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速全球开拓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龚梦泽 2023-06-16 10:01:55
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整体呈现出增速逐步放缓、出口增长较强的态势。无论是整车厂还是锂电厂商,都在想方设法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复杂多变的产销趋势。

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整体呈现出增速逐步放缓、出口增长较强的态势。无论是整车厂还是锂电厂商,都在想方设法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复杂多变的产销趋势。除了在国内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外,“出海”成为业界各家企业的“必选项”。

截至6月15日,在欧盟已公布的50个锂电池工厂项目中,中国电池企业占比过半。在海外部署产能方面,我国已在海外建厂的有25个项目,产能规划超过500GWh。

据《证券日报》记者观察,2023年以来,包括远景动力、厦钨新能、亿纬锂能、璞泰来、欣旺达、龙蟠科技等中国锂电企业纷纷宣布在欧洲、东南亚设立子公司及布局产能,欲通过本地化生产更贴近客户并把握产业快速发展机遇。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进入高度内卷状态,而海外还是一片蓝海,所以我们到海外去,以技术换市场。”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张小聪认为,现在中国的电池厂就像30年前的大众、通用等国际大车厂一样,正凭借领先的技术打入其他国家市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高云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欧洲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是最激进的,欧盟提出的目标是2035年,英国和挪威提出的目标则分别是2030年和2025年。考虑到欧洲汽车的普及率,如果禁燃提上日程,那么其巨大的需求缺口必然将转换为国内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巨大发展机遇。

欧洲和东南亚成首选

乘联会数据显示,5月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达9.2万辆,同比增长135.7%,环比增长1.2%。

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飞速增长,成为中国动力电池出海的新动力。动力电池企业的海外长期布局,也正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底气。

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促使中国电动车企加速出海,其中欧洲和东南亚成为不少车企的首选市场。以东南亚市场为例,无论是其低至1%的电动汽车渗透率,还是近7亿的人口规模,无不使之极具“吸引力”。

在瞄准北美,布局德国和匈牙利后,全球电池之王宁德时代直接落子东南亚。今年6月8日,宁德时代与泰国Arun Plus达成CTP合作协议,前者将向后者提供、分享CTP电池包生产线及技术,此次合作是宁德时代完善全球布局的重要一步。

无独有偶,与宝马汽车有着合作关系的亿纬锂能也试图挺进东南亚市场。据悉,亿纬锂能全资孙公司亿纬马来西亚与PKL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拟向后者购买目标土地,在马来西亚建立锂电池制造厂;其全资子公司亿纬匈牙利与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政府旗下公司签订购地协议,拟购买位于德布勒森西北工业区的土地,用于生产圆柱形动力电池。

“建设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工厂,将进一步扩大产品生产供给能力,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对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十分关键。”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表示,未来,我们会在欧洲为宝马建立新的工厂,目标成为欧洲主机厂的主要电池供应商之一。

因收购日产集团旗下的AESC日益壮大,在海外有大量布局的远景动力,日前在法国杜埃市附近新建锂电池工厂,将从2025年初开始向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汽车公司供货。与此同时,厦钨新能也计划与法国欧安诺公司在法国北部城市敦刻尔克成立合资企业,计划投资额约15亿欧元(约合113亿元人民币)。

此外,璞泰来拟在瑞典松滋瓦尔建设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研发基地;欣旺达在越南设立子公司,生产加工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的锂电池;龙蟠科技拟通过下属公司在印尼开发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与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规模化生产项目。

“到2025年,海外市场大约还有400GWh的产能缺口。”远景动力执行董事、中国区总裁赵卫军表示,汽车行业的产能本地化属性决定了,谁能满足它,谁能走出去,谁就获得了先机。

国际话语权增强

我国锂电企业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供应话语权不断增强,充分地体现在了产业投资和市场份额上。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22年至今,50多家国内锂电企业对外公布的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超过了125个,总投资预算超过1.4万亿元,产能规划超过了2500GWh。

市场份额方面,2022年全球排名前10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宁德时代、比亚迪分别以35.9%、16.1%的市场份额包揽冠亚军,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则分别位居第6位、第8位、第9位和10位。

对此,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认为,“巩固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需要不断完善市场的环境,减少盲目投资上新项目以及恶性的、过度的竞争,形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

除了暗藏产能过剩风险外,《通胀削减法案》《加拿大投资法》《欧洲关键原材料法》与《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欧美政策,也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带来了不利影响。

例如,《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明确要求,2027年后电池碳足迹如果不能满足阈值要求,新能源汽车就不能在欧盟销售。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动汽车一定比例的电池关键材料需在美国或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开采或加工。

在高云鹏看来,动力电池碳足迹管理将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加快构建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并与国际社会提前对接,实现互认,才是当务之急。同时,还需要全方位构建符合法案要求、且具备竞争力的关键上游原材料供应体系,扶持本地化供应链,与本土企业形成正面竞争。

此外,出海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还是要跟随车企未来的市场布局方向。“目前大多车企均计划在未来3年至5年重点布局德国、法国等欧洲主力市场和部分北美市场。”高云鹏认为,上述提到的国家和地区,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包括关税更加友好,零部件尤其是锂电企业,应紧跟整车布局海外,为我国汽车企业的全球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张煜洁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