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姚洋:中国经济增长将来源于新技术与城市化
来源:零牌顾问ZERO   作者: 佚名 2021-08-14 12:15:51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长期停滞的观点。他们认为,世界前沿技术增长严重放缓,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长期停滞”的观点。

他们认为,世界前沿技术增长严重放缓,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长期停滞阶段。

因为新经济从90年代开始兴起,持续超过二十年,能量已经耗尽,全世界已经没有非常突出的、可供大家利用的技术能够推动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

但我认为,新技术应用已经广泛展开,特别是在AI和自动化、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到了爆发期。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会推动全世界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即整个世界要进入新一轮技术推动的经济增长周期。

当然,对任何国家来说,持续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依赖新技术、新型管理方法、新型制度的采用。从长期来看,技术是根本性的。

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性

在全球如此,但中国有一些特殊性,这对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是有推动作用的。

中国的第一个特殊性:中国经历了十年经济调整,低效企业基本除清。

回顾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所走过的路程,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有十年为界的周期规律。比如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改革的能量释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90年代开始进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度调整时期。国企改革推动起来难度非常大,但我们还是推动了。

我们还推动了整个银行业的改革,加入了世贸组织。整个90年代经济结构调整非常剧烈,像过去的十年一样,这些低效的企业被除清。

新世纪的头十年,我们赶上加入世贸后中国无以伦比的速度增长,平均在12~13%,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一些低效企业也能存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以超高速、以出口为带动的增长模式难以维系,经济增速放缓,那些低效的企业也就难以为继。

过去十年,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淘汰大批低效企业,中国经济如同二十年之前,开始轻装上阵,或到达轻装上阵的节点。

中国的第二个特殊性:中国一千年以来第一次站到了世界应用的前沿上。

中国在两宋时期已经达到了全世界传统农耕文明的顶峰,在那之后中国再没有领先过世界。虽然新技术开发方面还有一段距离要走,但是在新技术应用领域,中国绝对是进入了世界第一阵营,甚至可以引领世界。

中国的第三个特殊性:城市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城市化会推动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主要分享第二和第三特殊性,即新技术和城市化如何推动中国下一轮新的增长周期。

新技术如何推动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的发展,长期来说一定靠技术推动,没有新技术的产生,是不可能增长的。

大家要注意,GDP本身是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不像资本是存量概念。

怎么理解GDP是流量概念?就是每年创造的收入的总和。GDP增长又是什么意思?就是流量还要变大。产生收入是第一阶段,收入增长是第二阶段。

经济增长是非常困难的,怎样才能产生经济增长?只有靠新的技术,用同样的投入创造更大的产出,或者创造新产品刺激消费,这样经济才能进入新的循环。

并不是任何新技术都可以带动经济全面增长,要实现新的技术带动全面增长是需要条件的,总结出来有三个必要条件:

1、新颖,要高回报、吸引投资。

蒸汽机、汽车,在当时都是新颖的技术——不新颖大家就不会去投资,不投资就不可能做大。

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但一开始投资它的人都失败了;即便如此,因为这个技术是新颖的,所以大家还是愿意持续投入。几十年过去,蒸汽才成为完全代替以前的帆船、马车等的新动力。

因为技术新颖,大家关注度很高,难免造成重复投资,产生泡沫,这没有关系,我们一定要容忍技术创新领域的泡沫。

前段时间芯片一热,投资过度、浪费很大。我认为没关系,除非是闭着眼睛瞎投,三线、四线城市政府也闭着眼睛瞎投,那是应该反对的。但总体而言,投资下去总是会有收获的。

2、要成熟,成本一定要降低。

如果成本不降低,大家使用起来,成本太高,就不会有太大的动力应用,就无法实现推广。比如蒸汽机,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技术,另一方面要降低成本,成本降下来,大家才可以广泛使用。

3、应用要广泛,要有巨大的市场,才能支撑技术发展。

还是以芯片为例,中国从60年代开始研发芯片,到了70年代还不落后,为什么到80年代却放弃了呢?因为那时中国根本没有对芯片的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很难活下来。

中国大而不强这个描述不完全正确,中国市场够大就能强,能够摊薄成本,能够让技术广泛应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中国的新技术应用

1、AI和机器人。

AI技术很新颖,成本下降也极其快速,应用也极其广泛。比如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以前在科幻电影中常见,但今天已经成为现实,但波士顿机器人过去走过了十年。

另一个例子是阿尔法狗,以前我们认为机器人不可能打败人类,因为围棋实在太复杂了,但阿尔法狗已经赢了人类。

AI的应用非常广泛,中国在这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原因有三:一是巨大的市场,消化了创新成本。二是海量的数据,加速了AI的改进。有人说海量数据是因为我们对隐私的保护不全面,这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应用场景实在太多了,它可以收集更多数据。三是老龄化,虽说老龄化不好,但客观上却加速了自动化,比如老年陪伴椅。

2、新能源。

我们现在要节能减排,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需要节能减排,出路就是利用新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尽管风能更洁净,但太不稳定。

在太阳能领域,中国是绝对领先世界。大概从2007年开始,国家就补贴太阳能,虽然出现很多过剩,很多问题,比如无锡实德巨亏,但活下来了。

现在中国已经是太阳能的世界第一,去年我国太阳能装机容量占到世界的1/3,光伏组件的75%在中国生产。

大规模应用后带来成本摊薄,现在太阳能成本和火电持平,上网均价已经是0.35元/度;有些企业更低,甚至达到0.1元/度,而未来五年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

现在主要的瓶颈是储能,太阳能只能白天发电,晚上不能发电,就要把电储起来。只要用起来,我们总是能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动力电池就可以用来储能。

国家提出2030年碳达峰,但是能不能达到?挑战非常大。

未来的五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5.5-6%应该是可期的目标。能源效力按照“十四五”规划每年提高3%,显然不够。

现在煤炭消耗占全部能源消耗60%,排放占80%,计划煤炭消耗占比要下降10%,这可带来8%排放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6%。总体排放会下降4.6%,但仍然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减排的任务还是非常重。解决的方法还是要加速调整能源的结构,更多运用太阳能。

3、电动汽车技术。

电动汽车也是国家政策驱动的,从2013年、2014年开始补贴电动汽车,七八年过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中国自产的燃油车,只占到世界全部销量的10%,电动车却占到30-40%,锂电池占到全世界产量的69%。电池领域技术是领先世界的,电动汽车整车成本要比欧洲低20-60%。领先性的电动车续航能力达到700公里;销量目前是110万辆,预计到2030年可达1400万辆。

再看一下造车新势力一年多以来的增长。去年2月几乎是零,月销量低于1000辆,到现在月销量8000辆,一年就是10万辆。年销量10万辆就可以保证汽车厂家存活。

目前造车新势力还没有盈利,主要受制于芯片供应,产能上不去;如果产能上去,销量就会随之上去。看一下地域上的分布,南方接受度越来越高。我刚从三亚回来,发现三亚的新车里至少有20-30%已经是电动车,未来一段时间,比如十年之内,中国成为电动车的出口大国完全可期。

城市化推动中国下一轮增长周期

我把现在的城市化称为城市2.0。

过去人口是跳跃式转移,中西部农村直接向一二线城市转移;未来十五年还有2亿人要进城,他们都是就地城市化——在一个区域内部,小城市的人口会向大城市集中,而三四线城市仍然会向沿海中心城市区域集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五”规划报告中提到城市化,报告使用的是城市化这个词,而不是城镇化,一字之差是观念的转变,已认识到中心城市、城市群会成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区。

世界各国人口也都是集中的。比如美国,国土面积很大,但人口主要集中在四个地方:东海岸、西海岸,五大湖地区,还有佛罗里达;日本人口集中度更高,1.2亿人60-70%都集中东京到大阪这条线上,坐高铁也就是两个小时。

人口集中是必然现象,但城市有没有规模边界呢?有一本书叫《规模》,书中说生命体的体重有一个最高线,而产出量或者说能量产生是2/3幂律,即体重增加一倍能量只增加2/3次方,所以是没有达到。

企业也是一样,不可能无限扩张,企业规模是有限的。城市不一样,城市随着人口的增加,产出服从1.15倍的规律,能量消耗服从0.85倍规律。产出是超线性的,能源消耗是低线性的,城市规模可以无限扩张。

中国人口从2010年到2020年的变动,是省级的。流失人口的地方主要是东北三省,还有内蒙、山西、甘肃。人口增长大省主要是广东、西藏、新疆、福建、浙江、重庆、云南。新疆和西藏有些特殊性,云南恐怕跟气候有关系,广东、浙江、福建是沿海,人口增加多是有道理的。

再看地级市层面可以发现,人口减少的现象刚好是以西安为中心一个交叉的S型,胡焕庸线是东北西南走向,再加上西北东南走向;人口增长的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还有西藏、新疆这些地市。

中国已经开始形成城市化区域,从南到北是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地区、四川盆地、西安、郑州、京津冀地区。到2035年,这七个城市化区域集中我国60%以上的人口是完全可能的。

人口集中对中国经济的意义是什么呢?集聚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深圳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与硅谷齐名的高科技创新中心。深圳有硅谷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深圳周边有制造业。有了制造业,会激发创新的灵感,没有应用怎么去创新?所以我大胆预测,深圳会成为和硅谷齐名的高科技创新中心。

这样的城市化也可以对冲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劳动力集中在少数高产出的城市,劳动力生产率提高,来弥补劳动力数量的下降;还可以提高国内消费,城市居民的消费高于农村地区。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负面的问题,就是经济的分化。

城市化区域经济比重会上升,那些人口流失的城市,经济比重就会下降,我们要接受这样的事实,把选择权留给民众。

不过所谓衰落的城市也未必会永远衰落下去,比如美国的匹斯堡,原来是钢都,衰落了很长时间;但在过去的十来年,匹斯堡活过来了,蓝天白云环境非常好,成为医药中心和保险业中心。因为这个城市已经跌无可跌,有些企业觉得搬到那儿去也挺好,反正物价低,付同样的工资,员工能享受到更好的福利。所以我不担心东北、华北的衰落,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区域内部我们也会看到分化。

看成渝地区2020年的人口分布以及人均GDP。成都和重庆人口最多,人均GDP成都最高。2010-2020年,这一地区人口的变动很有意思,除了山区,还有绵阳之外,四川的这些地市人口都在下降或者微弱增长;而成都、重庆的人口增长却非常快,特别是成都,十年增长超过30%。

西北部山区增长主要是旅游业;成都和重庆的城市GDP增长都是比较缓慢的,说明成都和重庆有虹吸效应,把人口吸走了,GDP增长速度就下来了;有意思的是,人均GDP增速也慢,人均GDP没有上来。

区域内部人口流动也有一般的规律。

第一阶段是人口就地增长阶段,各城市人口都在增长,发展早期,交通不太方便,各城市自己比较孤立,自己在那儿发展。

第二阶段人口开始集中,经济活动开始高级化,交通也逐渐便利,这时候人口就向中心城市转移,中心城市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交通便利了,所以大家就更容易集中到大城市。修了高铁和高速公路,特别是高铁,有利于中心城市,而不利于中等城市。

按照美国的规律,到第三阶段人口在增长,因为中心城市生活和生产成本都增加,大家就想是不是向周边城市扩散一下?

怎么对抗虹吸效应呢?

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第一,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是根本,没有产业就不可能吸引人,GDP也就不能增长。

第二,提高生活品质,要留住年轻人,年轻人向往高品质的生活。成都有意思的是每年要吸引外地的30万大学生群。有人问成都是因为产业先发展了,所以年轻人来了,还是反过来?恐怕是反过来的,因为成都生活品质比较高,这样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来,吸引大量的人来了产业就跟着来了。

比如成都有很多高科技企业,为什么高科技企业愿意选址到成都?因为年轻人向往,年轻人愿意去成都生活,所以提高生活品质,是留住年轻人吸引产业的一个方法。

第三,向中心城市靠拢,连接成一个大的城市化区域,接受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中心城市在哪里就向哪里发展肯定没错。

再看一下广东省的情况。总体而言,广东省人口变化也是向三大城市集中,就是广州、深圳,还有广州到珠海那一带,比如顺德,但都在珠江三角洲,所以跟四川差别不大。

但GDP的增长,规律性就没有那么强,GDP增长最快的地方是珠海和深圳,惠州、河源经济增长速度也不慢,因为这些地方有产业,TCL在惠州,电子产业比较发达,所以可以留住这个产业,留住人。

这样来看,区域也会发生经济的集中,但特色产业可以保住一部分GDP,因此城市化区域中的三四线城市,也不用完全失望。

最后与美国对比。

这是实际发生的,2010年-2020年,我们对美国的追赶是非常快的。

2010年,我们的GDP总量只有美国的39%,去年增长到71%。假设美国今后增长每年平均2.2%,通胀率2%,而中国是三个预测,高、中、低,就是6.5%、5.5、4.5%。

中国的通胀率是以美元计价的,所以包含了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如果中国能够维持6.5%的高增长,到2028年我们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即便是中预测,5.5%的速度增长,到2028年也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如果是低预测,到2030年接近美国,但还是没有超过美国。所以能否实现超越,要看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

可以说,中国经济在中预测和低预测之间,比如5%的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意味着,在2028-203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完全有可能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宋含怡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增长  AI    机器人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