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互联网•IT > 互联网+ > 互联网化 > 正文
欧喜投资IT总监姚凯:从《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谈项目管理
来源: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作者:姚凯 2019-05-15 13:15:21
如果把登山看成一个项目,那么,成功的项目都是相似的,失败的项目各有各的不同。尽管如此,很多项目的失败仍有迹可寻。

这两天终于有时间看了《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这本书叙述了作者在1996年3月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历。经过两个月的旅程,作者于5月10日登上峰顶。但这也是一次惨痛山难亲身经历者的一手记录。登顶的5位队友中的4人消逝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中。作者下到大本营的时候,4支探险队中共有9人死亡,另有3人在5月底相继去世。最终12人葬身,是珠穆朗玛峰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攀登季节。

如果把登山看成一个项目,那么,成功的项目都是相似的,失败的项目各有各的不同。尽管如此,很多项目的失败仍有迹可寻。近期流传的某咨询公司的案例,更是觉得似曾相识。

登山活动的组织者霍尔很有经验,曾经在七个月内攀登过七大洲的最高峰,1990—1995年间,共将39名登山者送上珠峰峰顶,可以说是一名成功的项目经理。但不幸的是,霍尔也丧生于这次山难。成功的项目经理也有失败的时候,但对于登山而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

虽然最终导致山难是因为突发的恶劣天气,但通过作者在书中的叙述,不难发现这是可以避免的。导致这次失败有很多原因,这几点在项目管理中很常见。

1、没有经验的队友和新工具

作为商业探险,运营登山的公司考虑的是利益,服务的是付得起钱的人。这类人士,很少经历过这样高海拔高强度的登山活动,“从外表和经历来看,他们丝毫不像那些酷爱爬山的登山者。在登山活动中,对同伴的信任至关重要。每一名登山者的行为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利益。对于由向导带领登山的顾客来说,信任同伴并不容易办到,他们只能把信任寄托在向导身上。我猜想队友们都和我一样,真心希望霍尔已经谨慎地将能力不足的顾客淘汰出局,并有办法保证我们免受彼此能力不足而带来的危害。”

项目过程中也是如此。很多成员来自不同的团队,彼此没有经过磨合,对于大家的能力水平,工作方式缺乏了解。因此在项目过程中,双方都依赖于项目经理管理本方的项目组成员,保证可以高效的完成项目任务。而之前合作过的项目组成员,对于项目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

“看到韦瑟斯、哈奇森和卡西希克拿出他们崭新的高山靴,我大吃一惊,并开始为他们担心。他们承认以前很少使用高山靴。我担心他们是否清楚用从未穿过的高山靴攀登珠峰是多么危险。20多年前我穿着崭新的高山靴登山,痛苦的经历告诉我,在还没有穿跟脚以前,沉重而坚硬的靴子会把脚磨得伤痕累累。我的队友们因为受限于家庭和他们如日中天的事业,极少有人在去年进行过一至两次的攀登训练。虽然每个人看上去都体格健壮,但他们只能在跑步机或者脚踏车上而非真正的山峰上进行体能训练。这使我感到踌躇。诚然,身体素质在登山中是个关键因素,但是还有一些同样关键的因素是在健身房里训练不出来的。”

这也是项目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有时候,项目组会提议采用某个工具,但这究竟是为了提供项目效率还是借此提升项目组人员的经验,是一个问题。很多时候,顾问是在项目中边干边学,有的顾问知道行业但对工具不熟悉,有的正好相反。对于知道某一方面的顾问来说,一切都还好说,如果两种顾问的配比得当,对项目的影响是可控的,有时还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完成。最担心的是两方面都不了解的顾问,有时是因为客户自身的要求,有时是因为目前这是最新的技术,公司是借此拿到订单的,但实际实施时缺乏合格的人才,有时甚至是顾问希望借此项目练手,积累经验。这些都将加剧项目的风险。

2,时间控制

“在付出6人死亡、寻找另外两人的努力被迫放弃、队友贝克·韦瑟斯坏死的右臂被切除等惨痛代价后,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开始变天时,靠近峰顶的登山者却没有留意到任何迹象呢?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向导还不停地向上攀登,将一群毫无经验的业余登山者带入一个明显的死亡陷阱呢?他们可是每人交了6.5万美元以换取安全登顶的呀!”

如果回顾项目最初的安排,“在霍尔的建议下,返回时间定在下午两点,到了下午两点,任何人不管是否到达山顶都必须折返下山。如果费希尔和霍尔坚持他们预定的原则,那么其他人还没有到达峰顶就应该返回。然而汉森以及费希尔当时并没有像霍尔所以为的那样接近山顶。事实上,费希尔到达山顶已是下午3:40了,而汉森直到下午4点才到。”

“等我终于下到南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此时,卷须状的云雾正飘过海拔8516米的洛子峰,向珠峰金字塔形的峰顶围拢过去。等我下到南峰脚下的时候,天上已开始下起了小雪,视线一片模糊。我的那些朋友们嬉戏成一团,为登上这个星球的最高点而欢呼雀跃。他们挥舞着旗帜,拍着照片,用光了宝贵的分分秒秒。谁都不曾想到会有一场可怕的严峻考验正在逼近。毋庸置疑,在这漫长的一天即将结束之际,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项目管理中关键的是时间成本和范围的控制。在很多时候,因为种种原因,项目不断变更。客户会说,我有一个小的要求,你们就改一点吧。顾问会说,我们遇到了一点技术问题,有个bug还没有调通。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最后项目边界蔓延,时间延长,成了一个烂尾项目。更有甚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项目的条件已经不具备,仍然坚持做完。项目上线就是失败。

因此,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必须确立原则,成立项目变更管理委员会和项目变更流程,明确什么样的变更需要什么样的批准。同时要不时评估项目进度,并与里程牌进行对比,确定是否可以匹配。并且要考虑项目的外部环境,检查项目的商业基础。简单来说,要认识风险,及时止损。

3,资源争夺

“从峰顶下来15分钟后,我到达“希拉里台阶”的上面。在这里,许多 登山者正沿着同一根路绳向上攀登,我下山的路被阻断了。此后不久,亚当斯和布克瑞夫也开始下山了,他们就停在我的后面,等待人群一点点地通过。然而一分钟之后,马卡鲁·高、昂多杰和其他几名夏尔巴人的到来使得本来就人满为患的‘希拉里台阶’变得更加拥挤不堪,紧随其后的是汉森和费希尔。我在没有氧气补充的状态下在海拔8810米的地方等了一个多小时,‘希拉里台阶’终于清静了。那时,我的整个大脑皮层好像要罢工了,头晕目眩,几乎失去知觉。”

争夺资源在项目中不可避免,关键用户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高级顾问奔波于多个项目。如何利用好他们的时间,是一个充满技术性的工作。对于项目中的关键人员和关键工作,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首先,要保证这些关键人员在项目总工的时间是必要的,是的确需要他们提供信息、做出决定、参与测试、编写或审核代码的。如果一方面强调他们的重要性,一方面让他们在项目组的时间无所事事,喊多了“狼来了”他们就会麻木。其次,需要对项目任务进行优化,确认工作安排给对的人,把成员用好,对于关键人员,要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实现他们的价值。第三是提前做好规划,安排并保证需要这些用户的时间,让关键人员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他们,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干什么,好让他们提前做好规划,安排好时间保质保量参与到项目中来。

4,沟通确认

“我们到达后,经过检查发现氧气储备点里至少还有6瓶氧气是满的。然而哈里斯却不肯相信,他坚持认为这些氧气瓶都是空的,无论我和格鲁姆怎么解释也无济于事。想知道氧气瓶里还有多少氧气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它接到流量调节阀上看气压表上的显示,哈里斯大概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检查南峰上的氧气瓶的。此次探险后,贝德曼指出,如果当时哈里斯的流量调节阀被冰堵住了,那么即使氧气瓶里是满的,气压表上的显示也是零。这种可能性现在看来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当时我和格鲁姆竟然都没有意识到。我对显而易见的事情竟熟视无睹,在某种程度上乃是由于向导-顾客的身份所致。我和哈里斯在身体素质及攀登技巧上不分伯仲。如果我们是以平等的伙伴关系在无向导状态下一起攀登,我根本不可能忽略他的困境。但在这次探险中,他扮演的是战无不胜的向导角色,负责照顾我以及其他顾客,而我们明确地被灌输不能怀疑向导的判断力。事实上哈里斯可能陷入困境,向导也可能迫切需要我的帮助,但这种想法从未在我迟钝的大脑中出现过。”

在项目中,项目双方永远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我们系统通过项目的磨合,让双方尽可能的互补,对于项目的前景和交付物达成共识。但不可避免仍然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经验、知识和考核评估等因素造成的。项目中客户描述交付物时无法明确说明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描述,但这些描述是否完整、准确,双方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顾问自以为理解了客户的需求,等到最后交付时才发现不是客户需要的。这就像“我来比划你来猜”游戏,因为双方地位等因素的不对等,导致项目理解上的偏差。客户省略的部分是公司或行业中常识性的东西,但因为顾问没有相关的背景,导致这样的错误。

我经常说的一个例子是客户要求“一个黄色圆形甜的水果”,他想要的是一个桔子,但顾问可能交付了一个柚子。对于客户来说,他认为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如果顾问不理解应该再确认。可顾问认为自己是严格按照确认的需求交付的,满足了客户提出的每一条要求。双方对簿公堂,也不能有一个满意的结果。这就是沟通中的问题。顾问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客户,如果不能自认已经完全理解客户的需要,就一定要经常确认,可以通过流程图、画出的用户界面,已经快速的原型,让客户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不是用文字的描述。在开发之前,需要用尽可能的时间明确客户真实的需要。

对于登山这样的项目,失败就是生命的代价。联想到做过的项目,在读这本书时我有很多的共鸣。建议大家都看看这本书,发现其他方面的经验,可以提高自己的项目管理能力。

编辑:田苗
关键字:     姚凯  项目管理      流程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  管理软件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