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信息时代,航天工业玩的是“航天+”
来源: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作者: 张路麒 2016-06-08 11:13:17
正当“互联网+”建设如火如荼之时,航天领域已逐渐兴起另一种模式“航天+”。互联网与产业的深度结合,使产业得到飞速的发展,而今“航天+”又来了,在信息时代这会带来哪些影响?

“互联网+”的热风吹向了各行各业,搭乘此趟专车,各行业的商业模式、经营理念等,都发生颠覆性变化。正当“互联网+”建设如火如荼之时,航天领域已逐渐兴起另一种模式“航天+”。互联网与产业的深度结合,使产业得到飞速的发展,而今“航天+”又来了,在信息时代这会带来哪些影响?信息化进程是不是可以更向前一步?5月18日,智慧时代创新力高端制造转型创新CIO沙龙在西安召开,ENI记者采访了航天五院(空间技术研究院)信息化总师齐卫华,在自主创新、信息化建设,等多个问题上讲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齐卫华自1997年毕业至今,一直在航天五院工作,做了两年的产品设计研发工作,后来发现自己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兴趣更浓厚,而当时公司也在筹备开展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因此转型做信息化,并且一做就是17年。从最开始的铺网、建网等物理环节的基础网络建设,管理、流程性的信息化软件的上线,到现在演变为围绕提高研发能力为主的“工程”,齐卫华可以说见证了航天五院信息化从无到有,到日臻完善的整个过程。

卫星研制与信息化密切相关

自去年《中国制造2025》开始实施,各行业也对此政策也有明确的计划。而航天业在此战略之下提出了“宇航制造”工程,把重心放在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制造方面。

据齐卫华介绍,宇航产品从构成、技术、体系等多方面造成了“大系统”的特点。卫星、飞船所处的空间环境,在引力、磁场、真空等方面与地面环境差异巨大,只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各种实验。最初的方法是在地面人造一个空间环境,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周期漫长。为了提高效率,加快进度,现在运用仿真和实验进行大数据的对比、积累,找出规律,减少了重复性实验的过程,加快了我国卫星的研制。

实验中,会产生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一些开源的软件可以提高模拟仿真实验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速度。

卫星研制与云计算的应用同样密不可分。只说云计算是比较空洞的,能将云计算落地,与企业相匹配是需要我们考虑的。“每个企业都在寻求与之相匹配的一种规范和模式,大的方面分两类,一类是超算中心模式,将所有的“计算”放在大的计算中心,这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的问题;一类是“应用-发布”模式,这使得每个工程师拥有能方便获取一台高性能工作站的能力。通过实践发现,两种方式结合起来,“超算中心+应用发布”模式就是五院将云计算落地的一种方式。”齐卫华说道。

90年代,一个卫星型号从立项到发射,需要5-7年时间,再到21世纪后只需要1-2年,现在一年会研发十几颗卫星,而且复杂程度相对之前也有很大提升。较之从前,人员与基本的硬性设备都没有大的变化,其研制能力的提升靠的就是信息化建设的进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管理上,跟科研产品相关的管理,数据方面的管理提高了一个很大的高度;在设计方面,日益丰富的软件,数字化、仿真能力的提升应用也让研制能力提升。”齐卫华介绍。

航天工业“自主可控”是王道

航空与航天在定义上的差异,也促使二者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航空一般指使用飞机等飞行器在大气层的活动。在商用方面,因为追求效率,考虑整体效益,会采购一些技术成熟的零部件,走的是引进的路线;。而航天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不论是用途还是战略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从70年代开始,走的就是自主可控、自主研发的路线,尤其在某一些型号上国产比例达到100%。

而所谓的“自主可控”,在齐卫华看来,首先就是总设计师在总体上进行把控,每个程序、环节都要自主。此外,在一些小产品、关键部件上,也要自主生产,实现国产化。

卫星的组成有很多,包括天线、转发器、平台、测控等。“你不自主,你就会受制于人。关键技术受人控制,谈何完成任务?”齐卫华这样说道。

正是因为这样的要求,航天五院在产品研发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在很多产品,尤其是关键的部件上取得了突破性创新,比如转发器中的一个关键零部件:行波管放大器(TWTA),原来需在法国、日本等国家进口,一套600-700万,一个卫星30套,几乎占到成本的1/3,国产化后,一套只需要200万,不仅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质量多方面也有提升;我国自主生产的产品不仅达到与国外相同的标准,有的在国际还处于领先的地位,国产的介质滤波器就是其中之一,常规工艺制作产品大概有10公斤,经过五院创新设计,加工之后的产品只有一公斤不到,分量减少到原来的1/10,因此获得国际专利,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航天+”让信息更畅通

“航天+”的理念起源于国家战略及军事领域,所谓“效能倍增器”,是美国军方对军事卫星意义的官方评价。航天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主要是作为一种泛在信息手段,解决其他信息技术所不能满足的一些要求,释放人类的更多潜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齐卫华认为:航天科技产业能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大的作用,希望航天能跟经济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目前的场景下,我们获取某地的地面情况,可能会采用“google earth”软件查看某地信息,但其显示的往往是几周,甚至是几个月前的照片,信息严重滞后,且成像十分模糊;要获取某地实时信息,常用的方式是安装摄像头,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平安城市”等监控系统,这样成本昂贵,耗电量巨大,维护复杂,非常不便。齐卫华介绍道:“航天+”后,可以通过太空光学卫星,建立一套覆盖国土的视频传输网络,要获取国土任意地方的信息,只需卫星姿态稍作调整,对该地区进行拍照、拍视频,信息全部上传至系统,再运用图形处理、遥感等技术,等便可还原当地的真实场景,实时掌握地面情况。基于这种改变,我们能做很多的事情,大范围的实时监控、甚至是同步到移动端的更精确的导航!

航天系统提供的服务是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可以认为是一种泛在的服务。在通讯方面,建立一套基于卫星传输的信息通讯系统,信号链路由原来发射塔之间平行传播,到直接通过卫星,解决了信号衰减,偏远山区甚至没有信号的问题,这大幅降低信息的价格,让受制于信息价格的产业得以发展。

航天技术应用最开始是通信广播、气象观察、卫星遥感等,与我们结合非常有限,而且不是我们选择,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当下“航天+”就是要让航天技术与我们生活、行业的发展深度融合,在道路交通、卫星监控、定制化遥感、气象服务等多领域有更深发展。航天本身可以认为是一种信息手段,包括了信息采集、传输、分发和处理,为互联网提供了信息来源、信息通道。互联网则是航天的价值实现手段,使航天产品与服务能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航天+与互联网+两者相互结合,倍增效应将更加明显,这将开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时代。

关于未来发展,齐卫华说道:未来公司发展的重点会按照《十三五规划》中的具体规划,继续围绕着核心的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进行改革建设,未来可能会把公司核心、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成立专业化的产品公司去提升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值。在这其中,战略决策指引着信息化建设,而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

编辑:张路麒
关键词:     航天工业  航天+  云计算  CIO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