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中国人海外“买啥啥贵”只怪自己傻
来源:  : 投资与理财 2012-08-31 10:54:34
中国人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当成“摇钱树”,有事没事都摇上两下。8月1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傻瓜?》的文章指出,人人都听说过投资领域的博傻理论——不管什么资产都不计价
 中国人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当成摇钱树,有事没事都摇上两下。8月1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傻瓜?》的文章指出,人人都听说过投资领域的博傻理论——不管什么资产都不计价格地购买,不论价格与其潜在价值有没有任何合理联系,就指望能转身以更高的价格卖给某个更傻的傻瓜。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点到中国人的痛处。中国只买贵的或不怕贵的形象植根于国际社会舆论中。在国外,有人利用中国企业寻求能源安全不惜高价买矿的想法给原材料抬价买啥啥贵仿佛成了针对中国人的潜规则。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中国价格背后,有假象、有苦衷,也有无奈。

像中国企业对资源类外企进行收购,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在利用金融危机的时局,积极进行海外资本的全球化新布局。由于现在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一些跨国公司手中,因而中国企业必须花大价钱去收购其它未被跨国公司掌握的资源,为的是今后少受世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当资源短缺时使自己更安全

当然,这是业界人士给中国企业海外买啥啥贵找到的理由罢了。近期,由于中海油等中国企业在海外频频出手收购外国公司,伴随而来的中国人海外买啥啥贵又成为坊间议论的热门话题。

——中海油上月发布的公告称,它将以现金1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4.44亿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实施的最大一桩海外能源收购交易,而这比协议前尼克森公司的股价溢价60%以上。尽管中海油出巨资收购尼克森,其目标却是一个因领导层混乱和其中一个油砂项目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而摇摇欲坠的公司。

——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万向集团将斥资4.5亿美元购买一家濒临破产的电池制造商80%的股份。近年来,为电动汽车生产高科技电池的制造商美国A123系统公司获得的各种政府补贴和美国纳税人的援助约5亿美元。尽管得到了这些帮助,该公司仍在走下坡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万向集团花4.5亿美元收购的这家公司也许是一个烂摊子。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像中海油和万向集团这样的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收购中普遍存在溢价或估价过高的问题。从战略角度而言,短期并不好评价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万向收购美国A123公司的效果。也许中国企业是正在玩一个志在长远的游戏。如汽车电池如今没有商业价值,但总有一天会变重要。

但不管怎么说,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迷,各个产业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现阶段中国企业高溢价收购外企未必划算。更进一步分析,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的交易中,完全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各方利用或玩弄了一番。

首先,国外公司先炒中国概念。中国现在被整个世界视为最有现钱的国家,加上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胃口与日俱增,只要能吊起一两家中国企业的胃口,则这项买卖一定会卖出个好价钱,甚至天价也有可能。中国企业所表现出的姿态,大多会是财大气粗、出价高出竞争对手一大截。

其次,会有国外某些政客或某些竞争对手突然发问:中国企业为何出此等高价?是不是中国政府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军事目的而动了无形的手?该行业被来自中国企业掌控,未来还会安全吗?这种舆论导向,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很容易为国外一些人接受。例如2010年发生在法国的雷诺汽车经济间谍闹剧,造谣者第一时间就喊出有中国企业收买企业主要是为获得经济和技术情报,还真有很多人相信。

众所周知,世界上大多数企业和企业投资者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但中国企业似乎一直在试图打破这条规律,而这些努力的代价就是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盲目扩张与投资。其实,在现有的世界格局之下,有些项目中国企业完全不必去凑热闹,有些项目中国企业则不能单干。否则,只会增加西方对中国的戒心和担忧,也完全是被卖家当枪使。

像中海油这样的国有企业,似乎给人的印象是穷得只剩下钱,愿意出高价收购一家加拿大能源公司。不过,话说回来,也许中国部分企业太急于证明自己,以至于饥不择食;也许企业的决策者太想显示精明,以至于跟头连连……果真如此,中国一些企业还要花去很多冤枉钱,才能走出买啥啥贵、钱多人傻的怪圈——只不过,何处才是尽头呢?

来源:投资与理财作者:邱林

编辑:phpcms
关键词: 中国概念  海外购买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