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中国制造2025还需向德国工业4.0学习什么?
来源:国际金融报  : 佚名 2015-07-16 13:16:42
当下,德国制造冀望通过工业4.0规划强化其领导地位。而中国制造正试图化解这样一种尴尬:一方面消费者愉悦地使用由中国制造的欧美品牌产品,另一方面对中国制造的中国品牌表现出怀疑和极不情愿。

\

CFP 图

\

如今大约有5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开办了分支机构,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几乎每天都还有新的德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几乎所有德国企业都面临一个问题: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员工。

“王中宇?”

“是的,我的爸爸是中国人”。

近日,德国某汽车品牌的广告上线,一位德国小伙子来到中国,他虽然长得很德国,但是有一个中文名,且声称自己的父辈是中国血统。

一则情感攻势强烈的广告,透出两国制造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合作态势。

当下,德国制造冀望通过工业4.0规划强化其领导地位。而中国制造正试图化解这样一种尴尬:一方面消费者愉悦地使用由中国制造的欧美品牌产品,另一方面对中国制造的中国品牌表现出怀疑和极不情愿。

身居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最能看到两国制造业之短长,在他们看来,要想实现“现在的“德国制造”,N年后的“中国制造”,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储备至关重要。说白了,这是一场人才竞争。

怎样的制造业,才算是一流的制造业?

让在中国市场深耕的德国企业谈这个问题,很合适。

德国企业往往偏安一隅,它们可能是“小公司”,也可能是“慢公司”,甚至可能看起来还是“笨公司”,但是他们绝对不是“坏公司”。截至2014年年底,有超过439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寻求机会,他们在经济新常态新背景下有无回流德国的想法、中国制造企业还有没有短板、技术人才培养储备机制还有哪些改进空间,带着这些疑问,《国际金融报》记者历时数月,深入调查数家德国企业,采访多位在欧洲、中国有多年跨国工作经验的人士,用他们的视角答疑解惑。

快速VS稳定

中国经济增速降下来,有些企业会担心,这会造成企业发展动力的失速,但是德国企业却认为,这样的新常态有积极的一面:长久持续稳定的增长更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

“我不担心经济下滑,德国在中国企业的经商环境不会变差。”德国商会上海董事会主席Titus Freiherr von dem Bongart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更长久、可持续的稳定发展是企业的最佳生存土壤。

什么是更长久、可持续的稳定发展?记者特地采访了一位熟悉中德两国差异的中国人来解释。

虞蓉,从事中德投资咨询十余年的,现在是德中工商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德国商会全球网络系统的服务实体)的总监,负责法律事务及投资咨询部,她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德国人更习惯于稳健的长期发展,“德国人不追求一夜暴富,他们崇尚稳定、稳健。中国经济不像以前那样爆发式增长,反而让德国企业家们更放心。”

她举例说,“原先中国经济每年增长超过10%的时期,一家德国家族企业计划在中国投资,当时该企业在德国的年均营业额增长率为6%,该企业负责人就很紧张地跟我说,“6%的增长太快了,我要让它慢一点,更稳一点。”

德国商会2015年对439家德国在华企业的调查显示,“相较2014年,德企在华的投资活动保持平稳,没有迹象表明投资将转向其他国家。尽管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放缓,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仍然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促成良好投资环境的两大重要因素。”

相比于经济增速,德国企业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在意。“不同行业感受到的经济放缓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不同的。总体来说,德国企业对其所在行业的持续发展持更乐观的态度。”德国商会提供给记者的“德国在华企业商业信心调查2015”调研报告显示。

从对资本市场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两国企业对待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态度。“有许多中国企业想去德国上市融资,但德国企业并不太依赖资本市场。与中国股市相比,德国股市的市盈率很低。”虞蓉介绍。

在德国,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过80%,这些企业专注细分领域,一些家族企业在一个很小的领域深耕上百年。

中国有句俗语,“马无夜草不肥”,但是德国企业对“夜草”刻意保持距离。

虞蓉介绍,“十年前,中国中部某地方国企与德国制造企业谈合资,在签约谈判最后关头,当地地方政府给该国企批了好大一块地,该国企就此画了宏伟的蓝图,制定雄心勃勃的计划,将这一‘利好’告知了德方。德国人很谨慎地询问执行细节,最后决定不签约了。”

编辑:张洁
关键词:   工业4.0  德国  中国制造  工业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