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王爱民: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工具化思考
来源:智能制造随笔  作者: 佚名 2023-10-24 10:48:51
数字化系统有工具类的也有管理类的,显然工具类的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问题而管理类的总是步履艰难。也可以认为这是两个极端吧,但是面对不同的场景或者说业务背景及其现状,在两者之间存在有无穷多的偏重状态的。

于如何可控,而要实现可控必须在结构化和工具化的方法论方面下功夫。这篇文章先重点说一下工具化。

数字化系统有工具类的也有管理类的,显然工具类的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问题而管理类的总是步履艰难。也可以认为这是两个极端吧,但是面对不同的场景或者说业务背景及其现状,在两者之间存在有无穷多的偏重状态的。没有必然说是什么样子,但一定有不同的权衡。二元论不可取,但极端论同样不可取。(其实制造系统中工艺导向和产品导向以及中间状态的模块化生产,也是这个道理)

工具化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实施应用也都很方便,但一般来说柔性或者适应性相对要差一些的。而对于管理类的数字化系统,其实都希望走向货架产品,但实际上都要做大量的定制。货架产品其实就是想变成一种工具化或者向工具化转变的的结果,其实实际当中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了。即使不是完全产品形态的货架化,比如在其中沉淀所谓的best practice,也是这种道理。

工具化其实内在的含义是内部有一套严谨且不容置疑的规范或者说模型在支撑,严格来说任何数字化系统尤其是管理类的系统都必须要参考或者说引入MBSE的框架作为支撑,其实这也是结构化的一种。

系统工程是有很多种解释的,但从执行的角度来说,没有模型来作为支撑,系统工程可能只是沦为一种方法论或者指导原则而已。将系统工程的理念落实到可操作模型当中,在执行的过程当中,不需要过于强调系统工程,而是自然而然的得以体现和实现,这是MBSE的核心追求,这就是模型的力量。

只是对于数字化系统来说,这个模型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或者说具有很方便的可扩充的那种能力的。记得读博士的时候,论文主题方向是大规模定制,其中涉及到产品族、产品平台、Product portfolio等,其实本质上来说都是提供了一种模型机制,支撑在预见范围内的产品配置。这是数字化系统的工具化一个基本思路。

跟着客户的需求,要啥就提供啥,虽然看起来是一种做事的方式的,虽然这也是目前很多软件供应商的典型做法,但这也是陷入泥潭的根本原因。缺乏了模型化的思维提升以及对软件产品的组织规划,这才是真正的困难之处。

管理类数字化系统的工具化,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以及技术后台的考虑,也涉及到需要考虑操作者的操作心理和习惯。管理类数字化系统虽然涉及到很多角色,但对于其中的每一个角色,如果能让他感觉到是使用工具化软件或者模块的解决问题或者开展业务操作。这应该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一种效果。这是工具化的另外一种思路。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乔帅臣
关键词:   数字化  王爱民  MBSE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