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产经•城市 > 产经 > 工业4.0 > 正文
成都中电熊猫仇善海:大数据应用场景 ——良率分析和故障预判
来源: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作者:ENI 2017-04-28 17:14:00
如何构建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信息化规划?为什么要做信息化?从国家发展方向、企业发展方向来看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信息化规划三步走

我们再来看看做信息化要注意的几点,信息化从业人员在建设过程中都碰到过很多头痛的问题:一个是业务部门不配合;另一个是做的东西压根不能用;还有用了以后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对此,给大家几条建议吧。我们要分三个步骤去做,第一个就是要去营造信息化的氛围,什么叫营造氛围,也就是建立“环境基础”,比如说这个企业整个管理团队压根意识里面就没有信息化的东西,没有深层次的对信息化有很好的认知,我们首先要培养他的认知,怎么去培养呢,你不能直接说我买一套SAP的ERP、金蝶的ERP、用友的EPR,再买PDM,CAPP,把我们的业务串起来,你上来直接给这么几套系统,花这么多钱,上百万、上千万打造信息化平台,结果容易没有显著提升,反而出现很多问题,而且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咎于软件系统,最后导致管理混乱,企业管理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了,系统都上完了,还是没见效益,没见提升。就像之前说市场上的信息化产品为了满足大部分的市场需求,当然要提炼成标准产品,本地化是很难的事情,容易因为实施的不当让企业对信息化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加大后期建设的难度所以这不是一个好的思路。那么怎么样营造氛围,我们应该按照以前共产党战争年代的思路,“游击战”,逐点突破,我们应该找几个典型的部门或者业务场景,我们通过简单的软件工具,或者是小的软件系统,先给他效率提升,哪怕你做的东西并不跟你后续总体规划相吻合,可能压根不符合软件设计和系统工程的规范,但是可以先给他提高一下效率,起码先把数据采集上来,把数据维护好了,起码让大家树立信心,比如每月的月底或者季度末尾的时候公司要用excel去统计各类报表,考勤、财务报表、车间统计分析报表,费时费力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Excel高级的脚本编程做一些小工具,让业务部门觉得真是效率提高了不少,让他们感觉原来信息化还是有作用的,这就建立了大家的意识基础,然后逐点突破,这样避免直接大而全的系统带来水土不服,然后造成大家对整个信息化工作的一个悲观的态度,而且越来越拒绝做这个事情。我碰到很多企业谈信息化的时候,压根非常讨厌这个,排斥这个东西,“我家ERP用了多少年,最后给我企业快干黄了”,他不相信这个东西是好的,没有意识到管理和使用方面的问题。加上直接是拿来主义,没有把软件深层次地跟企业进行结合,再加上没有培养好的环境基础。要逐点突破,就要像这个图上面从生产、物流、质量、信息中心、工程、行政设计这几个业务部门,简单的几个点先做一些,提高效率。逐点突破不是说我们针对某个业务场景设计小的工具的时候不考虑未来整体的IT结构,统一平台统一架构一定要提前考虑。比如我需要看东西,先做一个眼睛,我需要走路,做一条腿,但我必须提前先设计的时候知道我的眼睛是跟腿的距离和相对位置,不能说我今天需要看东西,我就造个眼睛。明天发现我还要吃东西,就在眼睛上造个嘴,后天发现我还得走,就在嘴上又造双腿,那便不是完整的人了。所以说前提肯定也是要考虑整体系统架构的,你要提前知道整个蓝图是什么样的蓝图,只不过手段是要重点突破的,这样就可以把信息化的氛围都培养起来了。第二是建立数据基础,就是说我突破的点多了,数据都采上来了,哪怕现在运行的是不对的,起码有数据基础了,有流程基础了,可以重新梳理一遍,梳理出一个好的管理思路和体系,包括对应的组织结构应该怎么调整。比如设计系统、工艺系统、计划系统,不同的业务系统会不断的积累业务数据和业务流程,我们可以梳理出未来可以完善管理体制的标准工艺数据、质量管理流程、考勤管理流程、设计更改流程、设计执行等等。这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非常完整规范的符合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管理模型,我们要对管理建模,对制造过程建模,建模以后还有基础数据做支持,再借助IT手段做比较简单了。就不会出现业务部门没有IT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不完整的需求,导致做出来以后临时又发现需要加这个加那个功能。

第三是通过已有系统采集的数据和流程优化,建立全面解决方案。全面信息化建设就是说做建设的时候,首先要有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是什么,德国就提了一个模型,大家都可以看一下,这个模型也比较全了,为什么要用模型呢,因为简单的关系图和二维图表已经不能表达复杂的制造过程了,X向是设计、维护、研发、生产,Y向是业务、功能、信息、通信、集成。我们国家工程院的一些专家也结合高校还有制造业方面的专业人士提出一种模型,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分为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从价值链分为系统集成、互联互通、信息融合、新兴业态,再从集成结构分为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企业层、网络层,这个网络层相当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集成了。标准就如同告诉我们描述一个人的时候,先要描述出来有头、头颅、躯干、四肢这都是要有的,然后有神经网络。

所以我们在规划信息化的时候也应该是按这个体系,按这个模块来分解,哪些属于管理层的,哪些属于控制层的,哪些属于车间层的。然后再说一下企业标准,图中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企业标准,最上面是组织结构,还有战略管理和决策支持,接着是设计协同制造平台,还有运营管理平台,协同制造里面包括像生产管理平台、质量管理平台,还有工程方面的三维工艺设计、二维工艺设计、CAPP、仿真等,像运营管理里面包括有ERP、物流配送,还有项目管理。接着下面这一层就是提供硬件基础,比如物联网的视频采集、条码采集,传感采集。所以我们在规划一个软件产品或者是我们在引进一个或者在做自己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整个架构的时候,应该是先有标准,这样的好处首先是比较清晰,然后可以做到松耦合、模块化,假如说你买了A家的软件产品,结果发现不好想换B家的,可以,因为这个体系是模块化的,而且符合框架的,很容易知道新的软件如何适应已有体系,便于扩展也便于更新换代。

刚才说完有标准了以后,接着把技术层面大概说一下。技术层面我们应该采用哪个架构类型,IT的发展经历了很多阶段,最开始是面向过程,然后面向对象、面向组建、面向服务、基于平台、面向函数,其实到底用哪个,褒贬不一,我不做太多的讲解。但是我们要做的是各种技术的优势结合,我们注重的是思路和方式,要强调系统之间集成方便、高度可扩展,只要可以实现这两个目标,用一个或者多个技术组合都是可以的。做一件事情要明白目的是什么,而不是说你去太多关注手段是什么,要不断的问自己,不断的强调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实现什么,我们本来就是为了在信息化长期建设过程中不断迭代,让迭代成本降的越低越好,所以尽量各模块松耦合一些,你想改一个模块不会影响整体系统的更改。

后面的PPT是一些事例,像检测系统、物流规划仿真、移动工厂、三维工艺、虚拟工厂等。例子比较多,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线下交流。我今天讲的就是这么多,谢谢。

编辑:晋珊珊
关键字: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Array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