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大数据技术嵌入意识形态建设实现路径
来源:大连新闻网  作者: 蒋璀玢 2021-10-11 12:46:48
随着人民生活场域的网上延展与交往实践的数字化拓新,人民发表言论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思想动态更加复杂,呼唤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

随着人民生活场域的网上延展与交往实践的数字化拓新,人民发表言论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思想动态更加复杂,呼唤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走到科技创新前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对于执政党的挑战在于如何寻求一些方法来保证党的政策动议基于广泛支持的同时,必须维持党在技术上的优势”,“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大数据的嵌入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开辟了新道路,真正使“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效验标准,真正将实现党的正确主张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嵌入增强意识形态的评估和预测能力。大数据技术是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数据的技术,它的核心功能是评估和预测。在以经验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建设阶段,只能用模糊的、质性的语言来描述意识形态的结构、功能和状态,无法做更加深入的计算、建模和仿真等精准预测。大数据技术让一切皆可以数据的形式来表征,确定描述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状态参数,并用数据来刻画这些状态参数,使意识形态建设系统成为一个可量化、可分析的系统。将大数据引入意识形态建设体系,将意识形态建设中相对客观的部分从感性经验提升为理论实证的“硬科学”,为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状况、认知状况、认同程度、践行情况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持,对意识形态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判,为提高决策效率和提升风险预警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技术增强对网评、跟帖、社交等公共数据的获取力度,对阶段性的社会热点和公共事件的舆论走向进行数据分析和整合,对特定样本或全部群体进行筛选和甄别,实现某一特定问题或系统问题的量化呈现,精准研判和预测社会舆论走势,动态考察主流、非主流、反主流意识形态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此消彼长,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助力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的提升。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嵌入增强意识形态的话语解释力。基于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采用复杂性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利用数理统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结构、模式识别等多种方法,从海量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大数据中找到蕴藏其中的规律,构建意识形态的受众个性化自适应传播新模式,开发呈现大众不同价值维度和度量的数据模型,实现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受众画像”。一方面,要主动适应网络传播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利用大数据的整合与关联分析能力进行内容产品生产、传播方式创新、个性化教育和精准信息推送,着力实现意识形态由抽象理论向网络化、形象化、感性化转化,使网络舆论引导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智能性。另一方面,适应网络传播可视化、体验性的特点,通过大数据对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进行改造,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增强意识形态的多维度、多形式传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实效性。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大宣传”工作理念,推动跨界融合,加强前瞻性研究和布局,统筹谋划、强化协作,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真正实现工作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嵌入增强意识形态的实践引领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人民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围绕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构成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复杂性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提供了文本分析、情感分析、复杂网络分析、主体模型分析、系统动力学分析等工具。利用文本分析可对意识形态内容、载体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并找到其作用过程;利用情感分析可对社会成员的情感、情绪变化作精准的数据分析,并从中分析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转化过程;复杂网络分析可分析个体、群体及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复杂网络关联,从中找出弱相关、强相关以及网络相互作用规律;主体模型分析不再把人当作机器,而是将社会成员完全作为能思考能行动的主体,在主体模型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意识形态系统的作用过程;系统动力学分析主要借助系统动力学理论,探讨意识形态建设的动力机制。通过对以上规律和机制的把握,强化数据价值意识、数据思维意识、数据资源意识和数据运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务实、全面立体、动态即时的原则,形成大数据嵌入意识形态建设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和队伍保障。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嵌入增强中国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大数据多结构化、可视化、立体性资源契合国家意识形态内容丰富性及话语方式多样性的需求。大数据类型繁多,既有传统可量化、可统计的结构化数据,又有动态实时时序数据等半结构化数据,还有文本、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对抽象数据通过计算机转化为立体可视的图形图像信息,并呈现数据中隐含的信息和规律,有助于展示多元立体的意识形态资源,有助于传递可观可感的内容,有助于革新丰富多变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从而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多样化、形象化的内容及方式,做到传播好“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故事”,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国际辐射力。通过增进意识形态国际交流交锋,善用网络外交,杜绝国际单方话语格局,坚定面对国际质疑并理性回击,主动影响并引导国家意识形态在国际舆论阵地中的地位和走向,增强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国际认同。

上述路径的实施,要以加快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国家大数据战略为基础。首先,政府作为最具数据战略优势的部门应率先垂范,从战略髙度通盘考虑大数据的发展趋势,统筹规划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好意识形态建设的顶层设计。同时,从国家战略层面建立意识形态建设的权威大数据计划,利用大数据深入系统地分析、评估和预测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各个领域的发展态势,统揽全局。要把健全大数据信息技术保障机制作为可靠支柱,通过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保障大数据技术的自主性,通过增强尖端技术的创新研发能力保障大数据技术的创新性,通过确保技术内核的稳固研发能力保障大数据技术的可持续性,通过加强技术标准的国际认可能力保障大数据技术的国际认同性。最后,将培育大数据高端人才作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举措。建立大数据高端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大数据高端人才储备库,解决大数据人才储备的后顾之忧。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宋含怡
关键词: 数字化  大数据  人工智能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