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互联网隐藏的信息安全风险,我们该如何破解?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 佚名 2021-08-14 11:05:17
明星的手机号码、航班信息、路线行程能够被粉丝扒得一干二净;人肉搜索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当事人的所有信息;电信诈骗能够精准到身份证...

明星的手机号码、航班信息、路线行程能够被“粉丝”扒得一干二净;人肉搜索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当事人的所有信息;电信诈骗能够精准到身份证、电话号码和姓名……随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这类互联网乱象久禁不绝,说到底还是我们的信息不够安全


当我们在为互联网飞速发展振臂高呼之时,我们的信息早已是他人囊中之物。我们生活的一举一动,或许正在被互联网另一端的先驱们看得一干二净。我们的隐私,在互联网面前或许真的不存在。

尤其是移动智能时代,扫个码就能吃饭、交通、购物、参加各种活动或者领个小礼物;连个WiFi就能让自己8G冲浪,不错过任何一个瓜。你可知,你的这些行为可能正是你信息泄露的源头?

另一方面,除电话、住址等物理信息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正成为隐私泄露的又一个“高危地带”。人们在获得便利体验的同时,模糊的安全边界也引发了大众对“十步一刷脸”这一现状的隐忧。

这些由互联网引发的风险愈演愈烈,可是治理成效却微乎其微,这是为何?

法律层面上,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以“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专章方式,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作出规定,但其只是勾勒出基础的个人信息保护框架,主要聚焦的是遭受侵害后的法律救济问题。

企业层面上,一些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的企业将商业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不愿履行个人信息数据相关责任,更有甚者还借助漏洞对个人信息进行违规收集,企业责任感等道德约束在利益面前也很难发挥作用。

法律尚待完善,道德难以约束,那我们作为单独的个体,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不被侵犯?

相对于国家出台法律政策,企业落实社会责任,自救是个人信息保护最简单的方式。

自救,是掌握信息主动权的开始,也是维护网络安全生态的开始。作为自己信息的主体,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获取。

当全民将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变成行动,对“天上掉馅饼”的“金钱诱惑”置之不理,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严防紧守,并且开始有意识地接触使用保护信息安全的工具或产品,形成一个信息保护的闭环,我们的自救才算真正地开始。

尽管单独个体的人在某些灰色产业链面前是渺小无力的,但是当全民开始有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开始自救行动,数据安全的“防火墙”就能成功筑起,我们就有机会同此类网络安全乱象斗争到底。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宋含怡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