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5G技术的传播挑战与应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彭飙 2020-05-15 09:40:04
随着5G技术不断发展,未来将重构媒介生态,形成万物互联、多元共生的传播格局。人类在技术赋能下获得更大自由的同时,要谨防技术发展衍生出...

随着5G技术不断发展,未来将重构媒介生态,形成万物互联、多元共生的传播格局。人类在技术赋能下获得更大自由的同时,要谨防技术发展衍生出的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和风险,甚至技术反制于人的异化现象。如何确保技术进步与人类利益相一致,规避技术建构过程中可能戕害人性的设置,促进人与技术在5G时代协同共进已然是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而传媒变革在其间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5G技术下传播模式的变革

5G的技术特点可以用“高速率、高容量、低延时、低能耗”来概括,这些技术特点将在三个方面推动传播模式的变革。

视频载体成为传播主流。5G的高速率、高容量将使视频上传、下载可以瞬间完成,信息传输不再卡顿,远程操控同步进行,网络容量无限使用,加之5G与人工智能(AI)的配合,剪辑、包装、特效均可由AI自动完成。在5G技术支持下,社交媒体将全面视频化,短视频、中视频、长视频以及多元场景的视频直播都会强势登场,视频传播在5G时代将成为主流传播模式。

万物互联、万物皆媒得以实现。5G的低功耗让终端设备保持强劲的续航能力,加上低延时技术,端到端之间的反应时间也快到让人难以感知。当传感器与各终端相连,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打破时空限制,形成万物互联。届时,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智能手机一样的移动终端,成为信息传送的媒介,形成万物皆媒的景象,使各个场景和终端实现信息交互。

沉浸式媒介体验成为新的传播空间。沉浸式媒介指使感官深度沉浸于虚拟现实的体验,这是虚拟现实技术(VR)在感官体验领域的运用。5G与VR的结合,增强了其移动性,视频分辨率提高至接近人眼分辨率,减少了VR上的附加设备,利用超低延时解决长期佩戴的不适感和晕眩感,使虚拟仿真现实更加接近自然真实环境。这种感官通道被完全占据,深度沉浸于虚拟现实的体验,开辟了新的传播空间,使真实虚拟共存,亦真亦假难分。在5G时代,沉浸式媒介将广泛出现在新闻传播、游戏、体育赛事、演唱会等各类场景。

新传播模式可能衍生的风险

技术发展具有双面性,5G时代的传播变革也可能衍生一系列风险。

视频传播造成众声喧哗,舆论安全更受挑战。4G时代的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已经释放出巨大能量,对社会主流话语形成一定冲击。进入5G时代,视频制作、传播几乎不设门槛向受众开放,视频内容的生产呈现泛众化趋势。传播者鱼龙混杂,传播内容丰富多彩,加之视频传播总量的大爆发必然带来众声喧哗和偶发议题海量增加的结果,舆论安全受到挑战。首先,舆情监管压力陡增。随着视频表达中占据高比例的情感渲染、非逻辑、非理性元素的泛滥,不仅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也会导致舆情反转等情况的发生,增加舆论走向的不确定性。面对巨量视频产品,内容审核、舆情干预压力巨大。其次,主流媒体引领舆论导向责任更重。在5G时代,主流媒体要彰显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不但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自身适应5G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勇于自我革新,在极端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发出主流声音。

万物互联获取海量数据,受众成为透明人。隐私权是一项基本权利,但技术对隐私权的侵犯在5G时代将更容易发生。万物互联建立起的不只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物理连接,还有生理连接和心理连接,它们都可以转换成海量的个人数据,使个人信息更加透明化,使受众成为透明人。一方面,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需要收集受众个人信息,国家公权力机关为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也需要掌握公民个人信息,便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另一方面,商业企业比以往更能轻易地获取用户隐私并谋求利益,受众面临隐私泄露而致权益受损的风险。信息利用与个人隐私保护形成冲突,在未来的技术化社会,如何维护和保障人的隐私权成为一道难题。

虚拟现实真假难辨,沉浸式体验触及伦理风险。5G与VR的结合能够营造出完全逼真的生活场域,现实与虚拟界限的模糊拓展了人的认知空间,亦真亦假的幻境使人沉浸其中,容易迷失自我,甚至上瘾沉迷。尤其是VR游戏对一些人的侵害,已经触及伦理风险,人的肉体被技术支配,造成思维障碍和幻觉意识。VR新闻的生产也让人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会不会被技术扭曲……当技术庞大到脱离工具属性的范畴,成为介入、影响、干涉甚至掌控人的生活的物理存在,而人却成为一种“技术化生存”的存在物时,人们对“技术失控”不得不加以警惕。随着VR在移动性、私人订制和普及化方面有了质的飞跃,VR全面介入人的生活场景为期不远,VR触及的伦理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5G技术与人协同共进的路径

5G技术带给我们全新生活,也衍生出不少风险,这需要我们重新构建5G时代技术与人的和谐关系。要克服技术进步同时衍生的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和风险,必须强调技术与人的协同共进。

技术发展导向必须建立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在技术的裹挟下,长时间的人机互动导致的情感冷漠已经提醒我们,人性不能被技术主宰,人要为技术规定道德、伦理、法律和价值,不能任由技术的发展扭曲人性。一些学者试图将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注入算法,以此约束、规范技术的行为,让技术遵守人的纪律。但人类的伦理价值本身就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技术不可能从根本上以人的方式思考。因此也有学者提出采取“底线思维”,设置最低标准,防止技术对人的侵害,而不是考虑为技术植入高尚的道德价值。这些方法都试图以人性控制技术,为技术这匹脱缰的野马套上人性的绳索,这样的探索无可厚非。但从另一角度来思考,技术本身是理性的,并无善恶之分,违背人性的技术实际上还是人自身的问题。要确保技术人性化发展,还是要回到人与技术的关系中以人作为主体的起点,强调以人为本,协调人的共同价值,把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宗旨体现到技术创造中,以人性化为基础规定技术发展导向。

构建技术与人的价值共同体。强调以人为本发展技术,不等于忽略技术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在5G时代,人与技术紧密结合,协同共生。构建技术与人的价值共同体,就是要让技术与人的主流价值相向而行。过去我们对技术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技术工具论和人与技术的二元对立论。从信息革命和智能革命开始,技术的发展大大超出人类预期,它对人类社会关系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技术的未来难以预测,对此有人欢呼、有人沮丧,这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展望未来,我们要从平衡与和谐的维度构建技术与人的价值共同体,重建技术与人的关系。人类发展技术的目的不是征服世界,而是要与世界和谐相处。和谐的内涵也不只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更涵盖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不确定性世界的和谐。人类只有秉持理性、诚信、敬畏的态度,构建技术与人的主流价值共同体,技术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否则,技术可能成为破坏世界的手段。

5G技术全方位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人的思考和决策从未如此依赖技术的帮助,但人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技术作为人的辅助者和共同体,成为人的协同伙伴,确立技术与人的协同关系。未来,越来越多的技术会取代人力劳动,创造价值,同时衍生大量道德、伦理风险,全面介入人的生活。然而,技术地位的提升并不代表人的主体地位的下降。恰恰相反,人与技术的协同关系能更精准地定位人的作用和角色,在明确舆论导向和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做好整体规划,统筹考虑风险规避,从法律、制度上规范约束技术发展,多管齐下推进技术与人的协同共进,共同维护人类的价值体系,传递人性美德。5G时代将迎来剧烈的技术变革,机遇与风险共存。技术与人的关系,犹如风筝与线,风筝飘得越远越高,手中的线越要牵牢。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宋含怡
关键词:     5G  信息化  互联网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