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北京推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
来源:新京报  作者: 佚名 2024-01-23 14:47:35
在1月21日开幕的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24年将提升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和基础底座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模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在1月21日开幕的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24年将提升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和基础底座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模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在政务、医疗、工业、生活服务等领域应用,保持人工智能研发应用领先水平。

新京报新京智库注意到,在此前北京各区“两会”上,人工智能同样也是高频词,多个区明确提出2024年要多措并举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热土。

例如,石景山区提出,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力争实现收入850亿元。门头沟区计划2024年建设运营1000P人工智能算力,2026年建设运营3000P人工智能算力,力争建设北方智能算力枢纽中心。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北京如何发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源优势,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推动全产业链布局

1月16日,赛迪顾问举办2024年IT趋势发布会,在人工智能领域,赛迪预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在未来10-15年取得长足发展,多项产业要素全球领先。预计到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1.73万亿元,全球占比30.6%。

作为“AI第一城”,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约2170亿元,同比增长约5%,2023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拿海淀区来说,海淀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超50%。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起到“压舱石”作用,去年1-9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收入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占北京全市收入比重64%。

对于北京各区结合自身优势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新京报新京智库采访时表示,北京各区应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政策环境等因素,明确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发展定位。“例如,海淀区可以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重点发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门头沟区可以利用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发展智能制造和智能物流等应用领域。”

此外,王鹏也表示,各区应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协同创新,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机制。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本支持等方式,培育一批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则对新京报新京智库表示,除了海淀区在发展人工智能上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创新优势外,朝阳区可以发挥自身经济和国际化优势,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在金融、商务、文化等领域的应用,打造人工智能与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张云泉也建议昌平区发挥自身空间和政策优势,吸引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企业和创新团队入驻,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的热土。大兴区可以发挥自身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顺义区则是发挥自身产业和交通优势,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在智能装备、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打造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张云泉说。

在推动大模型产业发展上,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陈振娇告诉新京报新京智库,“在打造开放协同的大模型产业生态上,北京仍需要推动大模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算法及工具平台,开源开放、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最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保障。”

陈振娇也建议,相关各区可以开展“一企一策”服务,统筹协调,妥善解决企业问题,“同时,适当放宽对潜力企业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范围”。

构建创新应用生态

如何让人工智能带动经济发展,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北京也在探索产业培育新型模式。

2023年11月28日,门头沟区印发了《门头沟区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算力、算法、数据和应用场景同步发力,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创新应用成果,带动人工智能产业大模型生态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正在加快,但在加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依然需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应用场景。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此前在接受《科创板日报》专访时表示,以场景为牵引、应用为导向,开放更多典型场景,促进大模型产业化应用,按季度迭代推出大模型应用成果,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

在王鹏看来,目前北京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方面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加大投入和推广力度。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仍有待加深,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和创新合作。

对此,王鹏建议,北京要下大力气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创新服务体系,为创新企业和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陈振娇则表示,北京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生态,需要从组织领导到机制创新,从政策支撑到人才培养,多方协同发力。北京相关政府机构未来需充分利用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的协调机制,减少政策执行阻力;建立市级领导负责的人工智能专班,加强协调统筹;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的指导支持,确保措施有效落地;充分发挥科学家的领军作用,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方向。

“例如,在加快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方面,完善重点标杆场景布局。可以支持海淀区建设城市大脑2.0,推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等项目实施。开放人工智能在政务及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数据,形成可复制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加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持续探索新场景,推动新应用产业快速增长。”陈振娇说。

同时,陈振娇也建议,在资金保障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和财政支持力度,实施专项科技计划,优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机制;政策机制相互融合、形成合力。

在应用场景的拓展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人工智能在帮助老年人养老方面也是前景广阔。2022年,北京60岁及以上人口465.1万人,占总人口的21.3%。对此,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老龄化社会,人工智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对北京这样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来说,可以通过发展养老机器人来帮助老年人解决养老问题,“例如,未来老年人的理发问题就可以通过机器人来解决”。

加强人才培育与核心技术攻关

去年9月份,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在《关于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调研报告》中就指出,北京市人工智能人才资源基础国内领先,但仍面临较大缺口,调研中企业纷纷表示,在通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风口下,北京市企业面临着与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抢人才的情况。

实际上,北京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全国领跑。5所高校开设相关本科专业、32所高校拥有相关硕博学位授予权;北京高校还设立了8个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全国占比约18%。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约3万人,数量居全国首位。

当然,在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北京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文化环境,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强国际合作方面,王鹏也建议,北京的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陈振娇则认为,北京需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人才的保育引留长效机制,激发用人主体引才的积极性,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为营造良好创新文化氛围,应优化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为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此外,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夯实底层基础是关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在调研报告中也指出,在人工关键核心技术上,北京市整体技术储备与国际发达水平相差较远。例如,国内短期尚无可完全替代英伟达的产品。国内开源深度学习框架百度飞桨虽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但在全球开发者数量、性能、易用性、工具链完备程度等方面,与Pytorch等国际主流开源框架相去甚远。

王鹏也建议,北京应继续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超算中心等,提升算力支撑能力。推动开源平台和框架的发展,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共享和普及。

陈振娇则表示,在核心技术攻关上,需要加大资源供给、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有组织科研,围绕类脑智能、大数据智能、具身智能等研究方向科学布局,突破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创新。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学者、研究员与企业人员技术交流、协同攻关,力争在人工智能‘卡脖子’、‘颠覆型’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强化可信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创新,加强隐私保护策略与系统构建。”陈振娇说。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乔帅臣
关键词:   产业链  人工智能  北京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