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互联网•IT > 管理信息化 > 软件 > ERP > 正文
监管“假宽带”别陷入“技术依赖”
来源:  :新京报 2012-10-29 10:37:50
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监管部门更应思考的是,现有的法律和行政手段,还有多少在闲置。 针对宽带不宽的种种疑问,近日,《新京报》记者对北
 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监管部门更应思考的是,现有的法律和行政手段,还有多少在闲置。

针对宽带不宽的种种疑问,近日,《新京报》记者对北京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小区宽带存在高价低速的问题,1920元包年的4M宽带,实际网速竟只有100K。一些小区宽带被一家运营商所垄断,运营商进小区要宽带用户向物业交费,这已成为一项潜规则。

假宽带问题,根子在垄断,但监管的缺失同样不能忽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十几年来中国宽带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监管制度的发育远远滞后。即便是最近几年,假宽带问题屡屡卷入舆论旋涡,触发众怒,但是,监管部门的反应似乎依然迟钝,迟迟未拿出有力举措。

监管假宽带,一些技术的难题屡屡被提及,例如假宽带怎么去界定,如何设定科学的规范等等。近日,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就表示,工信部已经启动了一项研究院所和企业参加的研究,要确定中国自己的网络测速标准,近期将会公布。

监管假宽带,相应技术标准的完善,当然需要。不过,这并不是说,在技术标准未完善之前,监管就难以有所作为。

以在小区宽带被垄断为例,运营商和小区物业结成垄断联盟,这已违反了相关法律。如《电信条例》规定,对于非法组织或者妨碍电信业务经营者向电信用户提供公共电信服务的行为,最高可罚10万。工信部和住建部也曾发通知,要求小区不得与电信运营企业签订垄断性协议,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的接入和使用。

也就是说,打击假宽带,监管部门手中的法律和行政手段并不匮乏,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只要严格按相关法律执行,至少,小区宽带垄断并不是无法可治。

此外,假宽带问题,未必只有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发现,例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小区有2200余户固网宽带用户,如果按平均每户使用4M带宽计算,小区的流量应该是880M,而实际上,相关运营商所拥有的带宽,总共只有200M,这点带宽,全部给这一个小区还远远不够。

可见,只要弄清楚一家运营商拥有的带宽,和这一带宽所服务的用户数量,其实很容易就可算出运营商是否存在虚报带宽,欺诈用户的行为。这个问题连记者都能调查出来,作为专业的监管部门,想要介入调查处理,更是小菜一碟。

监管假宽带不能陷入技术依赖,监管部门不能等到相关技术和管理规则建立健全之后,才去有效行使监管权,更应思考的是,现有的法律和行政手段,还有多少在闲置,只有主动积极的监管姿态,才能使无良运营商有所畏惧。

我们甚至可以说,治理假宽带,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监管部门积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破除垄断,严打潜规则,消除信息不对称,那么即便难以从技术上判断宽带的真假,用户也可根据自己的使用体验,用脚投票,从而倒逼宽带市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结果。

编辑:phpcms
关键字: 假宽带  技术依赖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