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成都新增两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 李艳玲 2023-07-24 09:49:57
近日,科技部发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的批复通知,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成功入选。在此次25个获批城市中,只有北京和成都分别有两家获批。

今年初,成都宣布每年将向社会发放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算力券,用于支持算力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客、科研机构、高校等使用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算力资源。这一举措,是全国首创。

7月7日,让市场主体期待已久的算力券开始申领。半个月来,成都市新经济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已经收到不少算力需求方的申请。这背后,是成都在算力产业中的竞速起跑。

近日,科技部发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的批复通知,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成功入选。在此次25个获批城市中,只有北京和成都分别有两家获批。

成都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浪潮推动数实融合。2022年,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2779.5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4%,较上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占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重达64.3%。《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成都在2022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中紧跟北上深杭广,位居第六,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以算力产业为代表,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为市场主体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实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

成都这两个平台为什么入选?

孵化多个科研创新模型 完善西部超算中心布局

在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摆放着已形成样机并开始产品注册或已在临床或教学中推广应用的各类机器人。诸多机器人中,有一款云物联手部康复机器人,它依托成都智算中心充沛算力资源,可以更精准地感知用户意图,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这是算力赋能智慧医疗的一个缩影。自上线以来,成都智算中心为近50家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全方位服务,联合孵化包括“蓉城·夔牛”“空天·灵眸”在内的多个科研创新模型,并联合100余家企业完成200余个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通过算力商业化小循环带动产业发展大循环。

兴隆湖畔,一同被纳入全国人工智能算力战略体系的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是经科技部批准的第十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填补了我国西部地区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的布局空白。自2020年投入运营以来,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已经和1000多个用户建立了合作,已为用户提供多元算力资源、软件开发适配、人才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协同攻关、计算产业孵化推广等服务,涵盖基础科学、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等30余个领域,累计完成了超4100万个作业数。

有研究指出,在算力中每投入1元,将带动3-4元的经济产出,算力对数字经济和GDP的发展有显著带动作用。根据科技部发布的批复通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仅有两个投运超算和智算双中心的城市,一个是东部的上海,一个是西部的成都。随着算力券的申领、发放,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还将更加充分地赋能实体经济。

成都如何发力人工智能赛道?

出台多项产业发展政策 发挥自身独特资源禀赋

成都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够加速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转型乃至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0年,科技部批复支持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支持创建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顶层设计之下,成都按照“以需求催化场景、以场景提升创新、以创新壮大产业、以产业发展启发改革”方向,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发展持续壮大。

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人工智能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616亿元,位列全国第7,增速位居全国第1,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6。2023年一季度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82亿元,同比增长29%。

数据、算力、算法是驱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成都市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先后出台,推动数据与算力发展。今年6月,《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开始征求意见,以算法为核心,与此前发布的政策形成协同。

“经过前期积累,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创新资源、算力设施、应用场景、规模市场等综合优势。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成都的独特资源禀赋,在政策、机制、模式创新上积极探索实践,将成都打造成为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上述负责人表示。

成都如何以智造引领制造?

一以贯之推进数实融合 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当下,面对产业数字化转型这道“必答题”,成都加快推进数实融合。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要求,做强新型基础设施底座,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数字市政等建设,打造智慧蓉城应用场景,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今年初,数实融合被写进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顺着一以贯之的清晰思路,数实融合已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成都将上云纳入工业互联网发展体系持续推进,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上云企业的覆盖面持续扩大,数量达到8.2万家,在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连续两年开展星级上云评定,高标准培育多家星级上云企业、获评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

通过联合中国移动打造“5G+工业互联网”生态,微网优联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一期项目网通产品单日满产产能从3万台提升至6万台。2022年起,企业通过一套系统对所有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管理和管控,寻找提升产能的最优解。“以前是一台电脑管一台设备,现在是由一套系统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成为一整套生产和制造流程,打破单台设备独自运转的‘信息孤岛’,车间可熄灯作业。”微网优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通威太阳能金堂项目电池片生产车间生产线上,随处可见忙碌的IGV小车,地面上是因常走线路磨出的痕迹。在长达近400米的生产线上,一台台机器根据分工有序忙碌。IGV智能机器人的使用,可使用工减少60%以上,生产效率提升160%以上,能源消耗降低约30%。

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实融合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今年成都的目标是,新增上云企业2万家,力争实现企业上云总量突破10万家。

东方电气、四川开物、安睿智达等5个企业的项目入选工信部2022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名单;大汇物联、星云智联、亚信科技等企业的5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2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在制造强市战略下,成都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擦亮“成都智造”品牌,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刘婧
关键词:   5G  工业互联网  人工智能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