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互联网•IT > 互联网+ > 产业互联网 > 正文
体制机制创新:普惠金融再获驱动力
来源:金融时报  : 谢利 2017-06-29 15:37:00
无论是人均持有银行账户数量还是银行网点密度等,我国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已达到国际中上游水平。然而,从普惠金融服务的均衡、体系的健全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特别是在商业可持续性方面,还有很大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继建行、工行、农行之后,中行上周高调宣布,普惠金融事业部正式揭牌成立。至此,四家大型国有银行均在总行层面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这意味着,自2016年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在健全多元化、广覆盖的机构体系过程中,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国有大型银行已经在体制保障方面做出了表率。

推进紧锣密鼓

事实上,无论是人均持有银行账户数量还是银行网点密度等,我国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已达到国际中上游水平。然而,从普惠金融服务的均衡、体系的健全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特别是在商业可持续性方面,还有很大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来自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3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1363万户,同比增加117万户;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9.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基础金融服务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左右。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快速增长,但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依然严峻。而要根本解决以上问题,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与变革是前提条件。研究显示,在商业银行内部采取相对独立、垂直管理的普惠金融事业部制,被认为是通过商业化运作保障普惠金融扎实推进的有效方式。

早在2008年,农行开始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并在提升县域和涉农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8月,邮储银行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进入2017年后,普惠金融事业部的推进工作明显加快——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接下来的4月,建行、工行、农行随即宣布在总行成立普惠金融业务部;及至5月,银监会公布了《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

随着中行的加入以及交行相关改革方案的完成,可以预见,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将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骨干力量。

打破体制藩篱

对于目前成立的四大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最重要的管理体制创新在于条线化管理和专业化经营,即建立普惠金融条线型垂直管理体系,自上而下搭建垂直的经营管理机构,下放审批权限。

垂直管理有利于缩短融资链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审批效率,从而实现经营战略的有效传导和落实。而专业化经营,则通过建立专门的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机制,将内部资源、政策向普惠金融服务领域倾斜,下沉经营重心,建立健全权、责、利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激发普惠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

从农行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实践看,在经历了初步试点、深化试点、扩大试点、逐步推广四个阶段后,扩大到全部县域支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制的实现,强化了其在资本管理、信贷管理、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金平衡与运营、考核激励约束等“六个单独”机制,提升了对“三农”和县域业务的支持保障能力。截至2016年年底,农行涉农贷款余额2.76万亿元,高于同期全行贷款增速1.16个百分点。

从三农金融事业部到普惠金融事业部,农行希望将成功经验从“三农”领域进一步推广至城市,即:机构与团队的专业化,资源配置的制度化,政策产品的差异化,商业运作的可持续化,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覆盖城乡、多层次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与农行相比,中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是在现有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基础上,整合相关业务成立的。对此,原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集团负责人、现任中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负责人王晓明表示,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公司治理、产品研发、风险内控、IT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初步探索出一整套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并在全行选择部分经营性网点批量化建设普惠金融专营性网点。

记者了解到,由中行与淡马锡旗下富登金融控股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集团,自2011年起通过规模化、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已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设立了82家法人机构,180多个网点,其中78%位于中西部,33%位于在国家级贫困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村镇银行在践行普惠金融的同时,实现了商业可持续发展。截至2016年年末,在开业超过两年的法人行中,盈利行占比达到85%,整体不良率仅1.70%,拨备覆盖率达到208.5%。

建立专门经营机制

“我以前在一家大银行做信贷,经手的业务金额都是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级别的。来到村镇银行,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农户,一笔贷款也就几万元。虽说都是信贷业务,但‘玩法’完全不一样。”正如记者采访过的一位村镇银行员工所说的,普惠金融业务不像传统业务那么“高大上”:信息不对称、成本高企、较高的风险容忍度,如果没有一套符合其自身规律的经营机制,仅仅靠“情怀”、依赖“人海战术”,其结果必然是走入“死胡同”。

普惠金融由于所面对的客户群体和金融生态环境具有特殊性,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如果按照传统业务做法进入这一领域,其结果必然会水土不服、不接地气。普惠金融业务需要建立起一系列专门的经营机制,才能使传统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有动力、有能力实现其商业价值、可持续性目标,同时提高其服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根据国内外普惠金融领域的经验和近年来部分机构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专门经营机制主要体现在信贷审批专项化以及审批权限的下放。例如,需要制定专门的信贷管理政策,建立专项信贷评审机制,还要有专门的统计核算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机制。

面对当前大型商业银行发力普惠金融,有专家分析认为,设立事业部仅仅是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前提,接下来能否顺利实施还需要看能否建立其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此外,普惠金融领域需要更多的业态主体,大型商业银行仅仅是其中之一。银行业中还有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以及新成立的民营银行,农村市场更有农信社、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等等,再加上小贷公司、新崛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等等。

只有充分调动、发挥上述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和市场定位,发挥各自优势,提供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才能实现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

责任编辑:jenny2993

相关稿件

编辑:赵贤慧
关键字:     金融  互联网金融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