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物理式”的,就是将线上或者线下最大可能地泾渭分明地来做隔离。一个典型的场景是:线上是用户搜索,然后在线下找到商品,再下单,最后线下消费,比如一些同城的团购;另外一个场景是,在线下的商场里面看到中意的商品,家电或者服装,然后根据条码、货号等在网上搜索,找到性价比比较合适的供应商,然后消费。这分别是一个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以及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这样的认知模式,我认为是偏于“物理式”的。现实世界中O2O不是那么精纯地以线上或者线下来表达。下面说的情景按照“物理式”可能不好解释。这个例子是前不久在一个项目过程中,同事讲起来的。
那是2014年春节前后,上海还是有些湿冷,傍晚大妈们到非常准时地到了广场,陆续将护膝、围巾、大衣啥的解开,归拢好。
李大妈发现张大妈的护膝好漂亮,就问在哪里买的。张大妈立即精神起来了,非常自豪地说,这是她的闺女在网上花了好长时间才淘过来的。李大妈说,这个款式真不错,我也要买一副,但是我不会网购啊。“那不简单,我问问闺女是哪个网店的,你也让你闺女买啊”。
张大妈的闺女发来短信,短信上还有一个链接,现在闺女都是智能手机呢?张大妈将短信转给了李大妈,李大妈又将短信转给了自己的闺女,还立即打电话叮嘱,要快点下单。第三天,李大妈也就有了自己的护膝啦。
这和O2O有半毛钱关系?何止半毛,简直就是一块钱的关系啊!这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分分钟内完成,基于信任地推荐,李大妈的女儿直接通过短信链接就用wap下单了。O2O的专家会去分析,这个过程中,到底哪个环节是线上?哪个环节是线下?ON?OFF?OFF?ON?
谁能真的分得清呢?但是交易真的就这样产生了,以至于那个网店即便用最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也分析不出自己这个19:39新增的这份订单是咋来的。
O2O到底是从线上到线下?还是从线下到线上?这是要分析“鸡生蛋和蛋生鸡”的节奏吗?融合和弥漫,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大部分终端伴随着人的活动,技术面上的线上和线下已经没有什么业务意义了,有意义的就是将信任快速传递,将决策过程缩短,将时间、空间与资源的关系推演到哲学家也无法解读的地步,但是小老百姓们可以应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