI访谈。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地邀请到了壳牌CIO,也是《大数据管理》一书的作者。

重塑产业竞争力

    徐斌:大家好,各位ENI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壳牌中国CIO徐斌,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能够接受ENI的采访,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交流,交流我们从事信息化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之前出了一本书《大数据管理-企业转业升级与竞争力重塑之道》,我们也分享了一下写这本书的心路历程。

    我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已经22年了,之前在多个公司工作过,包括国企、合资公司、外资公司,也在国外企业总部待过一段时间。经历过这些不同背景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心里有很多的思考和体会。从企业信息化(IT)角度来说,我觉得目前在互联网+的时代,企业信息化(IT)做起来和以前有非常大的不同。以前我们企业信息化一般说的是一个成本中心,一个支持部门,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到我们成为企业的盈利中心,或者说一个业务部门,现在很多公司可以把IT部门独立出来成为一个IT公司,一方面给原来的雇主服务,一方面针对市场,做一些市场的业务。所以这个体现了IT在企业中的价值和定位,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同时,互联网+的技术也带来了很多新的竞争力,其中大数据我们认为这是其中非常核心的部分。从互联网+的技术来说,有云大物移智等各种技术,我认为其中大数据就是核心。为什么呢?因为像云计算是提供了一个技术的运算能力,低成本高扩展的一种机制。像移动互联网技术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更方便的,随时随地采集数据的一个方法,以及和客户之间进行交互的一种更便捷的方法。物联网更多的是机器和设备上获得更多的数据。 获取数据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挖掘,找到我们所谓的知识和智慧,能够帮助到我们的企业,帮助我们决策,去分析、去了解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并且对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智慧的引领作用,所以大数据是整个互联网+技术使用的一个最终目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能够产生知识和智慧。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想是不是应该写一本书来谈谈大数据

    其实市场有很多写大数据的书,例如大数据革命等。之前的大数据书籍,比较多的是针对大数据的理念,政府大数据应用和制度层面的分享, 主要是在一个理论高度上介绍大数据, 以及从政府的角度去揭示大数据的价值。 因为我们是企业从业人员,那我们在想,在企业层面有没有针对大数据,对企业实际产生价值的方面作出分析,以及说如果我们看到价值,如何能实现这种价值?我觉得市场还还没有这方面的书。所以基于这个原因,我就有一个想法,能不能去策划一本大数据和企业相关的这种书籍。后来也很幸运找到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就是GE的CIO王晓冬先生,一个就是宝洁的IT总经理林丽女士,我们三个基本上一拍即合,大家都觉得想法很好,然后我们就一起合写这本书。本身这本书的三个作者就很有意思,因为我们都是五百强排名比较靠前的公司,也都有海外工作经历和本地工作经历,同时我们的行业包括了工业、零售业、能源,基本代表不同的产业的、不同的行业的内容,同时我们本身也都在欧洲、美洲、中国工作,也体现大数据多元化的特色。所以基于这点我们在去年六月份决定写这本书,当时也刚好有机会和中信出版社、邮电出版社合作去发起这本书的一些编写。经过了五个多月的准备和编写,11月份基本上把这个书的初稿完成了。经过一个月左右的修改,就紧锣密鼓地进入发布环节。去年的12月18号,在清华启迪国际会议中心筹办了大数据的产学研用生态论坛暨新书发布会。

    主持人:对,我也参加了,第一次见到您,非常地帅。

    徐斌:谢谢。为什么做这个生态论坛呢?因为我们觉得大数据本身不是在一个单独的环节上起作用的东西,它包括了整体性的一个研究和应用框架,包括了从理论方面的研究,学习方面的了解和推广, 到产业层面的方案建设,以及到企业去, 让各种用户去使用来产生价值。 我们认为这个是一体化的,这也是我们举办产学研用生态论坛的初衷,同时通过宣传和发布大数据管理这本书,来宣传和推广应用大数据来切实实现企业价值的理念。我们邀请了众多的CIO和IT管理人员,对大数据有兴趣的朋友,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做数据研究的专家、教授,以及一些方案供应商来交流各种务实的的大数据的解决方案。所以整体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去介绍大数据,这不是从一个纯粹的理论层面,而是从一个实际应用层面,去思考、去分享大数据在企业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和实现的方式。到目前为止,这本书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销售了超过5000本, 应该说初步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同时也获得了中国邮电出版社2015年优秀书籍的称号。

    主持人:像我接触这个行业不是很深,您那天发布会之后,拿一本您的书去看了,书上有很多实际案例,以我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看,觉得非常容易理解。

    徐斌:谢谢您的支持,这让我们感觉到这本书大家觉得还是有价值的。

    主持人:对,非常实用。

    徐斌:我们三个作者在书出版前,找了一些朋友来帮忙提意见。很多专家和朋友看了这本书以后说,我们帮你写序,或者帮你们写推荐,这也是一种认可和托付。所以我们也希望这本书出去之后,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知识,能够有一些帮助。

    主持人:我刚刚也听您讲到了,您有很长的一个IT从业经验,比如说您在国外一些公司待过,在国内公司也待过,您有发现国外企业跟国内企业有一些大数据实施上的一些差异,或者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吗?

    徐斌:就我本身的从业经验来说,背景比较多元化的。我在金融业工作过,在国企的建设银行,在零售业的Seven- Eleven,是香港公司的合资公司,然后又到了英国石油,分别在合资公司和总部工作,后来在美国公司工作,包括在美国工作过一年,看到美国整个总部的运作方式,后来到了壳牌。

    这里面我能体会的不同,首先从大的角度来说,是信息化(IT)定位上的不同,美国公司或者说一些欧洲的公司都有很长的历史,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IT的发展也是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所以他们IT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业务推动者,这是它对很多IT的定位,很多甚至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或者独立的一个职能部门,它的CIO也会在整个管理层里面做战略决策。所以这个时候IT整个定位和IT的作用,是一个战略层面的作用定位。大部分中国企业的IT定位目前还比较初级, IT通常属于一个成本中心,IT部门负责人是一个IT主管,基本上不参与公司决策,更多是有什么任务你去执行。IT定位上的不同,导致信息化使用不管是IT投资,IT规划,还是IT的信息应用效果来说,都会产生差异。新的技术应用其实有一个过程,往往一开始应用并不能马上起到效果,这时候如果不在战略的角度去考虑它,不能有足够的投入和耐心,最终往往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国公司对IT的定位较低, 更侧重的是怎么样降低成本,每一个投资都需要迅速看到实实在在的一些变化,这就造成很多有创意和创新的东西很难去实现。大数据本身就是这么一个状态,它是一个相对创新的应用方式,如果没有足够好的耐心土壤,不太容易去成功,它需要一段时间的试错和培育,这个就是在对于中外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差异的地方。

    第二个方面,因为大数据是从国外真正应用和发展起来的,我们说大数据元年,美国是2012年,中国是2013年,说明欧美走的还是更早些。比如政府数据的开放,英国做得最好,政务数据开放得很好。美国有很多数据公开的案例,美国有很多的创业公司对数据的使用确实有很多领先的经验和创新的见解,包括整个大数据框架体系,平台生态和行业应用。所以从技术能力和实践的历史来说,肯定是美国公司、欧美公司是走在前面的,中国公司现在是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包括整个从中国数据开放的程度,对数据治理的能力,也包括信息安全保护和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都不是很成熟。所以这点导致我们很多时候使用大数据时,会碰到困难。 同时大数据人才的建设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 因为中国毕竟也是刚刚学习的阶段,之前对整个数据的使用也不是很充分,所以人才建设这方面相对来说确实比较落后,这也是我们很多企业应用大数据感到很困难的地方。

    还有一方面我觉得比较重要,就是数据文化。因为欧美文化讲究的是一种客观性、讲究证据,所以整个决策体系相对比较理性。那这个时候数据的使用和它整个文化都是契合的。在中国决策文化中,很多时候我们做决定,都是相对比较模糊的状态, 往往综合起来评估,很多时候是不量化的。这种决策文化也会导致数据使用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目前的中国企业里面,使用大数据技术时特别需要考虑怎么建立数据文化。如果公司层面的决策,我们日常的决策都要基于一个客观的、正确的数据来说话,这就会推进我们数据的正确收集和录入、数据质量的管理、数据的投资、数据价值的实现这几个方面得以推进,真正让这些数据产生业务效果。否则的话即使我们说大数据技术很好,但是如果说你根本不用数据来说话,那是没有效果的。所以从这几个方面看,中外的企业在大数据的使用上还有一定的差距。那反过来说,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呢?首先后发优势,国外的公司做了很多案例,我们可以学习,我们不需要一切从零开始探索。第二,我们的用户最多,消费物料最多,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所以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据很多。可以说我们的数据是很多的,甚至可能是最多的,这个是天然的天然的条件来支持我们把大数据用好,可以产生大的价值。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反过来也是一个机遇。

    主持人:您刚刚讲到,大数据在我们中国去落实的话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就是说我在您的书上我看到,在第一章引序处说我们现在中国企业去面对大数据的时候,就像30年前面对ERP一样。不上ERP就是等死,上了ERP就是找死。那么针对于中国企业,目前您有什么样的建议,我们中国企业如何去落实这个大数据基础,如何运用它产生一些我们将要看到的价值?

徐斌:我觉得大数据和ERP,虽然我们说都是一把手工程,但是它也不完全一样。说一把手工程的原因是我们刚才说了,大数据使用的前提是数据文化的建立,而数据文化的建立必须靠一把手,必须自上而下推动文化的建设。所以我认为这方面是相通的。那反过来说,ERP它其实对整个公司的流程进行一个重大的变革,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的管理水平没有达到同步,风险就很大。 IT系统的建设和ERP系统的建设是反映了你的管理思想,如果你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状态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你强硬地上一套系统很难。所以早期确实很多这种案例说,上ERP找死,但是后来慢慢大家这种话就少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的管理水平逐渐上升了,管理思想也逐渐成熟,这时候通过一个最佳时间的引入,大家更容易部署实施ERP。那大数据我觉得不完全一样,因为大数据并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一个变革的过程,大数据在文化建设之后,其实是单点突破的。

在我们书里谈到大数据对企业六个方面的作用。比如说我对决策的支持,不是说换一个大数据系统之后你决策就变成理性了,而是说通过一个大数据的引入、通过对数据的使用,使你在决策的时候有更多的理性的依据,帮你更好地做正确的投资决策,或者其他的人事决策。所以这个并不是在公司进行整个大的体系上的变革,它其实是一个优化的过程。

    第二个作用,就是对运营的优化。比如当企业的成本很高时如何降低呢?通过数据找到哪个环节成本最高,哪个环节没有效率。那通过这个方式找到这个点之后,进行适当的调整, 从而实现一个运营优化的过程。

    第三个作用,通过数据的使用可以找到更多的客户,特别是企业潜在的客户。这就多了一种方法,或提供了一种简易、可使用的方法,让企业在海量市场上去找到想找的人。这是一种给公司开源带来效益的增长点,不是一个大的颠覆性的改变。

    我们在大数据的使用里面还有一些比如说信息安全的管理、业务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变革。这里面商业模式的变革这部分对企业冲击比较大。为什么呢?因为通过数据的使用,可能让你整个运营的模式发生重大的变化。但是这个反过来说也不单纯是因为技术导致的,而是因为企业的运营需要去做一些调整,需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这也通过这些大数据的使用,包括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让你有一个工具和方法或者平台来帮助和实现转型。所以它是业务转型的一个推手,不是因为企业要用这个项目、用这个系统来导致必须转型,这个方向或者逻辑关系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从大数据使用上来说,特别对我们中国的企业来说,首先不要认为大数据的万能的,第二不要认为大数据只要一使用,所有的企业问题能解决。第三个就是大数据的使用可以循序渐进,不像ERP一上我就把所有以前的东西都要重新重整,做大的企业变革。大数据可以在应用在点上,单点突破,慢慢形成很多成功的案例,这也可以推动数据的文化的建设。所以我认为大数据的应用和ERP的应用有一样、也有不一样。整体来说,我觉得从IT从业人员来说,因为我们要去说服管理层,为什么大数据好,要投资大数据,所有有的时候可能会言过其实,我认为这点大家要注意避免,就是不能设立太高的不切实际的希望,这样的话很容易引起失望,从而否定了事情的本身。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说循序渐进,找一两个突破的点,用概念验证的方式,有一两个成果的小故事之后,再去慢慢推动。这是我的建议。

    主持人:您上次去参加云计算论坛,我见到是您主持的。现在很多IT部门,也许我们要的钱多,但是我们看不到任何的回报,对于企业高层来说就是这样的。对于IT部门来说,我们要把这些指标去量化,我们可以产出什么,然后给企业高层去看,让他去理解,并不需要理解之前的技术是怎样的。那大数据的技术对于企业高层,我们IT人员去讲这个大数据,去向企业高层解释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是采用这样的方式?

徐斌:对,我觉得是一样的。因为对企业管理层来说,包括我们的IT以后慢慢成为一个业务中心或者盈利中心,其实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商业, CIO 是企业家、一个商人。商人讲什么?商人讲回报我怎么能够投入少,产出多,这是它的终极目标。所以大数据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说大数据外边很热门, 所以我应该投钱,我相信我们的企业所有者,包括我们自己都不会干这个事。所以来说,在大数据上投入钱,能挣回更多的钱,这才是我们可以干的, 至于你的名字叫不叫大数据并不重要。所以我们认为从IT管理者来说,要去说服管理者,做大数据的投资,最主要是说我们投入和产出是什么,参考我们刚才谈到大数据它对企业有多个方面的作用,就很简单。比如说我们有很多数据,我认为可以把这个数据转换成一种能帮我们做更好的决策的工具。为什么做更好的决策呢?比如说我们做了投资,如果我们把投资成功率提高,那就减少很多的成本,或者带来很多的效益。比如说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节省比如说五千万人民币,那投入五百万是很好的一个商业决定。所以用这个模式去做一些主要的业务案例Business case ,这个投资做起来之后带来业务价值是可行的,那他就很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说我们要站在业务的角度、业务的视野去介绍我们这个IT投资的价值,从而获得决策者的认可和支持。

IT与DT

    主持人:您刚刚也讲了大数据的这么多价值,然后我们要怎么去应用它。本来我还想问一下您对传统企业或者是我们现在没有运用上大数据的技术的一些企业,它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个大数据。您在前面都已经讲解地很透彻了,那我们现在大数据应用这么火爆,我们也从一个IT时代进入了一个DT时代。那么IT时代现在到了DT时代,我们现在已经不能完全取代掉IT时代的一些很好的创意或者是一些技术的应用,那么您觉得IT到DT之间有什么关联和传承么?

徐斌:这是很好的问题。DT时代是互联网公司首先提出来的。这本身我觉得是一个说法和概念,我觉得更多强调的是数据的作用。我想从这个传统企业的IT的角度来说,首先我们现在有一个概念叫双轮驱动,就是说一方面IT还有很多技术工作要做,包括我们基本设施的建设、基本的系统建设,因为这个建设的目的,其实一方面是获取数据,一方面也是要让我们整个流程自动化。所以这个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另外一方面就是说,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有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之后,要如何利用他们帮助我们的企业,让我们的企业获得更好的商业回报,是另外一个方面,在这个方面可以更多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一些传统使用上的突破。所以我觉得这两个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包括像我们这种大型企业。如果企业的规模做得比较大,有很多不同技术方案的选择,比如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等,这些技术的选择使用和变迁是一个过程。如果是用私有云必然还是有很多自己的建设工作,包括像我们正常的一些业务流转。那ERP、供应链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不是仅仅去解决一个信息流的问题,还要解决资金流、物流自动化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这两个不可缺少。但是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能我们越来越多利用公有技术和公有资源来做,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仅仅使用数据就可以,我们还有很多基本工作需要去建设。

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主持人:那您刚刚有讲到,我们在未来共有云会更加普及一点,对于很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公有云肯定是减少成本的一个最大的优点。现在我们很多数据被盗或者被泄露,是一些很严重的事件。大数据也渐渐成为我们的企业的一种资产了,那在用于公有云的时候,怎样去保护它的安全

    徐斌: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数据的安全是最核心的诉求,因为以前大家还没意识到数据有这么大的价值,现在发现数据其实蛮重要的,甚至还可以卖钱。这时候我们就要保护它。现在确实有不同的观点,就是数据是否是一个资产?我自己也在思考。数据当然是个资产,但是有前提,前提是数据能产生价值才叫资产。过去我们有那么多年的历史数据,躺在那儿睡觉,也没有说它是个资产,因为它没有价值。所以我觉得这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就是说,只有我们真把数据用好了,带来商业回报了,当然它就变成资产了。

    第二点,现在的数据使用,还有很多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地方,比如数据所有权的归属?客户的信息在我这儿,到底算我的数据还是客户的数据?所有权是怎么样的?个人隐私怎么保护?这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会影响到整个数据的交易和流转。这就是我觉得是现在企业碰到的一些困难,不是两句话能够解决的。

    另外就是说数据的保护方面。说到安全管理,我认为安全本身没有绝对化。因为每一个事情都是一个商业决策,就是当成本过高的时候,它的安全性就失去意义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甚至不用输密码,原因是为了便捷。所以通过设立一个门槛,多少钱之前用小额支付就可以不输密码。这就说明安全和效应、效率之间有平衡的关系,不能绝对地说安全

    第四,就是说我们谈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问题。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就是说是不是私有云比公有云安全?这个其实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公有云特别是比较有实力的公有云厂商,它的技术实力比较强,所以它往往可以做到单个企业做不到的安全管理的措施。所以在它的层面上,技术基础能力强、保护度更好。但反过来说,因为他东西多,所以一旦被攻破,损失会很大。所以这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觉得这个东西要看具体的业务,企业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更关注效率,还是更关注安全本身。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可能要做出更多的考察以及标准去评估,它的安全等级是不是达到所需要求。从长远来说,我觉得公有云应该是未来的趋势,因为私有云会越来越少,现在有可能混合云会多一些,但是我想未来越来越多的应该是公有云,术业有专攻。一方面成本比较低,另一方面它如果能力足够强,它其实可以帮助我们管理得更好。同时因为共有云在上面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思维特征,就是分享、共赢。公有云天生有海量的数据,它是一个交换的平台,包括更容易地去获取和交换,而不需要我们每个企业自己以设计者和推动者来产生交换。

    主持人:您刚刚说大数据是一种资产,它其实是一个伪造命。那大数据文化建立好了,大数据的技术在应用上的时候,这些数据中,如何让它在数据中选取出有价值的,然后对于我们的业务模式,提升我们的竞争力,进行一些更有利地帮助呢?

    徐斌:这个是很好的问题,就是说一些数据本身它不能代表什么,数据本身我们说是一个事物客观的表现,它只是一个表达存在性的东西。我们要从中间挖掘出有意义的东西,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利用我们现有的经验,然后通过一些知识的沉淀去主动抽取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重新整合去验证,包括一些预测。那这是一个方面,就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反过来,如果这些东西我们都没有经验,那利用一个强大的计算能力去自动匹配,去尝试,就可以实验出上万种、甚至上亿种的可能性,最后通过系统告诉我们,这种方案最好。我认为这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本身行业的经验,第二个就是说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的机制,来告诉我们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所以这个叫通过知道的寻找不知道的,另外一方面通过不知道的寻找不知道的,我觉得这是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这方面现在大家是有一些迷茫的,就是说大数据是不是一定比传统经验推理决策方法更有用。我现在做得不够好,上了大数据系统,数据分析给我一个建议,对我未来做个预测,我就可以找个最好的方法来进行一个新的突破,我认为这个不全面的。计算能力的提升,让系统帮你找到一些东西,但是这种效率肯定不会高,因为它等于说是随机匹配。那反过来说,什么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是经验和计算的结合。充分利用行业经验,包括现在很有数据科学家得出来的经验,梳理出一些重要的环节、重要的因素,结合这些因素做匹配和计算,这样效率更高,第二也会更加地精准。

   主持人:大数据它不断地发展,然后对于您刚刚所说的,您从事过各种行业的CIO,也接触过不同的行业,那您觉得大数据在这个不同的行业当中有哪些行业特点吗?

徐斌:当然是有了。首先比如说我们从过去的十年,是消费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应用大部分或者主要都发生在消费互联网层面上。比如说BAT公司,通过对数据的使用,能够针对2C的客户做个人的征信评估,信用评估,来做一些精准营销,甚至可以通过比如说移动互联网技术,比如通过滴滴、Uber等方式,产生一种新的服务平台。这些都是消费互联网里面数据的使用。我们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政府提出了智能制造2025,德国在发展工业4.0,美国在发展工业互联网。接下来,我觉得大数据的应用大趋势是进入产业,那么他会是什么呢?它会和物联网一起合作,针对每个生产环节,针对制造环节,针对流通环节,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的使用,帮我们找到更多的业务优化的增长点。所以我认为接下来十年,就应该以2B为主,在企业层面,利用大数据,来进行创新和优化,和一些模式上的突破。这种使用和以前有所不同,因为在消费互联网时代,消费互联网服务对象是2C的客户,人的这个消费行为习惯是比较类似的,就是衣食住行形成的,所以这时候它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所以它的复制能力会比较强,这个互联网长尾效应比较明显。所以一旦我打造一个产品出来,那可能我一百、一千、一万、十万推广起来还是很快的。而产业互联网产品,要结合行业的知识、行业特质,所以它的创业机会、应用场景往往与企业实施运营的方式、产业的状态有关,所以它可能不会存在一个说法,我做了一套东西很容易复制到其他成百上千系统中去,这个可能会比较少,这也是2B市场的特征。反过来说,它的好处在于,只要针对于行业或者某一个企业,它做好、做对了,就会取得很大的商业回报。在消费互联网时代, 创新企业经常是靠风险投资基金来养,来培育客户的消费习惯,所以前期有很多的亏损,主要靠后期盈利。但是在2B的产业互联网层面大数据应用,我认为你一开始就可以达到直接的盈利点。可以说,可能它也许不是那么大,但是它会做得很有效率。

CIO的转变:“集成”——“连接”

    主持人:那么我们以前也说,CIO可能会更注重IT技术的层面,然后现在或许会比较偏向一些信息化这一方面了,之前也有提到,中粮集团的陈总,他现在做CIO的I变成一个创新,那您觉得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您觉得在未来CIO这个I还会再演变成什么样子呢?

    徐斌:我自己做了个思考,因为CIO我定义大概有这么四个层面的定义,首先IT在企业中承担的作用或者定位,早期就是一个修电脑部门,搭建电脑、搭建办公室的自动化系统,修电脑的部门。这个时候IT应该叫业务的支持者,我帮你提高运营效率,帮你把一些自动化的东西流转起来,来解决一个信息流的问题。

    再往前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市场上竞争力的提升,IT要承载一些业务需求,来帮助流程合理化,能把整个从采购到交付到付款的流程整合,把很多信息流串联在一起,包括我上下游的供应链,能够做信息共享,覆盖端到端的信息流,从而起到提升整个公司效率的效果,同时降低公司的风险。这个时候我们叫业务的价值的实现者,也就是我是帮助业务实现它的业务价值。

但是到新的互联网时代,现在已经在发生了,IT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业务的建设者,就是说可以通过IT技术找到新的业务的发展机会,比如通过我们对客户的分析,可以找到一些新的业务增长点,这时候使得IT业务变成一个业务价值的推动者。在互联网+时代往前发展,我们发现通过IT技术可以让我们整个公司的业务模式发生变化,可以产生一种新的业务模式。比如说传统的出租车公司,可以转变成滴滴、Uber的方式,变成一个交互平台,平台化。这个阶段,IT成为了业务模式的变革者。

CIO在IT定位的不同阶段,角色也在慢慢演进。在早期业务价值的实现和支持的时候,我们需要各种IT系统,能够去连接在一起,要形成很多信息通道,那我们CIO的I叫integration,首席集成官,主要解决一个孤岛问题。

    然后到上ERP了,上供应链系统了,解决的是业务价值的实现作用的时候,叫CIO首席信息官。这个时候,信息流作为企业的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去运转。

    再往前发展,企业发现可以做很多新的业务,用IT可以推动业务的发展,产生很多新的业务。这个叫首席创新官innovation,

CIO不但承担这个IT的技术能力,还要承担这解决业务问题,能产生新的业务。那这时候IT已经成为一个利润中心,或者一个业务中心。

    再往前发展,CIO成为商业模式的变革者。这时候定位叫首席连接官,叫interconnection。CIO,不但只是解决一个业务问题,解决一个新的场景,而是说要把内在的资源连接在一起,把外部各种资源整合进来,为公司所用。这个连接包括IT和业务之间的关系,包括了IT和IT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业务部门和第三方方案提供商之间的关系。比如说salesforce。对外是各种市场上的解决方案,对内是我们的业务,通过我们结合在一起,这样整个公司就不单是利用公司内部的资源,而是利用整个市场资源,这个阶段就是首席连接官 inconnection。

    所以我认为随着这个IT在公司中定位的发展,CIO的定位、定义也在发展。我相信未来越来越多公司的CIO,也成为首席创新官,最后理想状态成为首席连接官。

    主持人:未来CIO在公司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

徐斌:对,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个说法叫未来所有公司都是IT公司,当然有人说那这样的话,是不是CIO就没有了,因为CEO也懂IT了,我们说不是。因为IT技术的发展是很快的,比如说CEO可能会有IT的知识,能理解IT,但是IT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如何能更好地做这种连接,如何选择最合适我们的解决方案等,还是有很多专业性的。所以CIO还是会存在,并且它的定位会越来越高。

脚踏实地,小步快走

   主持人:听您讲了这么多,CIO不断发展起来了。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它面临大数据的时候还有一些困惑和畏惧的。因为我们要改革,要提升竞争力,要去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社会去面临一些新的东西的时候总是畏惧的,那您觉得您可以为这些企业,或者是企业里面的一些CIO提供怎样的建议?

    徐斌:我建议就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走出去,就多看到别人怎么做的,因为像我们去年年底做的论坛也是,邀请了很多企业的CIO来分享。为什么我会这么做?我这么做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以及我怎么做成的?我觉得这都是很好的案例,听听别人怎么做的,这个就会让自己有更多的理解,通过分析他们碰到的困难,结合自己的企业实际,就可以知道怎么做更合理、更有效。反过来,通过他们的一些分享,你会找到一些好的解决方案,来帮助到自己。所以我认为,首先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其他人怎么做的,它会让自己得到更多的知识。

    另外在企业内部要挖掘人的潜力,大数据本身不要纠缠于这个用什么样的技术,而要关注能够产生的商业价值。我并不认为说四个V、五个V是大数据的标准。我们没有必要说一定是什么多维数据,或者超过多少平米的数据,我认为这种不是核心。即使外面有海量数据、物联网数据每天产生那么多,用不起来也没有用,从外面拿了很多数据进来,不能整合,也不能用。所以我认为,企业内部还是要脚踏实地的,把现有的数据用好,用好之后让管理层、让企业看到数据带来的价值,这个时候可以慢慢把一些新的技术引入进来,把它延展使用。第二个,可以利用一些免费平台,甚至说可以找一些有兴趣公司来合作的,做一些我们概念验证,就是拿一部分数据出来做分析,包括可以结合外部数据来做分析,形成一两个针对现有的业务痛点的解决发展,然后实验这个解决方案能不能有效。如果有效了,通过这个成功的案例来告诉管理层,我们应该做什么。所以我认为这个东西要循序渐进客观地做,不要去跟风,这个是比较重要。所以说走出去看别人怎么做的,然后要自己在内部做深入的挖掘。

    整个来说,我觉得脚踏实地,小步快走,慢慢做出一些成功案例,积少成多,自然会有很大的突破。

    主持人:那么多看看您的书也很有帮助。

    徐斌:也是有很多案例的分享。

    主持人:对,今天就非常感谢徐总。

    徐斌:也非常感谢你们的采访,让我有机会去分享自己的一些总结、一些理解,也很高兴和各位朋友、各位听众可能在一起去交流分享,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分享的机会。

    主持人:那也谢谢今天大家收看这期ENI访谈,谢谢徐总。

    徐斌:谢谢各位观众。

编辑:珊珊
关键词:     CIO  大数据  云计算  壳牌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