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产业创新
转型理念
ENI专访
【智造在路上系列访谈第1期】 第5期

陈桂平:智造+新常态下企业两化融合建设

作者:郑絮娟
摘要: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升级。整个工业4.0过程,就是自动化和信息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在两化融合的趋势下企业又该如何转型?
陈桂平:智造+新常态下企业两化融合建设

陈桂平

由互联网引导的新工业革命(工业4.0),结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通过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建设,改变传统制造方式,实现智能制造,提质增效,建设与业、高效的智能工厂。把有效资源集中在产品前端研发和后端用户服务。建立以产品为本,客户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体系,实现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陈桂平

苏州未来电器的蝶变之路

苏州未来电器信息化建设进程大概分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11年基础的信息化建设有两方面。从小的方面说做了一个网络基础,我来以前这边基本上是有一个ERP和财务系统,其他基本上没有。第二阶段是我们在2011年以后做了一个整体的信息化规划,基本在上做集成这块,基于业务流这块做了管业务流信息系统的平台叫IMP;第三个阶段是IT产业跟制造业的一些系统集成,从2017年开始,我们会把一些企业的大数据(我们称之为企业的数据池)持续建设,把相应的数据池应用到公司的中低层,从研发、生产、质量、物流,到内控系统管理的金融方面。

现在我们总的这个信息技术叫“新一代IT产业进行”,其实在做物联网整体的规划的时候,我们只能做到一个内部物联,网联我们分两块,一个叫内部物联,内部物联的话我们基本上公司内部的生产型设备在做整个前期的引入或者研发的时候,就已经实现这个设备物联。第二部分就是产品物联,因为我们是属于叫智能终端的一些产品,所以我们是在产品在研发的时候引入了物联网的概念。就是说我们的设备可以直接远程控制,对于采集是怎么样控制的。我们把大数据和云计算放到一块,我们也不叫工业大数据,因为相对于我们企业来说现在大数据比较远,所以我们称它为企业数据池,我们把所有的销售数据,业务数据,现场数据,设备数据,以及产品数据,放到这个企业数据池中,我们现在已经在做这部分工作了。同时我们针对数据应用也得到了比较好的这个效果。比如说企业过来跟我们去做谈判的时候,问我们质量怎么控制。我们问他需要哪些数据,然后把整个的数据开放出来。就是说我们的研发、销售、生产、质量管控、供应商,包括检验等所有的数据我们全有。在行业这一块我们是走的比较靠前的。

虽然国家现在叫两化深度融合跟工业4.0,但其实工业4.0对中国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是不太适用的。当前的制造业绝大多数还是在2.0到3.0之间,这是国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按德国工业4.0这套模型来做的话,西门子才能做到3.5,博士能做到3.4,国内做的最好的华为才能做到2.7。所以工业4.0在国内的制造业来讲还是趋于中低下水平。大多数的制造业还是1.0、2.0甚至3.0,都在往这个方向并。目前我们更多的还是要补这个基础,然后总体规划,持续性去做。

苏州未来电器前期一直没有考虑推进工业4.0,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数字化工厂的现状。着重于数据驱动跟企业数字文化,以及数字业务流程的建设。因为无论两化深度融合还是智能制造两者的核心都是数据,所以一个良好的数据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前期我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来整理公司的整个数据,解决数据的颗粒度以及时效性、准备性、有效性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企业数据文化建设。苏州未来电器也是在往智能制造这个方向转,我们把信息化跟智能制造这块做了一个总体规划,叫智慧工厂。

这两块我们分了两部分,第一个是信息化建设,第二个是智能工厂。智能工厂也是我们定位的一个核心,设备的互联互通以及数据集成,加上数据物联网和设备的数据采集,还有设备之间的专项控制。这个领域分了好几步。第一步,在前期我们做了设备自动化实现了三个工期的自动化;第二步我们要实现设备之间的所有的设备物联;第三步我们实现了设备之间的通信跟控制,后期会把我们的ERP跟设备之间做集成跟互联互通。目前来说我们做到三个工序的自动化和设备实验集成,明年要做的是设备之间的三个控制,以及我们的整个产线跟业务数据的一个集成和数据变现。

中小企业智能化进程中的四道坎

第一个是老板的思维模式,责任来源权力,高度决定视野。好多企业做的都是企业以前的信息化,包括智能制造都是居于业务去做的。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后,信息部门去给它解决业务需求,但其实我们要做智能制造,两化风控文化区就应该有公司规划,包括做知识承建传承跟创新都需要老板决定。现在每个公司都已经离不开信息化,无论是做这种内控或者优化还是做整体战略规划,首先需要老板有这个思维方式。同时因为制造业里面人本身跟外部的接触就比较少,他不像IT行业或者是互联网行业信息全是开放的,接触新的东西会比较快。从制造业中低层来讲行业意识也不够强。

第二个问题是组织架构。在原来企业内部信息化是IT部门去做,智能制造是生产部门去做,到了两化融合的时候这个事情又归到信息部门去做,但是由于信息部门人事方面的限制在企业内部的话语权偏低,所以没办法介入到智能制造里面。很多企业把它称之为“业务寡头”。智能制造不是设备先进了就是智能制造了,以后肯定需要在这个上面有一套总控的系统平台,在这个建设过程中IT部门是没法参与的,但等前期项目结束后,又需要IT部门要去做数据集成、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而这时的IT部门两眼一黑啥也不知道。所以,完善的组织架构是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建设的前提,协调解决企业业务寡头是必要的。

第三个是人力受限制。由于国内的互联网发展较快,较好的信息化人才都直接去从事互联网行业了。而传统的制造业本身是没有很多信息化人才的,企业里面更多的是运维部门,而不是开发部门。运维部门做项目过程中会用外部的供应商,完成项目以后外部供应商就撤了,但是企业里面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不停的在变,从而导致企业里面的好多这种系统没法支撑。 也就是说我们一套产品的系统上来了,70%支撑的公司,但随着公司不停的发展它的应用程度会越来越低的,直到集成不了,又需要更换所有新系统,这也就是说现在人也是受制于这个企业。

第四个是资金,智能制造的投入特别大,老板也知道这个东西好,但是老板会先算投入产出比。因为一条产线可能动不动就上千万,一条设备动不动就几十万上百万。如果这个设备上了以后,它的投入产出比不能在16倍或者20倍之内收回的话,老板觉得是不核算的。很多企业,包括政府在推的信息化企业也响应去做,但是做完以后会发现这个耗资实在是太大,因为本身制造业比较困难,融资比较紧张,所以说企业想做智能制造但资金会是问题。

对于大型的企业中小型企业缺钱缺人,两者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从供应商领域来讲给大公司做的供应商都是大企业,比如说给华为服务的有可能就是西门子,但是给我们服务的企业相对比较小的供应商。小的供应跟大的供应商在思维模式,包括它这个整个产品上面都会有区别,所以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新生力量,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路径中,应该更接地气。

首席创新官是‘CIO+CDO’结合

很多企业内部CIO基本上是有瓶颈的,在企业里面销售主管是可以去做CIO,财务主管可以去做CEO,但是基本上在非互联网行业领域,是没有CIO去做这个CEO的。CIO好多技术出身,技术加上对公司的管理经验以及对公司业务流程了解,通过这三方面的结合,CIO们会更多的接触到外面更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方式的制造业,提出一些创新型需求。以前好多中小企业所有的模式都是固化的,他们更多是基于业务流程去做的,但是它其实可以通过这个上层的互联网思维更好的去做,包括我们也可能用技术来改变它的一些模式,这样它的效率和质量还有成果就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所以首席信息官并不是IT部门管理者的最终职位和目标,能够运用自身的技术长处,在理解公司战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的能力,可以支撑企业战略发展,并且通过建设信息化系统推进智能化建设,从而改变整个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再造的时候——这叫做首席创新官。所以说我们现在首席创新官是‘CIO+CDO’结合的提出就是说给公司创造的一种新的一种可能流程,业务流模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用工匠精神把产品做好

从国家战略来讲,因为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企业都在提智能制造,如果中国不提的话,有可能像跟德国跟美国跟日本在这方面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国家提智能制造并不希望每一个企业都做智能制造,而是希望一些龙头企业也去跟进这样一些技术。从当前来看,智能制造是涉及到了相关的一些技术,从智能装备集成控制系统到机器人传感器,包括从研发端开始的那个叫3D打印,仿真软件,设计软件,这些先进材料基本上没有一家国内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提智能制造,第一个是希望企业往这个方向走,第二个是说我们不能落后别人的太多,一定是紧跟这个步伐走。而且去做这个东西绝对也是行业内或者是国家支持的一些企业,比如说国企行业内的企业,他有这样的资金并且愿意去做。但是绝大部分的企业不应该是去推这个智能制造,而是推新意生产。包括我们现在所做的研发,如果智能制造水平太先进,产品太低,你最后做的东西还是拉低,毕竟我们的整个市场环境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如果产品做不好最后还是会被整个市场淘汰。

所以我觉得当下中国的制造业最先做的就是说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把产品做好,企业基于产品的基础之上才能去做智能规划。有了智能产品才能到智能状态然后是智能生产,再到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对企业来说,第一个要有相应的这种物联网,把一些概念融入到产品领域去。因为如果没有相对好的产品,企业是没法往这个方向去推进的,在做这个产品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产品额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网络化,这都是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现在物联网跟互联网绝对是趋势你避免不了的。现在看国内市场够大,但是为什么一些企业产品却做不好,为什么马桶要去日本买,感冒药跑到日本去买,化妆品要跑到韩国买,这个问题不是说中国没有这个消费水平,而是说确实是东西不行。所以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在于智能制造而在于产品质量,智能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可能让企业在成本质量管控和市场反映程度来讲更具优势。智能制造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本质,就是质量、效率跟成本的问题。这三个东西他的基点是在产品方面,产品好了才有意义去提升这个东西。如果没有工业技术的支撑互联网+垃圾产品=垃圾产品。所以东西本质不改变,提智能制造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以工业技术数据化为基础,实现制造业内外数据兼修,出来的才是大规模定制,高质量个性化的工业4.0。

更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