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随机应变:短链、闪链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多样性
来源:场景学社  作者: 王甲佳 2023-11-09 09:24:55
当前如火如荼的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神话的波澜,许多标杆工厂被造神之后,让更多企业更加焦虑和狂躁,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投入。

看那些智能工厂、黑灯工厂的视频,总是让人感觉好高科技啊,在里面工作的人会多么的惬意啊。它焕发了我们对惰性的充分认知,想象一下关于德国食品工业的传说吧--将猪推进去,等着香肠出来。许多形态上的高效、高能往往会让我们神话它,也希望自己能创造这样的神话。

当前如火如荼的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神话的波澜,许多标杆工厂被造神之后,让更多企业更加焦虑和狂躁,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投入。一个行业有了大家认可的智能工厂标杆之后,往往意味着这个行业内卷式智能化改造的开始,拼设备、拼技术的先进性,没有时间去看自己的客观条件,颇有大干快上的风格。通常情况下,意味着将来有不小比例的一地鸡毛。

我们并不是为这一轮的大转型泼冷水,虽然有一些企业可以尽享数字技术红利,获得投入产出不错的性价比。但是对于众多小微企业来说,还是需要客观地审视自己,清楚一个情况,那就是除了在直接的生产力方面的变革转型之外,性价比更高的生产组织方式依然有极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壹廠筆記为中小型或者说小微型的制造业企业服务,花费一些笔墨来说道说道。关于短链和闪链的实践都是来自于浙江的一家加工企业,是一家在细分行业的区域排名靠前的企业,规模不大,1个亿左右,很典型的民营企业,也是典型的中小企业。

工厂是一个区域龙头企业,所涉猎的订单是各式各样,虽然也有比较规范的工艺路线,但因为来自市场的需求迭代比较快,工厂每年都会引进一些新设备,淘汰一些老设备(使用不够高频)。新设备对工艺路线的冲击比较大,有合并的工序,也有新增的工序,工艺路线的复杂度日益增加。本来就是离散的生产显得更加离散,依靠周转箱和叉车在设备之间倒腾。

通过现场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有同一个车间的两个上下道工序,大约70%的生产任务,是可以直接将上道工序A的产出,作为下道工序B的输入的,也就是说不用通过周转箱就可以用流水方式组织生产。另外有30%需要的生产任务需要做一下中间处理。当然,这个比例,从每天的数据来看,并不均衡。

很巧,A和B的设备都是三台。我们就试验,先将AB的各一台设备连接成一套。省掉了中间环节,直接出B工序的产品。试行四周左右,又组织了第二套。这样可以满足那70%峰值的可连续生产的需求。需要另外做中间处理的,依然通过单台的协同作业来完成。那两套的操作工人从4人减少到3人,整体的产量产出增加了20%,交货期也有提速。

在具体设置上,AB的两台一套,解耦也非常方便。完全满足两种生产的需要。这可能就是非常一般的精益,但是非常有效。新的结构产生的“短流水(线)”有效地提高了这个车间和其他车间的协同效能。

闪链就是临时组织成的流水线,或者工作岛。根据订单的需要,临时对工序作业的人和设备进行组织。一般是围绕核心工序,将后几道工序的生产要素集中到一起,不用再走既定的周转、搬运流程。特别适合后道工序的手工作业比例比较多的加工活动。从现场的表现来看,因为少了七八轮的周转,效率有极大提升。这个订单结束,这个临时工厂也随即解散。

短链和闪链,都是我杜撰的说法,相比短链来说,闪链是短链的初级阶段,是适应不确定性较强的订单需求的不错方式。

对一些可以通过“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完成交付的产品,不管是正规的流水线方式,还是通过车间物流手段进行连接的充分离散的方式,都是可取的,一定已经是在既有空间和设备条件下最好的生产组织方式了。--它们都遵循了一个非常基本的原则--规模经济法则。短链和闪链则是在时间上充分体现了规模经济法则。

借用IT运维的说法,工厂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稳态,适合相对的确定性的需求;工厂生产的其他组织方式是敏态,适合相对的不确定性的需求。这两种形态其实也是可以互转的。比如我们前面说的短链,经过一段时间验证,就可以纳入稳态的阵营;如果新品比较多,稳态的结构就非常容易被打破,那么就容易选择敏态。

比较可惜的是,许多小微企业的项目生产组织方式,让本来可以产品化的通过稳态来完成交付的订单,也普遍采用了敏态。使得资源分配不均,订单跟踪困难,最终让交付成本居高不下。

制造业企业的运营者最大的现场质感,就是果断地进行稳态和敏态的局部切换,对生产资源进行有效的调度,并通过自主的学习,让更多的基层管理者熟悉这样切换的意图和作业方式。

数字化的价值如何在这个层面得到充分绽放,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期待数字化从业者们和制造业的COO们多一些对话。

编辑:乔帅臣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