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 互联网医疗还是一把虚火?
来源:生命时报  : 庄一强 2016-08-11 15:20:55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甚至愈演愈烈的现状,催生了人们对“互联网+”医疗的高期望。特别是在今年3月份,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大量投资蜂拥而至,互联网医疗领域在短时间内,烧起了一把“旺火”。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甚至愈演愈烈的现状,催生了人们对“互联网+”医疗的高期望。特别是在今年3月份,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大量投资蜂拥而至,互联网医疗领域在短时间内,烧起了一把“旺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医疗手机软件已接近2000款;网络医院也在一些地区逐渐兴起。然而,这一市场的“繁荣”至今还未带来预期中的效果: 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没有改变、医院信息透明度依然不高、患者挂号看病仍旧不易。相反,“一窝蜂”投资所导致的副作用已经显现:创业一年内的公司大量死亡, 约20%的初创互联网医疗企业已不复存在。 为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却呈现出“虚火”之势?

这还得先从医院这一机构的特点说起。

广义上的医院可以被解构为三大部分:1.物理空间+设备;2.医疗技术+团队;3.医患间的信息流。

“物理空间+设备”指的是医院的建院区域和其拥有的诊室、病房、手术室等,以及供给诊疗的全套检查、治疗设备等。我国医院目前大都以此为主抓方面,只有通过审批拿到卫生部门的许可,才能建院、招人、行医。

“医疗技术+团队”主要指拥有专业技术的医生群体。由于大医院的垄断,他们多被绑定在体制内医院,难以流动,发挥价值受限。近年来,以医生为核心的医生 集团开始出现,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医生松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多点执业,但短期内依旧难以改变现状。一般认为,只有多点执业医生占比达到30%,才能真正 盘活医生资源。而从现在披露的数据来看,我们差得还很远:约280万的全国医生中,正式登记多点执业的仅有4万。

“信息流”主要以互 联网为保障。目前市场上,超过90%的互联网医疗手机软件为挂号支付、慢病管理、网络问诊三类功能,有新意的较少,跟风的较多。这些手机软件的共同特点是 只提供平台,参与诊疗行为的前期或后期工作,根本无法介入最实质的问诊、检查、治疗等,大医院的医疗垄断自然无法打破。再加上医改并没出现利于网络发展的 扁平化业态,互联网医疗红利难现。鉴于此,投资者愈加谨慎,互联网医疗热开始降温。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企业破产或被并购。

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医疗前景暗淡?当然不是。只要戒急戒躁,找对方法,互联网医疗的未来依然看好。

医疗需求具有频率低、黏性高的特点,即大部分人不会总生病;一旦生病,对好医院、好医生的忠诚度高。因此,医疗与互联网结合,不能照搬阿里巴巴或大众点评式的多用户策略,而应思考适合自己的模式。

我们不妨将诊疗行为比作乘飞机,医疗团队与互联网的组合相当于航空公司,有固定物理空间的医院则是飞机场。人们找到医生实施诊疗,却必须在有设备的医院 才能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合理的诊疗模式应以医疗团队为核心,互联网为辅助,医院只承担飞机场的作用。我认为,现在有两种O2O的模式值得关注。

第一种是网络医院模式。其以互联网为主导,联动医疗团队,共同寻找合适的医院作为诊疗实施地。这种方式下,医生不属于网络医院,网络医院也不能控制医生,互联网起到的只是信息传递和桥梁作用。广东、乌镇等地已试行这一模式,但最终能否成功,尚难定论。

第二种是医生集团+互联网模式。这一模式以医生组织为主体,互联网为医生集团服务,两者联合后共同寻找医院。相对来说,这一方式的未来更被看好。毕竟,给人看病的不是手机、电脑和网络,而是医生,医院提供的则只是一个场所和必需设备。

过去,人们“不认和尚只认庙”,觉得万一出了问题,“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所以对医院的依赖较强;而“医生集团+互联网”的模式,可以让病人跟着“活佛”走,即便“庙”在不停换,医生集团也能保证病人权益。

编辑:杨麟
关键词:     产业  互联网  医疗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