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宋尚勇:打通信息主干道,加速流程倍增效
来源: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作者: 赵贤慧 2017-07-07 16:50:48
信息化建设贵在坚持,在企业中,信息化的应用效果就像我们坐地铁,一条地铁可能体现不出它的速度、效率,但如果把五、六条地铁线路集合成网,这个时候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记者:尊敬的各位ENI会员,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本期的ENI访谈。今天做客我们CIO 说的是天津市特变电工变压器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宋尚勇宋总,接下来有请宋总给大家打个招呼。

宋尚勇:大家好。我是天津特变电工首席信息官宋尚勇。,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信息化经历,可以说是纯属偶然。1992年进入天津一家通讯公司,涉足MRPⅡ综合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那时候对信息化、MRP等都还没有概念。机缘下,1992年去日本学习,引进MRPII 的综合管理系统,负责系统的汉化、维护和二次开发工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期间经历了从大型机的MRP信息系统到PC服务器的ERP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更新换代全过程。后来就职于浪潮通软公司,作为高级经理负责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开拓装备制造业、离散制造业市场,负责行业信息化的规划、售前咨询和项目实施工作。2011年,首次作为首席信息官加入了天津特变电工,负责信息化的规划实施建设和运营工作,并任职至今。

记者:宋总,自您2011年加入天津特变电工至今已经六年,您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历程以及接下来的发展规划吗?

宋尚勇:2011年来到特变电工,董事长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那个时候开始叫“三化建设”,分别指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生产自动化和产品智能化。当时我作为首席信息官“空降”天津特变电工,是期望信息技术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信息化项目实施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和集成”思路。项目实施的第一项就是ERP,为什么呢?当时的考量是基于ERP作为一种经营系统,先把企业的主框架搭起来,并借助国内外知名ERP系统的可扩展性和二次开发性,为以后的信息框架打下稳定基础。但基于当时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都不是很规范,所以第一年从企业内控流程入手,建立了大概70个流程办公自动化管理,并进行了基础数据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二年,企业上线了Oracle ERP,目的是建立企业的经营信息主框架,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坚决按标准化为主,因为系统如果定制化开发过多,会影响系统的主框架稳定性。当时我们还提出一个口号:“打通信息主干道,加速流程倍增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ERP作为产供销技财的主通道,实现产经销的协同和业财一体化,目的就是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之前很多人问“ERP到底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 实际上就是基础管理的提升,实现数据和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这是实施ERP的最基本的一个效果。

上线ERP之后又面临新的问题:因为ERP是进行关键数据采集管理,而变压器生产的数据具有备小批量、周期短、个性化强等特点,这并不符合ERP内部的计算逻辑,约束了MRP的运行,导致系统无法在这方面发挥价值。为缓解这一现状,我们上线了MES制造执行系统,目的就是为了缓解改善ERP计划和车间执行一致性的问题;其次是解决ERP数据质量的问题,提升本数据质量,提高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在生产车间,我们天津特变电引进了二维码和移动PAD技术,更加简化工人的操作流程,解决了计划执行、物料配送、质量追溯和设备在线管理问题,支持精益生产。这是企业决定上MES系统的背景。

上完MES之后,接下来就是建立智能控制中心。很多企业在上线系统之后,企业内部往往会积累大量的数据,公司领导层会依据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决策。为了更好的发挥数据价值,公司决定建立集统计分析和决策行动为一体的系统——智能控制中心。

基于智能控制中心,我们首先希望系统可以发挥管理报表的作用,我们将多个系统数据、经营指标导入智能控制中心进行管控,最终可以清楚得知公司在合同、收入、应收账款、产值、库存等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在合同生命周期管理方面,智能控制中心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变电工的智能控制中心,由管理报表、看板系统和消息处理三个子系统构成,实现了一种交互式的智能管控和数据驱动的管理创新。

接下来,我们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实施产品装配辊道生产线和AGV智能物流转运系统,研制关键工序的智能制造单元,目的是提质增效、提速增效。这是目前我们天津特变电在信息化方面的一些举措。

记者:那宋总,在您实施过的所有项目中,您认为最成功或令您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哪个?

宋尚勇:最成功的还是天津特变电工。信息化建设贵在坚持,特变电工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的推进和改善信息化,建设周期完整。在企业中,信息化的应用效果就像我们坐地铁,一条地铁可能体现不出它的速度、效率,但如果把五、六条地铁线路集合成网,这个时候效果就会比较明显。借用一句俗语:集成产生智慧。无论我之前在浪潮、去NEC,还是在一些国资委的企业,都进行过信息系统的建立,但都是基于某一单个系统的建立。而在天津特变电工的这几年,全面的信息系统建设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相当于打通了企业内部的好几条地铁线路,综合效益已经开始显现。

记者:宋总,之前了解到天津特变电工引进了中国首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您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公司在引进这条生产线之前做了哪些考量?
宋尚勇:实际上,多数公司在新厂房搭建的时候会引进先进设备。因为搭建新厂房时要与世界级的同行业企业,包括国内先进企业进行对标,发现先进的设备正好适合我们企业的生产需求,所以就借着搭建现代化厂房的时机引进了一条现代化的生产线。

但是,在做生产自动化的时候,我们会考量 瓶颈工序和关键设备,那对特变电工来说,变压器里最重要的两个部件是铁芯和线圈,我们引进的一定是最先进的生产线,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规模化成本。

那么后期在生产自动化的时候,我们还会考虑两个可行性,一个是技术的可行性,我们采取对标的方法,是因为目前社会上或国际上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那这就是可行的技术;其次是经济的可行性,从经济的角度去分析引进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如果仔细计算之后,发现三五年是可以收回最初的投入的话,实现投入产出的持平,那这个项目就会作为技改项目,进入公司审批。

记者:那之前我们引进的生产线,当前进展如何?

宋尚勇:现在这些先进的生产线都在发挥作用。为什么我们近两年订单出现两位数增长,而我们企业的人数在减少,但产量、产值是不断增长的。取得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我们在信息化、自动化方面的投入与建设。

记者:当前这个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并获得收益了,对吗?

宋尚勇:是的。

记者:随着互联网+和双创战略的推进,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的浪潮下,面临人才、技术、经费等各方面的困扰,对此,您在这一方面有什么想法或考量?

宋尚勇:中小企业做信息化比较难,为什么?因为人、财、物三方面都是掣肘。我们天津特变电工也是中小企业,最初的信息化也很落后,为什么五六年间我们发展到了自动化数字化阶段?中间我们也做了很多考量,还是以天津特变电工为例,最初公司高层制定了“三化战略”,在人员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但虽然有公司政策支持,在经费方面我们却还是受到了很大约束。

所以,从我个人经验来讲,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团队是第一要素。我们要先建立一支精干型团队,以往企业的信息化人员不仅负责硬件管理维护,也包括软件系统搭建运营,要专心做信息化是很难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把类似桌面维护等工作外包出去,让信息化人员专职做信息管理,将团队从人员和业务上进行精干管理。

信息部门队伍建好之后,就要考虑项目的立项了,如何让一个项目通过公司的层层审批最终立项?在这里就要求信息化负责人从两化融合角度、公司战略需求和企业领导痛点问题出发,进行项目策划的时候,就要让领导明白这个项目的投入产出是值得的,可以解决企业问题带来效益。

项目立项成功之后,后续的工作的开展是顺利成章进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为什么?因为很多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没有进行项目前后的对比。无论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什么,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项目本身带来的效果是不可抹灭的,要积极进行项目实施前后的对比总结,因为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优化成果,领导可以直观感受到项目的好处。这样我们就可以持续策划下一个项目,然后再进行效果对比,按照这样“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战略不断地去推进。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集成应用与已有项目的对接。很多企业往往在上线系统之后会发现项目结果不明显,原因就在于基层数据的重复录入或者没有做到信息对接,造成很多工作的浪费,业务部门对此也会有很大意见。所以,公司上线ERP系统也好,智能制造单元也罢,都要跟原有系统进行对接,实现项目应用效果的最大化。效果放大之后,领导自然会支持,后续的工作也很更容易开展。

记者:一是组建精干型团队,二是立项要从公司层面出发,三是注重项目的实施效果对比,第四点就是集成应用与原项目的对接。

宋尚勇:对,最后说一下为什么要集成。因为一个项目实施以后,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系统生命的开始,企业维护它多长时间,它的生命就有多长时间。信息化的效益在于应用,而应用在于持续的改善,这是信息部门一定要做的工作。所以系统上线稳定运行之后,要通过这种持续的改善,才能够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记者: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去优化的过程。有人说,当前市场已经从产品的竞争转化为了标准的竞争,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对此您有什么见解?您认为当前市场话语权取决于什么?

宋尚勇:我认为还是取决于客户的需求。从客户的需求和导向出发,企业的话语权实际上还来自于竞争力,而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目前在中国的发展阶段主要还是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的竞争。说到标准的竞争,我认为实际上还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公司具备创新能力,拥有领先产品,那就是一种标准。另外一种是规模化的标准,大规模转化的能力,要实现大规模转化就要建立一种标准,这也是一种领先。

对于创新能力的认知,我认为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定位是不同的,那他的竞争力就是不同的,形成的话语权也是不同的。如果企业定位低端,形成规模优势,那企业就具备成本优势,这就是你的话语权。所以市场的话语权最终还是取决于客户。

记者:从客户的需求反推回去。宋总,最后问您一个比较个人的问题,以您的职场经验来看,您认为在职场中IQ重要还是EQ重要?

宋尚勇:都重要。为什么呢?以信息化系统为例,企业要上线ERP系统,过硬的技术能力是必备的,万一系统出现问题,你要有能力补救,所以IQ是必需的;其次,系统要真正发挥价值,就必须投入使用,那如何让员工愿意用,让老板愿意!EQ就很重要了!所以,我认为两者都很重要。

记者:宋总,我们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先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编辑:赵贤慧
关键词: 宋尚勇  CIO  数字化转型  制造业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