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互联网•IT > 管理信息化 > 软件 > SCM > 正文
“一品一点”的单一寻源的风险如何控制?
来源:供应链管理专栏  :刘宝红 2016-12-20 11:29:16
一品一点是一个料号,只选择一个供应商做。对于习惯于一品两点或多点的人来说,普遍的疑问是一品一点可行吗?没了备份供应商,供应风险如何管控?没了竞争,价格怎么谈?

答案是可行。先讲讲自己的经历。我在硅谷十余年,一直在半导体设备制造行业管理供应商、管理供应链。半导体行业的准绳是英特尔的“严格拷贝”:一旦生产流程固化下来,不经过严格的程序,就不能改变原材料、工序和工艺参数,这也意味着不得改变供应商:绝大多数的关键零部件都是单一供应源,即一品一点。那是不是意味着供应商也就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呢?不是。他们如果在现有产品上不配合,就失去下一代产品的机会。采购方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淘汰一个供应商,供应商也得三年、五年才能打入一个新客户,如果不是更长的话。双方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合则双赢,分则双输,所以斗归斗,最终还是回归理性,还得回到谈判桌上。

这里的关键呢,不但要有系统的供应商管理机制,而且要有强有力的采购团队,以处理复杂的供应商关系,在尽量从谈判降价的同时,驱动流程优化、设计优化的降本。这些正是热衷“一品两点”或多点的企业所缺乏的。这几年我到很多本土企业,尤其是小批量的设备制造行业,发现这些公司的供应商选择、管理体系非常薄弱,采购管理团队也很年轻,订单层面的事忙不完,供应商层面的管理基本上不存在。比如有个设备制造企业,十几年间就发展到100亿左右的营收,但管理粗放,ERP都没有,订单操作全靠手动,成百人的采购团队,过半人大学刚毕业不久,工作经历三年都不到;而供应商中,有些规模都是几百亿的大型海外企业,技术优势明显,采购团队就根本没有能力与之抗衡。一品两点、导入竞争对手就成了自然选择。但问题是供应商越多,采购额就越分散,相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越薄弱,这就成了恶性循环,注定订单层面的问题越来越多,解决不光。解决方案了,还是得从提高采购团队的力量(培训、招聘等)、打建完整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做起,这里不予细表。

再说说日本企业。在传统的日本财阀结构下,厂商、供应商紧密相连,利益相关,一品一点是常见的供应商合作关系。丰田、本田可以说是把一品一点的优势发挥到极点,系统降低了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了质量、加速了新产品导入,是日系车厂能够全面战胜美系竞争对手的一大因素。但是,日系企业的议价能力并没降低。十几年前读商学院的时候,我看到一份系统的研究,对比日本、美国供应商的盈利水平,发现日本供应商的利润率显著低于美国同行。这也好理解:一品一点的供应商关系下,供应商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少,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成本低,所以愿意承受较低的盈利;而在美国,一品两点或多点的供应商战略下,双方是典型的短期关系,供应商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高,自然得由更高的利润来补偿。薄利多销是指长期关系下的薄利多销。短期关系下,明天这生意是不是我的都不知道,供应商能宰你一刀就宰你一刀,这也是价格谈判困难的根本原因。长期关系下,日系车厂的供应链总成本更低,在与美系车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深层次,一品两点反映了采购方没能力、或者不愿意管理供应商,从而主要依赖市场机制。这不是本土企业所独有的现象。时光倒转二三十年,这种管理方式在北美颇为通行,一方面是由于北美企业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系统的供应商管理。随着日本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思想在北美兴起,一品两点、一品多点的情况开始改变,尤其是人们逐渐认识到,虽说市场是只无形的手,最终可以把一切都理顺,但是成本往往很高,整体效益也不好。政府越来越多地介入经济、企业越来越深入地介入供应链,可以说是北美这些年来的一大特点。相反,在历来以重视长远关系为特点的中国,企业却更加重视短期利益,一品多点大行其道,有的企业是2+1,即一个料号,两个供应商供货,第三个已经资格化好了,一旦有需要,就马上导入。有的企业甚至是3+1,4+1,可谓是把竞争发挥到极点,也是短视到极点,如果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知道了,恐怕也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其实供应商关系就如婚姻关系,就长远而言,一对一的婚姻关系是最稳定、最经济的。在婚姻关系中,人们理解不能通过引入竞争的方式来增加谈判能力,例如老公(或老婆)不听话,找个第三者引入竞争永远不是解决方案。独生子女也是。他们一生下来,就成了我们的“独家供应商”,没有竞争,但我们都知道,不能因为独生子女没有竞争,就得放任自流,我们总有办法要求他们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再生一个,给他们导入竞争。供应商关系同理。你得正视一品一点的合理性,认识到解决方案在于提高管理能力,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昧地导入竞争,完全依靠市场来管理。

如何管控“一品一点”的风险?

有读者说,“一品一点”说白了就是单一寻源,一个料号由单一供应商来做。我以前的单一供应商质量、交货问题不断,可把我害苦了。再往坏处想想,万一这供应商给一把火烧了,那可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很现实,特别在品种多、批量小的行业,技术含量一般都较高,可选的供应商本来就少的情况下。

先说供应商给一把火烧了怎么办。这可以通过料号层次一品一点、品类层次两点或多点寻源来应对。比如你采购茶杯,红色的是一个料号,绿色的是另一个料号,每个料号都只选一个供应商,以获取料号层面的规模效益;但在品类层面(所有瓷杯都属同一个品类),你却有两个供应源。万一红色瓷杯的供应商给火烧了,你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启动绿色瓷杯的供应商,因为这两种瓷杯的生产工艺都差不多。

当然有人会问,那么这转换期间的供应风险怎么办?那就是你将要承担的风险。你选择单一寻源,增加了料号层面的规模效益,这是好处;坏处呢,就是供应转换期间的断货风险。商业问题,没有绝对的安全的解决方案。即便是“一品两点”,如果两个供应商同时被火烧了,不同样有供应风险嘛。你或许会说,那怎么可能呢?当然有可能。如果他们都在泰国的话,被水淹了,或者都在日本,遭了海啸和地震,尽管这种风险是小概率事件(但会发生)。要想绝对没风险,那就只有把公司关了,把钱存到银行里。不过银行也破产啊。那好,换成黄金。别忘了,黄金其实也贬值,这不,这几年就一路从1700多美金跌到1200多一盎司。所以,风险是任何业务决策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一流的公司、一流的职业人能够清楚地识别和量化风险,并与收益权衡,承担“经过计算的风险”,这些风险是已知的;三流的公司、三流的职业人稀里糊涂,不能识别、量化风险,承受未知风险,死了还不知道怎么死的,这是真正的悲哀。

再说单一供货源的质量风险。首先,供应商的很多质量问题源于采购方,例如设计不合理、规格要求不清楚等,在小批量行业尤甚。再加上采购方需求管理混乱,三天两头催料,供应商的频频换线,疲于应付,忙中出错就难免了。从广义地讲,供应商的大多问题来源于采购方,就如孩子的大多问题都源自父母一样。十几年前,我刚进入供应链领域的时候,一位老采购说,我们的管理方式只能是把供应商搞破产,算是一针见血。根源在采购方的问题,多点寻源没法解决;相反,供应商越多,问题只能越多。不信,看看那些“多子多福”的信徒们:一帮“小采购”们天天从早忙到晚,问题却从来不见少,就知道为什么了。

其次,学习曲线有关的质量问题,不管是哪个供应商,都得经历。因为磨合阶段的问题就多点寻源,只能把问题搞得更糟,因为你将来面临的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供应商的学习曲线问题,这些只能让你的成本更高。挖了几下挖不出水,就换个地方挖,大家都知道是种愚笨的做法;对学习曲线阶段的质量问题,也应该集中力量协助供应商解决,不能一遇到挫折就退缩,换个供应商重复同样的问题。在这点,我们得向日本人学习。很多时候,日本人看上去是一根筋,看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执着,甚至有点固执,在我们看来有点傻。细想想,其实这世上的根本问题就那么些,正因为基本,所以这些问题没法回避,你只有集中力量,解决一个少一个,时间长了自然就都解决了。回避、逃跑不是解决方案。

再次,同一料号,多点寻源造成供应商泛滥,采购资源摊得太薄,对新产品的供应商寻源工作深度不够,寻源质量下降,降低了找对供应商的概率,为未来的供应商绩效问题埋下祸根。这在小批量行业是个通病。两点、多点寻源就如“广种薄收”,那是靠运气,希望多几个供应商来降低风险。当然,对于没有供应商管理,或者管理非常粗放的公司来说,你还得“广种薄收”,因为那是你现有管理水平下的最佳选择;但更好的做法是少而精,集中力量,做好供应商评估,找最好、最合适的供应商,通过提高“首发命中率”来提高供应商管理的质量。

经过几十年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概念算是深入大多数的人心了,但在供应商管理上却否,大多本土企业还停留在多点寻源、粗放管理上。其原因,除了管理理念外,关键是很多企业没有有章可循、系统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比如分析开支,确定供应商是否够用;统计供应商的历史绩效、评估其质量、生产和物料管理系统,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与合适的供应商签约,书面化双方的期望等;然后是绩效管理与集成。这些看上去简单,但当采购额是几亿、几十亿甚至成百亿时,正如张瑞敏所说,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不简单;一定得有系统的做法来确保供应商选择、管理的效果。当供应商的选择、管理能力不够时,公司没有能力找到合适的供应商,或者找到了也管不好,为了减轻风险,公司就自然而然地多找几个,走2+1、3+1甚至4+1的路,导致供应商数量大增,采购额太分散,把自己做成小客户,没法有效驱动供应商了。

编辑:xanthe
关键字:     SCM  供应链管理  企业信息化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