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CIO智行社】 汽车行业数字化应用实践——重庆CIO知行社
  • 直播
  • 详情
  • 评论

2018年10月17日(星期三)14:30

奥哲资深售前顾问 谢丰文

主持人:非常感谢大家参加今天下午的活动,今天来的都是重庆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行业的CIO及IT负责人。今天活动的主题是“汽车行业数字化应用实践”,我们主要是想在如火如荼的当下,聊这样一个比较热的话题“数字化转型”,汽车行业的数字化怎么转?如何转?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给大家接下来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我简单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阵容,我们这个活动是由ENI和重庆FLS公司主办,也非常感谢深圳奥哲,以及APICloud等3家公司的鼎力支持。

首先介绍来自深圳奥哲自身前顾问谢丰文,APICloud大客户总监李政,以及上海联合汽车电子CIO赵超。今天更多的主角还是今天现场的嘉宾,希望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数字化。

首先,有请奥哲自身售前顾问谢丰文总带来分享,有请。

谢丰文: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深圳奥哲网络公司的谢丰文。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一个主题是“互联网+转型 从H3 BPM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今天各行各业都被互联网充斥着,再加上与互联网转型这个话题结合,在互联网+的形势下,怎么样实现互联网转型?

今天我将会从以下几个部分逐一给大家作分享,我先提出一个问题,未来企业的业务模式会怎么样?可能以前我们在讲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时候,大家可能更加关注是企业内部整个的管理信息化,就比如一些内控管理、流程,还有采购、供应链等模块上。在互联网+这个模式下,我们未来的一个企业模式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去畅想一下,未来的模式可能是企业跟客户终端,以及我们的伙伴、渠道能够去直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呢?可能是通过小程序、天猫,或者是一些智能设备,还有智能助手、AI等一些中间部分,去跟我们客户最终实现一个连接。

通过这么一种方式,我们提出一种概念,就是整个企业的业务系统将在线,在在线的基础上我们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因为今天的议题叫做数字化转型,当我们所有的业务都在线了的前提下,那么数据将很好的沉淀下来,就好象以前在企业内部肯定会有一些跟客户相关的CM系统,这里面我们能留存的数据是哪些?无非是客户的名称、客户的电话等,但我们能否知道客户对于我们的产品是怎么样去应用的?应用的效果怎么样?可能我们只能通过销售,或者通过电话去回访的方式。但这种效果真正能给企业本身带来什么内容?我估计应该是比较小的。当整个业务在线的情况下,我们的数据会沉淀下来,对用户、对产品的整个过程行为,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进行分析,去优化未来的业务线到底怎么样。

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数据将改变整个商业模式,就好象我们在互联网的形式下,传统的银行以及阿里,也就是互联网银行这块,它的整个数据,比如贷款成本,互联网银行将是它的3倍,包括坏账、利率等各个纬度,数据的差距是可以改变整个商业的模式。包括在整个汽车行业,包括汽车金融,他们也在往互联网的方向转变。

当企业所有业务在线的前提下,未来我相信整个业务将会构建一个生态,跟我们的上下游之间,比如我们的渠道、伙伴等构成整个生态。在生态形成的前提下,我们未来业务系统的架构应该会是什么样子的?未来整个ID架构,可能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去看,可能很多我们称之为管理软件,就是企业本地原有的一些管理软件,可能都将会成为一个服务去提供出来。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企业更加关注是差异化的竞争,那如何体现差异化?就是把我们核心的业务给做精、做强、做大。一些通用的业务我可能会采用外包的方式,甚至说我把整个业务链条全部给外包出去。现在很多企业,比如说物流、财务、人士,还有其他更多的一些服务,我可能都将采用外包的方式,直接由第三方来提供。基于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很多企业业务应用直接就是通过使用第三方的业务系统去管理了。

在这么一个前提下,我们怎么样去达到敏捷,就是怎么样把我们最核心的业务线做强?可能会涉及到几个层面:一是上下游的连接。二是数据怎么运营,包括客户行为分析、运营效率分析,甚至是我们真正样去根据市场环境的大前提下,怎么样调整我们的业务,怎么样快速改变我们的信息化,这是未来需要考虑的点。

其次就是跨边界的整合,在互联网的模式下,企业和上下游之间将会达成一个业务生态,很多管理系统可能直接是使用第三方的,包括一些个性化的业务系统,也包括一些服务型的应用,还有一些生态中心,跟上下游之间小应用的支撑。这些将是未来的一个商业模式。

未来整个信息化架构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内部可能会有很多业务系统,就是我们以前讲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但是未来在整个互联网的模式下,我们要去跟不同的终端实现一个连接。最简单的可能客户直接是通过电商或者是我们提供的应用下单,最终客户也是通过小程序或者其他方式去下单,通过我们构建的核心业务直接下一个工单,跟我们内部的系统做一个整合。甚至还有物流、第三方服务这块,我可能都是直接采用的是第三方的服务提供商。我们企业本身更加关注的是什么呢?关注更贴近我们的真实业务场景的在线业务系统,因为以前企业内部的管理软件可能是专注于某个板块,没有联络起来,以前我们也经常讲到一些数据孤岛其实是割裂的,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整个核心业务系统,把这些内部全部给串联起来。

基于整个解决方案,因为我们是BPM的厂商,我们始终是围绕着流程、应用、移动这几个层面去构建我们整个业务生态。其实我相信企业里面肯定都会涉及到流程,但是流程是否有打通、是否是基于核心业务链条构建的。那么系统与系统之间,是否数据是打通,包括我们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流程可以承载很大部分的数据。同时,在业务转型的过程当中,将会有很多应用,这些应用可能是一些轻应用,也可能是一些核心的业务应用,从而构建整个链接上下游的应用生态。同时,在互联网+的形势下,我们怎么样通过移动去跟最终的小客户或者是最终的客户终端进行一个有效连接,这就是H3 BPM给大家带来的价值。

目前,奥哲提供了两个平台,一个是基于私有云的平台,也就是H3 BPM,主要是围绕流程应用,核心就是集成引擎、报表引擎,把我们最基础的流程构建起来,基于这个流程我们才去构建自身灵活的业务系统。从而实现移动互联,达成一个上下游的连接。另外一块是基于公有云的H3Y。无论是基于那个平台,我们都可以提供非常高效快速的流程、标单以及应用的构建。同时,通过集成引擎或者其他API去实现不同的业务系统打通。

刚才讲到了未来的业务模式,可能会涉及到三大块的内容,首先来讲就是流程,通过流程去连通上下游,打通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孤岛。同时基于我们的方案,可以构建自己企业内部需要的一些个性化应用。同时,通过这些应用连接上下游,实现整个业务的生态。

这里有一个例子,就是业务渠道的重构,原来这家企业的经营模式是这样的,通过百度或者是线上推广做广告,客户可能是通过广告去了解到这家公司,然后通过400或者其他渠道,去了解到这家企业。最后如果这家企业接受了维修的工单,他会直接申请一个工单给到工程师,然后再上门。原有这样的业务模式的缺陷,可能我的推广率仅有10%,因为在这个区域率有很多竞争。同时基于这样的方式客户的流失率非常低,因为我这次做完服务以后,下次他是否还会继续找到我,这里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当时他们的一个想法是加大线上推广,再加上客服电话和工单系统。而我们对他们的业务模式进行了一个重构,基于我们方案的基础上,他构建了一个轻应用,他可以直接提供给客户,客户有问题的时候通过这个应用直接下单。他们把构建的类似于SaaS应用,直接通过这个应用提供给区域里的客户,当客户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在SaaS里发起流程,流程收到以后会直接生成一个工单,这个工单完成之后会形成一个报告,从而达成整个业务的闭环。通过这么一个过程,所有的客户信息,都将会在我们的系统里,以后我们怎么样优化、提升,这些数据将是我们未来需要考虑的内容。

还有另外一个,这是华东勘测院,是通过H3 BPM+钉钉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模式。因为电建院原来的业务是每个城市都有一些水电工程,还有一些项目,当要去做市政的时候就会立一个项,他们会组成一个临时小组到现场支持。以前会产生很多纸制的单据和报表,像这些内容没有办法通过信息化做一个分析。他通过这个平台,把所有的业务,因为他的业务是比较个性化的,通过他的平台去构建个性化的业务系统,再加上钉钉去实现一个移动化,也就是说在现场服务的人员,他直接通过手机就可以去跑这些业务。比如我现场发现有什么问题,我直接拍个照上传,到后台公司里可能会有专门的专家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给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移动项目的巡检,就是我刚才给大家介绍的场景,这里对整个项目也是达到了一个闭环。

另外一个,跟咱们是同行了,是做汽车零部件的。当时他有一个门户,并且他自己内部也有很多核心业务系统。他是通过业务流程平台,相当于是流程集成服务,把所有的业务串联起来,最终通过这个平台去实现各个业务板块的应用,达到了一个统一的流程中心和统一的流程隐情的应用模式。

刚刚提到很多应用服务是通过外包服务进行,这是一个制造业,有很多分子公司,在2012年他就开始研究共享中心,在2013年成立了一个核算中心,到2014年他就专门成立了一家财务服务公司,去专门处理集团内部所有分子公司的财务业务,同时他也可以对外提供财务服务。

这是我们整个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的流程图,从开始到结束,形成一个闭环,中间可能会涉及到各个业务系统。

这是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的,当他们那边有服务站点需求的时候直接提报,和企业内部的系统之间形成数据交换,从而也是达成了整个售后服务的闭环。

同时,我们的平台既然要去构建这些核心业务应用,那么必须对业务的解析能力要非常强。比如说,我们企业内部可能会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我们怎么样去构建?比如这是整个合同管理的闭环,什么时候会有合同?在招投标的时候会产生合同,那什么时候会产生招投标?也就是有项目的时候。什么时候有项目?当我今年有预算的时候,我可能会去做立项,那么是通过资金作为一个主线,来把整个业务串联起来。

每个行业、每个企业虽然都叫做项目管理,但每家企业都有各自的管理风格,比如这个项目管理可能是面向于集团的。整个项目过程我是梳理出来了,但不同的分子公司可能会使用到不同的核心关键点的节点。

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项目管理,这是海大集团,是做养殖饲料的,他的项目管理可能更加偏向于项目投资、项目建厂这块,所以他们也完全是通过流程给构建起来。

对于整个平台的业务构建能力,这是茂名石化的一个协同平台,基于这个平台里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去构建不同的这些核心的业务系统应用。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奥哲。奥哲是全球领先的管理信息化云平台运营商,我们有公有云和私有云,奥哲是在2010年成立的,但H3 BPM这款产品是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研发,目前在中国的BPM市场上绝对是NO.1。同时跟阿里钉钉参与,目前奥哲是阿里巴巴的战略投资企业。

虫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在2016年与钉钉合作,在2017年成为钉钉最高服务商,今年也获得了阿里巴巴集团5000万A+的投资。今天我的分享就到此,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谢总。不光是汽车行业,所有企业流程管理都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对流程管理这块也有来自奥哲的罗经理,稍候会议结束以后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再进一步交流。

API CLOUD大客户总监 李政

接下来,有请APICloud大客户总监李政上台为大家分享“敏捷开发模式满足业务部门的IT需求”,有请。

李政:各位朋友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作敏捷模式开发技术的分享。本来作分享应该是我们的CEO,本来也安排好形成了,但我们作为一个互联网型的科技企业,我们投资人说你现在在国内,我们做广泛应用社区做到了国内的NO.1,说你要到一线,所以在十一假期的时候被发配到美国去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我也是被通知来和大家作一个分享。我虽然达不到我们CEO那样的高度,但我也一直接触我们的一些客户,包括海尔集团、英特尔中国、高通等,可能我更多是和大家作干货的分享。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可以作一些沟通,如果讲得不足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如果用敏捷的模式去满足移动应用开发迭代这块,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我们其实很早就开始提敏捷开发的模式,比如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中心,我们做分析的时候就开始提敏捷开发,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有执行敏捷开发吗?其实并没有。比如2007年刚出了安卓的系统还不够稳定,比如HTC的第一款手机,以及iphone的3G,但现在我们所有的可能都是移动为先了。

随着这样一个改变,企业越来越重视数据的网络化以及运营的网络化。我们要把传统企业的流程通过数据化的东西进行一个管理,同时,我们要对运营后续的东西,通过数据的形式连接起来。其实对企业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说CIO,以及系统架构这块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所以Gartner最近提出了一个“双模”的模式,我们传统以IT的思维去构建一些基础的系统,比如传统的ERP,针对一个制造企业或者一个零售业,最核心的是要把我的门店管起来、商品管起来,其实我核心关心的是每个门店盈利的是多少。所以这一“模”的核心是维护企业传统IT架构,然后要安全稳定。

因为我们的用户变了,那么我们的业务模式也变了,其实对业务系统也形成了挑战。另一“模”就是我们要去创新,创新业务的场景,关注业务部门的需求。其实我们传统的IT思维,新的业务模式出来,更多其实是来自于业务部门,如果从CIO的角色来说,我们可能要从传统的领导角色,变成服务于我们公司的业务部门,其实最终的目标是为公司创造利润或者说创造收益。我可能在企业里会制定标准,我把不同的供应商引入进来,业务部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事情,但是你要在我的标准分为内去实施。

CIO如何掌控企业敏捷开发的过程?可能很多人归意味说我早晨开一个项目会、晚上再去开一个项目会,我引入一堆敏捷开发的思想或者工具也好,比如我代码的管理、项目的管理、协同等等,但这样其实还存在一个问题,这些东西之间并没有一个关联,信息并不相通。其实我们只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而且是彼此独立的,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大家都在同一个工作台或者在同一个平面上,信息没有透明化或者是去扁平化,我们只是加强了这样一个过程。

其实企业CIO想要实现的敏捷,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工具,而是要满足现实场景的整合。比如借助一些新的技术,或者新的系统,以及新的一些模式去创新整个管理过程,让它切实满足到业务部门提出这样的一个需求。

我们在做自己开发平台的过程中,同时也会为一些企业提供信息化的服务。我们认为什么样是一个敏捷开发的过程呢?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One Team,也就是有效整合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和社交的碎片化管理。什么概念呢?简单说,可能很多企业是一个甲乙双方的关系,比如我们请一个项目,就把乙方的人员叫过来,然后对需求、推进项目,是这样一个过程。其实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这里面的一些信息并不是非常时时的,或者对项目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很难达到及时解决。比如可能是一个一年的项目,里面存在的问题很可能被掩盖。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现在不仅仅是快销行业或者2C的行业,包括现在2B的行业,我觉得制造业也是这样,你的一个项目周期,应该说从以前的一年、半年,基本上到了现在的3-4个月左右,甚至更快,一个月、两个月就要出一个成果。如果我们再用传统的思维去管这样一个项目,一定会出现很大的瓶颈或者存在一些问题。

我觉得核心的我接触到的客户所要求的就是一个快,你要满足市场、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前我们做一个大型的ERP系统,可能一做就是一年,但我们现在做一个微信小程序或者做一个H5,又或者做一个很小型的APP,周期都是以按月算的,这给我们的敏捷开发也提出了核心的考验。这里要提出的是进度共管、信息共享、问题共查、目标共达,这个过程中不再有甲乙双方的关系,而是一个Team,遇到问题双方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帮甲方把事情做好,我觉得这才是在现在的形势下最核心的事情。

刚刚提到了我们从业务发起,比如到整个开发以及到验收管理过程,双方其实是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透明化的协同。

这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给客户实施项目过程中的管理体系,我们自己建了一套在线的项目管理系统,我们从前期的线索来源到需求梳理都是在线的,整个都是在平台上完成,比如把项目拆分到不同的进度,从需求的管理到进度的管理。包括到原型,就是做完需求处理以后做原型处理,用户也可以实时预览。比如里面的文件可以通过时间标签,通过不同的形式上传。上传上来以后整个过程是否有执行,或者是否有确认,比如乙方提需求,甲方确认,这个过程都是在系统平台上完成,反馈的过程也是通过平台确认,我们可以支持视频会议,比如微信的聊天机器人。

包括整个代码过程,我们也可以在平台上做一个展示,也就是做一个记录。生成安装包以后,开发人员提交完代码,我可以时时生成这样一个二维码,直接扫码安装,就可以直接体验整个应用,应该说整个过程对双方都是透明的。比如我们的UI效果图上传以后可以做预览,并且可以实时在手机上看到项目的效果。我们的PC端跟移动端是可以数据实际实时同步的,打个比方比如项目经理要去参会或者要出差,我就用我的APP管理项目,如果有疑问,我就可以@项目里的相关人员,甚至可以随时随地管理项目,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也是做一个数字化、移动化管理,去跟上节奏的变化。

这是我们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界面,比如项目执行的时间、项目负责人,不同项目之间可以进行切换,整个项目的过程,以及项目过程产出物的确认,都可以在这里面进行管理。

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个视频,这是在项目APP过程。大家可能觉得你通过APP的时候,万一我没有看到怎么办?我们也会去结合,新的系统可以作为一个传统的补充,比如里面我也可以拨打电话,发起语音会议、发起视频会议、关联邮件。在我们的控制台上,整个内部管理人员可以看得到每一个项目里面每一个人员跟用户沟通的所有信息,同时通过这些详细的数据记录,能够去分析项目执行的情况和走势。

应该说通过把以前随机的一些行为和没法量化的东西流程化、量化了,然后通过技术的手段抽取出来做分析,这样确保整个项目能够在一个自主可控的情况下往前稳定执行。比如我们这里面会有一个项目,这是我们内部项目管理的一个大屏,刚刚的APP是项目团队和项目管理之间的一个视图。我们可以从项目团队、进度批示、代码提交等做一些分析。比如今天这个项目你一行代码都没有提交,这肯定是有问题的。如果这个项目经理今天一天都没有跟业务沟通,显然这也是有问题的。包括调试也是一样,我们会去获取系统调试的次数,因为我们知道正常做项目,可能我去改一个问题或者改一个进度,肯定是很频繁的动作,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动作,甚至能看到比如这个项目延期了,还是正常进行,这些数据都是在一个可控的纬度里做监控。如果有项目报警了,上面的进度条会变成橙色或者红色,整个有一个动向去提醒相关人员。

正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内部的大幕,我们才能汇总信息,这样才能确保用户看到的信息是最真实的、最及时的,而且跟项目团队人员看到的信息是一致的。

总结来说,我们会基于这样一些工具也好、或者说我们的一些尝试也好,搭建了这样一个在线项目管理平台,比如集成了短信的、微信的、邮件的、消息推送的,还有微信小程序的这样一个智能机器人。通过这样一个综合的集成,真正去实现了我们在新的软件上开发的敏捷模式,而且整个过程是扁平化、透明化、非常高效的。不仅仅是我们做出这样一个系统摆在那里就直接推给客户,其实并没有,这个系统完全是我们自己在使用,现在有两个客户作为我们的初试用户。所以这样的系统我们不是做出来摆在那里,而是在真正的项目中实践了,并且验证了是可靠的。

在整个项目管理和系统管理这块,我们解决了敏捷项目管理的模式,其实APICloud核心的那块还是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应用开发平台,连接企业互联网化的需求和互联网技术的资源,其实我们是这样一个平台。基于这个平台核心能做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实现移动应用、跨平台应用的开发,比如我可以一次生成ios和安卓两个版本,并且可以做不同机型的适配,目前我们在国内是做得最大的平台社区。也正因为如此,在2016年我们被Gartner评为了五家Cool Vendor之一,也正因为这样现在我们跟英特尔、上汽通用、海尔等建立了一个比较好长期的合作,每年的合同金额基本都是千万级以上。其实这也说明了这些大的客户对我们的技术以及服务的认可。

因为APICloud是一个互联网型的技术公司,所以我们在整个过程中核心是依赖于技术,同时我们在获得客户信任的同时,也获得了国内顶级投资机构的认识。比如北极光创投,之前他们的创始人是从硅谷出来的,做创业型的公司。还包括中科创达,也是国内做信息化这块,尤其是移动信息化操作这块很资深的。所以这块大家也不用担心,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财务状况,可以支撑我们继续往前发展,同时服务于我们的客户。

刚刚提到了,核心是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技术性的敏捷开发平台,帮助开发者或者企业快速构建移动应用,整个应用开发周期从以前的4-6个月缩短为现在大概2个月的时间,我们的核心还是基于跨平台引擎来使显得。可能很多用户会说你有这么好的技术了,我怎么使用呢?其实我们把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已经打包成一个移动应用的云平台,我们是通过云单一体,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应用的生命周期,从前台的开发、应用以及到数据的管理这块。

你有好的技术、你有好的产品,但是我没有技术团队,怎么办呢?其实这块我们是从去年开始去做一些项目真正的落地,以前可能主要是以技术输出为主,我们有一些技术团队帮助客户做项目的结合以及项目的落地。

从去年开始做这块之后,今年其实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说公司也在重庆,比如跟重庆市政府去合作,在这边会建立一个大的,可能是不到1000人的支持和交互中心,对重庆市场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支撑。我们平台提供的是一站式开发运营管理,到整个APP全生命周期的管控。除了开发、协同、编译功能以外,我们同时我们会提供一些应用的更新,包括版本的管理、日志、闪屏广告等增值功能。

其实我们能做这么多,核心是基于我们丰富的技术平台产品线,比如我们有ios五的开发引擎、安卓的开发引擎,到我们的编码工具,从编码工具可以看到,为什么说我们是一个技术型的公司,我们在编码工具这块,对开发人员他想用什么样的开发工具,基本在我们平台上都能找到,或者我们已经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支撑。我们的开发管理,包括系统的发布、运营、服务、应用的管理,这块我们都是提供了一个全平台的支撑。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技术平台之后,所以我们的前端开发会变得非常便捷,可以理解为模块式开发,我们开发一个页面代码,不用像以前那样一行一行的写,我有很多模块,而且可以支持自定义,同时平台上提供了丰富的插件库。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去开发一个APP,不可能说只是满足于技术的业务功能,我可能要跟外部的系统进行一个交互,或者说跟用户去产生一个互动,那我们要去丰富APP的一些功能,比如消息推送,我一个新的任务流程走到哪里了,我要推送一个,我有邮件的服务或者我有一个消息的服务,又或者在线客服的,甚至是支付类的服务。那么APICloud作为企业互联网化的平台入口,我们聚合了国内最主流的第三方服务,都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很方便的找到,打个比方,在线支付,我们集合了银钱、支付宝、微信等。比如及时通讯就是电信、移动等。

我们只是简单的把他们的图标放在我们的平台上吗?其实不是,因为我们的平台是免费提供给全国的开发者来使用的,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开发人员也会使用我们的模块,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不停地完善。打个比方,我现在要去做支付,有一个支付的动作,我以前可能要拿到支付宝或者微信的SDK,然后我们再去做一个调试,现在我们把这些封装的工作已经做好了,只需要做的是我去拿企业的信息,申请一个他们的帐号,写到我们的配置文件,这个功能百分之百能使用。因为每天6000多万个应用在我们平台中间使用,如果有问题肯定会马上反馈出来。而且我们会随着苹果或者谷歌的最新版本去迭代升级,基本上他们的新系统发布之后,我们一周就能做适配,这在市场上也是最快的。

所有的模块我们是一站式提供,然后一键集成,这是在我们的控制台上,比如我把这个模块加载进来,我们在代码里点,我们就是以API的方式支撑,去丰富我们的应用和APP。在这里可以分享几个数据,比如累计创建APP数量大概接近100万,在我们平台上每天有超过6000个安装包生成,这也验证了我们平台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因为我们的模块刚刚提到了,是可以支持自定义的。

APICloud为开发者提供了这么多技术平台和支撑以后,说白了就是帮助用户创新,去满足他们的业务。在服务这些开发者的同时,我们也会为企业用户提供一个企业化的支撑,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是我们一些核心的用户,其实我们在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大中型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在这里面我们会形成结合用户业务的一些行业方案,然后更好地去服务我们的客户。

比如像英特尔这块,我们跟他主要是做国内在线销售的平台,以及他跟OEM的系统支撑,他们核心那块在成都,然后北京还有一个中心,两个中心我们都很好地为他们做支撑。中兴这块是帮他们的制造做一个支撑。上汽通用跟泛亚,今天我记得是汽车的行业,泛亚好像在汽车行业还是比较知名,我们在上海基本上是一个团队完全支撑他,从汽车的设计、生产、制造到上路之前的验证,应该说泛亚那块数字和的过程,应该说是我们跟他们做了很多工作与尝试,包括以前他新车出厂的手册都是纸制或者PC的,现在我们全移动化。包括他的维修,比如维修工时,我的一个零件维修或者故障的定位,我通过了哪些步骤,这样我们也有一套系统很好的支撑。包括基于大数据的故障分析系统,以及他们在试车场里的一些运营监控系统,甚至我们做到什么样的深度呢?就是采集数据,其实他们在数据化这块已经做了,他们把所有的车辆数据都采集起来,但数据采集起来以后他们也建了大数据平台,这个数据怎么利用一直没有用起来,我们现在就是帮他们把这些数据做分析利用,比如我怎样判断这样一个试车场的故障或者新车的故障是人为的还是设计上的缺陷,比如踩刹车的时间间隔跟人的正常反应的时间是否能匹配上,可以判断他是不是走神了,或者说他有没有疲倦了,或者说是一个正常规避的动作。比如以前需要人工完成的事情,新车场的测试以前是通过,现在我们通过下发指令的方式完成,我们在做这方面的实践和尝试,而且开始有一些比较好的结果出来。

包括海尔也是这样的,我们在青岛有一个支撑的团队,为他的整个家电这一套提供支撑,包括他的物流体系、电商的这块,去做一个全面的支撑。同时,他们都把我们这个平台最终引到他们的企业内部,作为他们移动信息化的平台。比如海尔以前的CIO是他们老板从IBM挖过去的,带去了IBM那一套管理体系以及产品,但其实最后落地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最后是我们这一套东西被他们拿进去之后,来作为一个实际落地的工作,所以我们也有一个团队在完全支撑海尔。还有金融行业我们也有一些合作。

APICloud我们其实是一个生态型的平台,比如我们聚集了国内应用开发者的生态,同时我们去连接企业互联网化的业务化需求,就是说为企业提供一个资源和技术的服务支撑。我们核心的一块就是"快",我们这个平台以及这一套体系,也就是快速开发、应用快速发布,用API的方式来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另外一块"活"就是灵活,灵活的切入、灵活的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撑。

APP我们的理解就是业务,现在很多业务是以APP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两模",第一模是业务的基础系统,我们一些新的业务创新更多是在移动端。基于APICloud,无论是我们来开发平台也好,或者是在线的项目管理平台也好,核心就是"快",因为这也是现在市场上的一个趋势。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加一下我的二维码作进一步的沟通,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总。李总和谢总两位更多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分享,接下来我们有请赵总作为甲方企业,尤其是汽车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关于数字化的思考和一些如何转型给大家作一些分享。

上海联合汽车电子CIO 赵超

赵超:大家下午好!安荣联系的时候她大概也没有想到我特别快的就答应了,答应的原因,一个原因我们是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所以在座蛮多的就是我们的客户,长安原来就是我们国内最大的客户了。我们公司还有两个分子公司在重庆,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相当于是一次客户拜访。

第二个原因,大概一年多的时间,一些会上也和大家沟通了,其实之前我可能更多是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早期的题目叫"困惑",后来的题目叫"思考",现在的题目有点过了,就在谈直接怎么转了。那是因为我觉得现在有一个想法,其实我是想倡导一种转的模式,不过我上来就谈这个模式估计大家会被吓到。刚才听了谢总和李总的介绍以后,我更是觉得应该来,因为他们还是站在乙方的角度讲了自己的一些对甲方的理解,很多地方我特别认同,包括谢总讲的服务化,还有李总讲的"双模",这个事情可能是在2015年的时候提出来的说法。但其实我也还有很多不认可,但认可和不认可之间,不是说真的大家理解以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实际上是我们对某些事情的理解,可能还没有谈到一件事情上。在刚才他们介绍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觉,两位总在讲自己的产品、理念的时候,其实你们是站在外边在看一个企业。但我们企业里的这些人在这个局里,特别是汽车产业数字化,这是特别大的题目。你们的产品各服务也好,与我们的企业转型有多少关系?是10%的关系还是5%的关系,是不是我们用了你们的产品就可以实现数字化转型了,肯定大家都说不可能。所以在你们介绍的时候我们脑子里是尽可能在对应,和我们想象中的转型到底能不能联系上,如果联系上你们今天就来着了,马上可能就可以考虑签单的事情,但如果联系不上呢?你们的介绍可能就是一个相对来说失败的市场活动。

我现在想讲的题目,正好想讲从整个数字化转型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和某一个系统之间,这当中有这么大的差距,那么这个差距是什么,我想我只能讲到这一步,但我也说不清楚,这个差距到底能不能弥补。所以我想倡导的一个理念到底怎么去弥补这当中的差距。

还是回到听到的各种说法,刚才我们已经听到了一些概念和说法,其实这个很有代表性,但这种说法我觉得排起来绝对不是这几句话,这几句话只是我最近听到的。一个就是"不是转不转的问题,而是如何转的问题",大家都认同,但这句话等于没有说,因为实际上你不知道怎么转,转不转和怎么转是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转的问题。就像以前老早大家有一个说法"你不上ERP是等死,你上ERP是找死",和现在"你不转型是等死,你转型是找死",所以这句话没有真正的意义,真正的意义是你要搞清楚怎么转。不知道怎么转的时候我们有一些尝试,但尝试的目的也是为了怎么转,这种话还是蛮大行其道的,就阻止了大家去思考我们真正的问题在哪儿。感觉反正大局是这样的,我想不清楚也不是我的问题。

还有一句话"把制造业的利润还给制造业",一点错都没有,是马云说的。但是我觉得这个话也很值得深究,是不是说制造业的利润被别人拿去了,这是从善意的角度,因为马云说这个话是有背景的,他们现在倡导的新制造,在新制造的背景下,我们把被别人拿去的制造业的利润拿回来,这是从好的地方想。那么从不好的地方想呢?我们制造业以前是不是拿了很多不该拿的利润?其实汽车行业相对于其他制造业的利润是高的,这句话从一个相对中性的角度或者客观的角度来说,是让整个制造过程价值链透明化,当它透明化以后,谁干了多少活儿、增了多少值,你就赚这个钱。所以这个就要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整个价值链,其实我们是要被透明化的,就是在汽车行业里。因为过去我们有太多不透明,因为是很早以前的事情,我们公司是1995年成立的,还是90年代的事情,我觉得也可以拿出来说。就是我们ECU的价格,卖给大众是3000块钱一个,后来我们已经卖到了700块钱一个,到现在可能卖到了300块钱一个。当然整个汽车行业在降价,这是一方面,但早期的利润肯定是非常高的,整车厂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说这样其实也是表示了你要仔细研究的话,说明当我们要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一个真实含义。

第三句话"要淘汰的是落后的制造,而不是新制造",我不大承认我们是落后制造,我们是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国家经济一有问题的话都拉动汽车,然后GDP什么的就有保障,而且汽车制造非常复杂,甚至不压于飞机的制造,飞机的制造虽然复杂,但不会大批量生产。汽车的生产既复杂,又有大批量生产。我们是不是新制造?所以新制造到底是什么含义?过去这一年里有一个词站住了脚,那就是"数字化转型",我觉得数字化转型和新制造其实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关系的。

但这只是几句话,先让大家先热热身,因为我们听到的概念太多了。后面是几个视角或者说视野,也是我自己这几年里看到的一些人他的关注。第一个就是对车的关注,这可能从2014年或者再早一点业界就有人在关注这个题目了,说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的,我们都进行过展望,未来的汽车怎么样,你要出去了,手机APP一叫它,它就过来了或者怎么样。但一个相对本质的定义未来汽车的定义是一个软件的定义,也就是说它除了跑在路上以外,还跑在互联网的架构上。之所以它能够跑在互联网上,所以在互联网上的其他节点,比如我们的手机才能调它。这是站在单纯车的角度,往外看来看到的一个定义,那时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定义的时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再后来就是今年看到有一个视角,我们先不谈车,先看未来的城市交通是什么样的,展望了一个比如公共交通有一个主干的主路,还有一些到主干道的支路,未来的城市交通是这样的,站在这个角度的时候你会发现,车其实可以有多种,一种是在主干上传输的,还有一种就是比如你提个行李箱到公交车站,可能是一个自动的小车、无人的小车跟着你,把你送到了公共交通的地方。基于这样一个展望,车的形态也会发生各种变化,就是想象空间又大了。

还是在阿里云栖大会上听到的,他们在考虑的是城市是什么样的,他们介绍了人类城市的发展历史,最后引出来一个"城市大脑"的时候,他是从整个城市对人类意义的角度来看的。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车就成了这里面的一个点,在这个角度的时候,我们的车要有一个大脑,它才能跟外面连通,但是在这个角度的时候,你这个车是被这个大脑调配的。所以当我们在不同的视角来盘汽车行业的时候,会被解读成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这时候大家会理解,会有很多新的东西,问题就是到底我们干什么事情,太多新的东西。刚才我们也展望了企业制造业能够做的事情是很多的,但是能干什么,所以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了。

在讲这个事情之前,我觉得可以再往数字化的原本意义上去回顾一下,因为在过去的400年里,有些人一直在做一个数字化或者数据化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物理学家,他们都在用数学在解读物理世界,"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这是伽利略说的,物理学家做的事情全部在用数字公式解读问题,但他们解读宏观的没有问题,量子解释微观的问题,但不能够拿量子来解释宏观,所以后来又出来一个像和谐的,就是想出来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来解决所有宏观、微观。

现在数字化我们看到的是商业数字化和后边要面对制造的数字化的时候,其实我们能够找到物理学家还是蛮容易解决的。为什么以前大家不提这个事情呢?商业也有两百年的历史了或者更长,但我就说工业时代以后的商业,咱们现代商业模式的历史也不短了。为什么大家不想着用物理学家呢?因为用不起,物理学家也好、数学家也好,全部被运用在了军事研究方面。比如有一个数学家,在美国二战的时候,大家要研究一个问题后来找到他了,就是轰炸机,中弹以后这个问题还是挺研究的,军事部门就在考虑增加哪个部分增强防弹的固体,整个飞机都加固飞机也没有办法飞了。后来找了一个数学家来研究这个事情,他就让这些军方来统计飞机中弹的地方,统计下来机翼和机身是最厉害的,大家说肯定加固机翼和机身了,但他说不是。你看中弹少的地方,尾翼和发动机的地方,那是因为那些飞机都没有回来,所以这是一个特别有名的统计学理论,就叫"幸存者误解"。因为你的统计是基于幸存的飞机统计出来的,所以再加固这个地方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这个理论其实现在在数字化商业领域会有非常大的用途,也就是说你是不是获得了所有数据,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大数据智能分析,你是不是获得了足够的样本,而且这个样本代替了没有用你的东西的那些人。这时候我们来想想企业之前收集的数据是什么?就是我们企业现在的数据,你没有收集到一个反面的数据,反面的数据可能有一个例子,人用牛车拉宝马的时候,我们觉得宝马车肯定不如小奥拓什么的,因为你不是拿全部的样本来反映客户对你的车的意见,因为人家就没有买你的车,能用牛车拉宝马车的人,他应该也不会去买一个奥拓。

一个本质是说我们用数学来解决所有的商业领域,包括制造业在内一个大商业领域的问题时候,现在为什么成为了可能?就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至少让数学家的计算变得容易了,而且还会有很多人把计算的成果、算法直接放在那儿,让企业能直接用就行了。我们企业的人去写一个算法,我不知道两位互联网公司的同事,不知道你们写算法的能力如何。但其实我们都是在用,就是以用为主,真正写的那个是少数人,所以这点大家都是算法的搬运工。但我们的问题也恰恰在于这里,我们怎么能用在合适的地方。

我们看一下技术的要素其实大家比较清楚,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可以让人无时无刻不连上来。还有云、大数据,产生的业态是什么呢?就是商业数字化,这是一个狭义的,零售一个数字化,也就是说我们的交易。所以你看这是2C的交易,用户所有的交易你可以线上化,物流这些是线下化,但物流就会被线上的交易拉动完成。而制造的数字化,我觉得其实现在没有想得很清楚,当然这也不排除有人已经想清楚干了,通常想清楚的人是不会来讲的。我今天之所以来讲,是因为我最后想倡导一个模式,因为我觉得即便想清楚了我们也干不了。我们知道会增加一些新的要素,特别重要的要素就是物联网,还有包括3D打印,这绝对是把数学变成实体的一个方法,但会是什么样的业态呢?是我们现在不清楚的地方。

考虑到这些以后,我们就知道看到一个展望的东西,这个展望就是万物互联,能够通过用户的需求直接倒回来变成产品,并且有强大的数学理论家上信息技术,是可以支撑的,我们总要回到今天在哪里,我们走到那儿到底缺什么。这就是我们要看到现在的制造业态里,哪些要素是和信息技术有关系的,它会被信息技术来影响到,可能有的要素一点都没有关系,信息技术对你的影响还要通过电子电器技术,最后才能应用在实体上。所以这个图是我们抽取制造业一个非常主要的现有要素,然后它去跟现在我们说的数字技术要素的对应关系。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人、机、料、法,所有企业都差不多,产品研发的、商务业务、制造业务、物流业务、财务、人力资源,我不知道互联网公司是什么样,你们自己对应,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拥有人力资源、财务服务,因为刚才谢总讲了,这些东西应该外包出去,这一点是我特别认可的,但我不知道你们外包了没有。还有一个关系是制造业以前非常容易忽略的,就是你跟客户的关系、跟消费者的关系,以前我们是不看的,因为我们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我只要品牌好,而且我这个品牌是不受互联网影响的,很多没有技术含量的才受影响。

但是现在一定要看全这张图,就是信息技术在各个环节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还得摘出另外一张图,就是这些环节里面我们有一个事情,这些环节不能独立运作,或者运作的时候也不能产出一个最终交出去的东西,当我们要把一个东西最终交给消费者的时候,我们要处理人机的协同、人人的协同,然后人和PC机、机器的协同。也就是说现在的制造业是以人的协同为中心的,以人来协同所有的生产资料,完成了一个产品的产出。新制造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协同的东西,都用程序来协同,这应该是最本质的区别。因为信息技术基本上只能干这件事情,刚才我们讲的移动、BPM,其实都是在做这种协同的事情,如果我们能用BPM、能用移动把这些协同,我们还要人干什么呢?但是人在企业里还做了一件事情,我们说人做了决策,根据这些协同关系产生的信息,公司有一个决策体系,这个决策体系是个金字塔。一线的人相当于末梢神经,我们的中层管理成相当于中枢神经,我们的最高管理层相当于大脑,所以信息是一层层汇聚以后,汇集到大脑,能在末梢神经解决的反馈就解决了,还有的问题就被汇总,特别是跨职能的问题,最后汇总到大脑上,也就是管理层。

我们说信息技术、大数据、数据分析还能做一件事情,就是代替大脑、代替这个中枢神经。也就是说整个协同、决策的事情,我们认为理论上有一天会被程序替代,而且这也是乙方同事每次想切入的时候,就说你没有去点的这个事情。你真的不能帮我们把所有事情都做了,但是你们能做的那个事情也要一起想,如果你们不想的话,我们自己想出来了以后可能就不找你了,可能会找跟我有同样想法的人。我觉得这个是信息技术整个发展过程当中看到的一个趋势,至少这点是非常明确可替代的。到底为什么可以就在于这儿,这包括跟消费者的协同,我们现在真正看到的已经落地实现的是在这里边,狭义商业的协同或者零售的,零售的人和人的协同,甚至于在这层里面,人和产品的协同还没有,也就是人和车的协同,那是因为我们的车还没有上到网上去,你车把自己放在网上去以后,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车和人的协同,不然你可能会局部用一些东西。我们觉得比较好实现的是人和服务的一个协同,因为服务都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体现出来,就是能够以云的形式体现出来,云提供的是个服务,云不是别的东西,别的东西不应该叫成云。这个服务是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一个价值给到这个用户,而且他如果不在云上,你是不能够把这个服务交到用户手里的,不在云上就在我们家里面,你是靠什么给到用户的呢?你靠人,就比如投诉,我们现在基本上都靠人,用户报了案子以后然后再反馈回来,汽车行业最典型的8D过程,比别人都严密。这个服务是一层一层都靠人的,你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你可能说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要靠人,但是服务的送达或者说跟用户的交互,我觉得相对来说可实现性是非常高的。

基于这样一个理解,我们要重新来理解这个业态了,我们这个业态里现在元素被分成一个真正的产品制造,还有一个就是信息协同的两层的东西,而不是一个一层的。这时我们就必须以一个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业态,也就是说价值链反映了你一层层的送达关系,我们通过这个环节把产品的物流交过去,然后制造环境、设计环境,所谓的C2B、C2M的过程是什么呢?是指脑子里的想法传递回来以后,拉动了我们送达的过程,所以再不能以组织形式来看,组织形式是人的组织形式。关于人的组织,除了原来人和人的协同可以解决以外,因为人和人的协同必须以这个金字塔,一个部门一个金字塔,不然你让采购部的每个人都来找IT的每个人,人是做不了这种事情的。因为人和人的协同是这样一种方式,所以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忽略了价值送达,虽然汽车行业特别强调价值链,所以精益绝对是个好东西,精益跟这个是非常匹配的。精益里边提到的拉动什么的,其实我觉得现在都能够有所对应了,但是精益是基于信息技术没有那么发达的情况下,还是基于人和人协同的情况下来做的这个企业的组织,所以我们其实是把这一层拎出去了。也就是说凡是要通过程序来协同的事情,我们都交给另外一层去做,这是你真正的价值过程,在这个价值过程里的龙头是谁呢?谁客户的消费者,他和你的产品交互时,他带回来了你的产品需要改进的信息,包括跟你的服务交互,所以我说你的服务必须是在云上的,不在云上你的消费者怎么能够随时随地用到你这个服务。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互联网公司讲的C2B,这个B是一个电子商务,所以阿里讲了以后都是新商业,所以不提新商业了,以后所有的商业都是电子的,都是数字化的,所以他们开始提新制造了,就往这儿来了。也就是说这些环节也要逐步的数字化,上次在会上我看到他们跟西门子的一个操作系统合作,也就是说他们在做这层的平台。你真正触及物理世界的交互,一个用户的信息怎么样反映到你的制造里面来,是通过一个平台的。所以之前他们做的是这个平台,但他们没有做一个服务,服务是我们这样的企业做的,他是做的一个平台。我们的服务必须挂在他的平台上去,他的平台才真正做了数据分析,也就是说现在用到这个数据价值的是做了这个平台的公司。他用到了这个数据的价值,所以当用户点击的时候,他可以最快地把适合他的差别推销给他,有句话说"谷歌公司是一家广告公司",他的利润都是来源于广告,因为他做了一个精准的推介。

云服务也是要特别考虑的,我们到底是服务的提供方还是服务的使用方,如果我们是个服务的提供方,那我们公司的核心服务是要给出去的。如果你说我用到了某个服务,那你一定要找到你服务的是谁。所以某种情况下可以不用再打包了,我们用到的某种服务是直接提供给核心价值链的,所以不要再找一家公司来给你做ERP了,不要再讲这家公司给你做一个财务软件了。你要做的是和这家公司一起做一个财务服务出来,然后就不要财务部了。这个时候大家发现没有,程序跟服务就变成一体的了,所以我刚才特别认同服务是把流程服务化。但是我理解的含义是,人做的服务被程序替代掉了,能用程序替代的都用程序替代掉,是在这种节点上产生数据的智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角色,那可能会延伸出新的服务,或者说通过这个数据能改善你现在的服务,或者是能改善你的产品。也就是只有在你的产品服务跟客户交互的时候产生的数据,是具备驱动力和能量的,它能够回来驱动你内部业务的改进,其他的数据就是原来的数据,原来它叫商务智能,现在叫数据智能,这个是叫智能什么东西,你用程序解决了这些协同的工作以后,你这个变成了一个智能制造了、变成了一个智能物流了,但数据智能是产生在你的服务提供和服务使用者之间,他们相互作用的时候产生的数据,它能让你来完善服务。所以如果把这些环节全部变成服务,在这个节点上也是有数据的能量。

但是你要知道,就这么一点点数据,比如我们的设计是给我们公司的产品提供的,我没有能力给其他公司提供产品设计,那你数据的能量是非常小的,而且像我们复杂制造业,其实现在更强调的不是数字化研发,我们更强调的是研发的流程化。因为我们以前研发的流程化还不够,因为我们产品的复杂制造特性,要让产品的可靠性有保证,是靠流程来保证的,还没有办法去汲取消费者最终使用你这个产品产生的反馈,来让你的产品进行设计,还不具备这种可能性,最具备可能性的是程序,你把服务程序化以后,是很容易得到一个数据的。所以我就说,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重新对应到汽车行业。

我们一定要先把价值链拉出来,我们看除了价值链以外还有什么事情?我们有支持性的业务、财务业务,其实财务业务也可以归为商务,或者人力资源服务,因为我们是保证提供劳动力的,我们还有采购业务、销售业务,除了这个以外,公司里过去一百年,我不知道现代管理理论有多少年了,都在讲这件事情,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件事情上,公司里的IT要感谢管理这件事情,只有现代管理理论把IT带到了企业里,最具代表性的ERP。你要知道我们现在数字化指的是这些方面的事情,我们的信息化指的是这儿,大家看看那张反馈表,我还是挺有意见的,我觉得上面全部写的都是信息化,这个题目又是数字化,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到底在哪儿?肯定是不清楚,我给安荣提个意见,肯定是没搞懂的,所以就乱写了。但是过去20年信息化做的事全在管人,就是你把人干的活儿都给我记下来,记在了信息系统,所以是流程的信息化。然后是业务的数字化,业务的数字化以后,就是说你这个业务用程序来干了,但你不可能说一天之内都变成程序干。

我不知道下面的浪潮会有多大,所发生的事情都意味着这些业务用程序来取代,我们看得见的商务被零售取代了,所以这就是趋势所在而且你这个增值的过程到底体现在哪儿。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有人是做平台的,有人是做服务的,我们就来看,我们到底是有能力做一个平台,我们还是能力做一个服务,我们做的服务是打得你死我活的。这两年长出了一百多家新势力造车,他们到底在干什么,我不知道汽车行业是不是专指汽车行业,还是新势力造车的人都被归进来了。至少他们做的一件事情是过去我们不曾做的,他们在做汽车的大脑,也就是说他们在做软的部分,所以他们采取的是融资的方式,我们采取的是投资的方式。贾同学他融资,但是他要铺最后这一点我觉得还可以,后来什么"未来汽车"挺火的,他们基本还是融资的方式。融资行不行,那是另外一个话题,我觉得现在互联网2B的公司融资都不行。

现在我们这个事情做了20年,以ERP为代表的,如果我们还在这上面精耕细作,我们到底能不能走到这儿呢?我觉得答案也是很显而易见的,因为你这里做的是人做的事情要记下来的思路,而你这里做的是人做的事情是要被程序替代掉的,替代掉以后作用在于真正用他的这边,所以你看的是服务对象,而不是看用这个程序的人告诉你的需求,所以需求这个词也要改。我举个例子,大家可能不一定反应过来,比如采购部,我们说做一个系统给采购部用,采购部的人就会提各种各样的需求。后来我发现采购部要不停加审批流程,最后审批流程加得,我们的东西可以永远买不来,而且大家都有理由。因为采购部的领导也是从流程的角度出发,他要管着他的工程师,你别给我搞事情、搞猫腻,所以你必须把你做的事情都要记下来,也都要经过我的批准,所以越记越细,大家不要买东西了。但如果你是站在买东西的角度,马上要生产了,材料还没有来,站在这个角度至少要加一个商务环节,要加一个人家下单的环节,所以就是加一个服务出来,刚才有一个词我没有深讲,就是S2B,这个事情明显的还是B2B的业务,没办法做成C2B,你提供给这个B端的时候,一定要做个S出来,没有S的话,你走到这儿是工程的流程,你做个S出来以后,我能不能够按时满足你的要求。所以找采购部谈需求,出来的完全不是本意了。我觉得我们做IT的人倒要好好想想,和乙方一起想想,到底能做一个什么东西,把这个地方的人替代掉。因为你一旦用程序了就不用审批了吧,程序基本上还不会人为犯错,程序人为犯错,那就是窜改程序,那就是黑客干的事情了。

我们现在一定要换一个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而且我们有可能做的地方有这么多,这两个都是商务的含义,也就是用的技术都是一样的,比如移动化、BPM,这里是物联网的技术,管理是信息化的技术。我觉得拿着这张图可以考虑一下到底我们做什么了。有一个例子,上次去海客威势的时候,他们说现在是汽车零部件厂商,他们是做摄像头,大家想想,我们做的东西是给人用的,他做的东西是给谁用的?他做的东西是给程序用的,也就是给车上的大脑用的,人不要摄像头的。大家都叫车身电子,但已经是不同的含义了,那个产品是把车数字化过程中的一个产品。

为什么情况会这么复杂?就是有这么多地方可做,到底做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几浪叠加。一个是快死在沙滩上信息化这一浪,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这种词,你说出来信息化和数字化有什么区别?我们不要纠这个意思,我们都知道信息化是过去20年企业里做的一件事情,但这件事情对味在哪里?它是一个前浪,真的快死在沙滩上了,你可以顺着它走,可以补课,有欠缺的地方还是可以做,但它不是你的方向。后边这一浪是正打过来的,而且有人已经从中获利了,也就是商务电子化,也就是你跟消费者交互的环节。还有一浪是价值制造智能化,制造的这一浪我们看一下我们手上有技术吧,我不知道在座各位公司IT人员占比多少,我们公司1万人,IT20几个人。刚才举了通用泛亚的例子,他们都是行业里的标杆,他们人员占比还可以,不一定显得比我们要高,他们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大概有300来人,不谈这些人辐射出去以后带动的乙方有多大。即便像通用也好、泛亚也好,他们是不是能够抓住价值创造智能化这一浪也不决定的,不管怎么说你过许这一浪是在流程信息化里,现在大家看到了商务电子化,而我们是制造业不可避免的是价值创造智能化,也有人去抓潮头了,然后人家把硬件给我们了。所以制造业转型其实是挺麻烦的一件事。

比如我们重庆的合资公司,他们总共就一个IT,以前是从另外一家集团公司分出来的,之前我们帮着他把环境搭起来了,但他毕竟不是我们公司全资控股的,他一个IT带着这点人,刚才我讲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做事情,那到底做什么呢?其实是问题远远多于答案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再重新回顾一下,比如我们可以做产品的智能化无人驾驶,服务的线上化,包括你的投诉之类的,产品在网络上跑,出了故障以后你比客户先知道,说不定你后台就给他修复好了。商务电子化有人做了,基本上没有哪家现在想做一个电商,或者说原来也都想过,但是你不能成为一个局面了,你只能成为其中一个点,或者你品牌足够强,你保持自己的品牌。然后制造的智能化,再就是研发的服务化,我觉得研发数字化对汽车行业实在太难了,你有一辆新车的时候,你知道下面有多少家零部件在一起设计,其实刚才前面两位都讲到了这一点,你们看到的项目就只是在整车厂的一个头儿,我们的项目是没头没尾的,其实汽车产业链非常长,能不能做成整个上下游的协同,我非常怀疑。而且你想哪个整车厂愿意把自己开发的产品和另外一个整车厂放在一个平台上,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还是作为一个服务的S2B,也就是研发的能力能不能提供给多家,我只是作为一个能力,但我并不是真正去协同整个开发过程。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忘记包括这边的流程信息化,还有内部业务的服务化,这也是可以做的,比如财务、采购这些。总的来说,不以挣钱或省钱为目的的数字化都是骗人的。你做的这件事情不减人,也不是一个新的能卖出去的业务,都是一个现在模式的延续,问题就是想赚钱、想省人也没那么容易的。我们部门里有一个笑话,我们说做一个程序把HR给灭掉,只要敢说这个话,HR先把我们灭掉了。但是你想,整个招聘过程完全可以不要HR,你如果有一个发简历的,然后有一个筛选简历的,按照我的需求发布了一个招聘信息,这些信息能解读出来去筛选这些人的简历,简历被数字化其实就是变成结构化数据,把我的需求也变成一个结构化数据。数据的智能算法能够把这个分析出来,能够真正对位到你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为什么还要人力资源招聘专员呢?

所以最后我想说基于这样一个理解,我们现在大方向上是明确的,是制造的数字化,反正现在谁也不说不能做了,不是转不转的问题,是怎么转的问题。但我说转不转的问题就只占了一点,怎么转才是真实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一开始就说了,我其实有一个想法,但是我发现这个事情我们自己是不能转的,我们转不了,因为我们那么多业务,公司做业务的有1万多人,我IT只有20多人,我要把业务全部用程序替代掉,你说我能做吗?但因为我们欠缺了太多的能力,虽然我们能一块一块的做,但有一个阶段性的业务输出,至少作为前进,你不能说转型需要20年,到20年的最后一天我就全部到位了,你总是要一步一步迈,能够走的一步肯定是可行性非常大的。我们还需要的一个力量是乙方的平台力量,这是联盟的真正意义,你们回去也可以参考一下是不是有意义,我是第一次发起这样一个倡议,我觉得乙方应该不是采取融资的方式,因为融资是2C走通的一条路,2C的时候你可以快速复制,你的应用其实是非常简单的,相当于企业内部的这种协同关系,你那个协同是产品和消费者或者服务和消费者,但现在协同企业内整个人、机、料、法、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协同关系。你靠融资的时候很难复制,每家都不一样,虽然大方向大家一样,但迈的步子也是不一样的,每家的核心能力也不同,比如我们家可能变成一个研发企业,其他就放弃掉,所以你在那里的例子就没办法拿过来,因为转的过程中你是不知道转成什么样的。不管你融资融了多少个零,但你经不起一个丑闻。但我觉得可以采取众筹的方式,有这么多甲方,比如我们想做一个地方的数字化,那么这个产品其实是不存在的,乙方可以把你的产品拿到这个平台上作一个介绍,最后大家说我就用这个,我觉得至少可以用这样一个方式发起,平台的深度、厚度也会变厚,现在的平台是"拉郎配",像婚介介绍所,反正自己来了以后自己对接。但是我觉得这个协会会有更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介绍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赵总。每次赵总的分享都是这么有意思、这么有激情。一下子吸收了这么多精彩的内容,我们也需要休息一下,接下来我预告一下,我们稍事休息一下,旁边为大家准备了茶歇,我们大概休息20分钟。茶歇回来之后就今天三位演讲嘉宾的分享,大家有没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还有两轮抽奖环节,我们互动讨论结束以后就是今天的抽奖环节,抽奖环节结束之后我们在旁边为大家准备了晚宴,这就是今天整体的流程,我们稍事休息,一会儿回来再见,谢谢。

(茶歇)

主持人:欢迎大家回来,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互动环节。首先,对刚刚三位嘉宾奥哲的谢总、APICloud的李总以及赵总的演讲有没有提问的,我们进行一个现场的问答环节。

王总:我想问一下APICloud的李总,因为现在这个事情很热,我也接触过很多APP开发的平台,也是打包的,我们在云端给他提供了一个平台,我开发出来也在上面跑。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疑虑,主要是考虑到安全的问题,刚才赵总也讲到了这个问题。包括我们现在上云,比如我们公司上云的都不是太多,主要是商务那边上云,特别是涉及到钱,因为老板把钱看得很重,这些都不好上,都有一些问题。你给我们解释一下APICloud可以做些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大小这些疑虑?是有墙或者是有什么东西隔开?技术上是怎么处理的?

李政:针对你提的问题,我从两个方面去作一个说明。一个是开发平台,我们基于那个平台去开发跨平台的应用,其实这块我开发出来的APP本身应该说是安全的,因为所谓的安全,只是说我怎么去获取数据,我的系统链条怎么确保安全。比如我们针对APP本身会做一些前端的代码加密,其他再结合比如网络传输和系统上的一些安全,就是拆开来看云和端的概念,端就是APP这一段,我们做了开发平台以后又做了云端管控那块,云端管控比如我们可以对应用做一些时间纬度上的、地理上的,包括网络连接上的安全管控,打个比方,比如我现在这个应用只能在这一栋楼来使用,那我可以在后台地图上进行一个设置,如果说超出这栋楼的范围就不能正常使用。比如在北京,你就只能在长安街以外的地方使用,如果进入这个区域,这个应用就会被弹出一个提示"该应用已被禁止",而且这个地址可以是多区域整合的,结合移动针对安全这块有一些技术上的补充。

你提到的API,其实这块讲起来挺庞大的,之前我们专门做了一个API经济学。我们既有一个大而集中的服务和平台,但是大而集中的问题就是不够灵活,为了满足现在说环境也好、市场也好,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服务,这样我们把每个服务以API的方式开放出来,每个服务有一个独立的API方式开放出来。一个简单的概念,比如滴滴是不是只能在滴滴的APP里打车呢?不是。比如在美国星巴克买完咖啡,你买完以后可以用Uber交车。把他的APP平台开放出去,可以集中很多跟用户有接口的平台上,我可以确保哪些API是公开的,哪些是内部的,会考虑你提到的安全性的问题。再比如金融行业,之前互联网金融不是很火嘛,以前银行的系统相对来讲对安全性很高,甚至转帐还要拿着身份证去柜台,还有很多手续,现在可以通过手机APP的方式处理这些事情了。后台互联网金融的处理,最简单的他们去淘宝的那些频道卖保险或者理财产品也是一样的,现在你通过一个第三方的APP或者通过手机银行,能够很方便地去操作你的业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他既开元了,也节流了,通过API开放的方式,解决了系统间安全性的同志,同时加了一些控制的东西,去解决我哪些API可以对公众开放,哪些是对内,或者哪些是需要加隔离的那层,去确保其绝对的安全。

主持人:有没有解答到王总您的疑问?

王总:他举了这个例子,我们每天刷银行卡以及消费,这实际也是和银行在交流,比如我在微信上绑了一张银行卡,你在微信前端扫,实际上还是到银行去交易,你想银行这么严密的东西都可以过的话,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

李政:完全是可以的。

王总:只是你们有没有什么手段,我前端或者后端加了什么东西,因为我们知道API很大一个云集,相当于一个仓库,里面有很多东西,比如微软经常都要打个补丁,肯定还是有一些。你讲的时候我主要是考虑安全的问题。

李政:明白,因为可能更细节的我不太了解,如果你想了解详细的,比如成都的天府银行我们有一百多人在帮他们做,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找他们相关的技术给你作一个详细的解答。

王总:谢谢。

主持人:谢谢王总。还有没有哪位嘉宾有问题?可以举手示意我,还包括奥哲BPM这块目前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

更多活动
大健康业“数智融合&全链赋能”之道

大健康业“数智融合&全链赋能”之道

数据驱动 智能转型 “AI+”:打造智慧军工新质生产力

数据驱动 智能转型 “AI+”:打造智慧军工新质生产力

打造数据驱动引擎: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之道

打造数据驱动引擎: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之道

零距离体验智能制造标杆炼成之道

零距离体验智能制造标杆炼成之道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